杨燕丽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对外法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
杨燕丽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全球化也对法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还应该从跨文化交际这个角度来考虑法语教学的改革,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外语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法语教学;文化;比较
21世纪,地球已成为人类群居的村落,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村民”一样朝夕相处,息息相关地共生存共劳动。这种变化使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教授学生的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新的形势也对法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还应该从跨文化交际这个角度来考虑法语教学的改革,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外语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来发现现实的其他看法和分类、其他的价值观、其他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由这个定义得知,文化与语言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来,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学习语言有助于对目的与国家文化的了解。而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语言受制于文化,文化发展了,语言也要跟着发展,并且文化对语言的运用也起到规范与制约的作用。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符号,那么文化就相当于使用这些符号的规则。
交际能力是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目标,然而现在公认:仅有语言技能,尽管是必需的,但从交流的角度来看是不够的。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学会应用各种形式,采用熟知的语言行为和态度来使他们的对话者明白。从理解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正确地区分、认识、明白对话者的态度和行为,不管这种交流属于肢体语言还是在某个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语言首先是产生它的文化的交流载体。该国的历史、社会规范和社会历史基础都是了解文化的必要因素,也能使学生更适当地应用这门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教师需要在语言学习中引入文化学习,在了解文明的基础上,涉及一些更深入的元素,比如价值观体系、信仰、世界观。这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一些文化知识。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看,交流能力取决于交谈者在语言交流中发现文化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教授跨文化知识,如法国以及法语区文学作品、历史、地理、政治等常识;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干扰交际但不体现在言语和非言语形式上的文化因素;赐予的文化背景;话语、语篇结构蕴含的文化因素;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如手势、姿势、体距等。学生也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参与学习过程。在跨文化领域里需要掌握的能力和个人能力联系很深:自我形象,价值观,信仰,善与恶的个人判断,美与丑的个人判断,对现实的定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不同,提高学生和不同的对话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技术应该在理论的基础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比较,因为我们知道知识并不能确保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知道如何去面对。
经验学在跨文化意识培训中被公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方法。它不仅仅局限于角色扮演和模拟,而是能让学生管理和分担学习行为中的责任。它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生共同建构,在相关方面所意识到的真实具体的经验。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学员参与,然后分析真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在跨文化教学中,语言使用者被认为是执行任务的社会行为者,而这任务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方面的。
事实上,欧洲语言水平参考框架认为,言语行为只有在协助实现社会行为方面才有意义。
以前我们将学生放在一个特定的交流环境中来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现在,我们期待学生自己来实现自己的行动。欧洲语言水平参考框架提出模拟,在交流中最常用的方法,但用于培养一个社会行为者的角色是不够的。教语言,需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实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模式及思维行为模式,思考并积累与对话者交往的文化规则和潜规则,纠正自身因受本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不合宜的交际行为和习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跨文化差异处理意识。
国外学者Hanvey把文化学习过程视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增加,并消除来自母语文化的主观理解的过程,提出一个培养跨文化意识四层次模式:了解文化,识别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和体验文化。
它包括下面几个特征:
1.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即异同比较意识;承认别人的文化并尊重它的特殊性,首先是认识和承认自己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是通过了解和自己文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比如:Forum 1(Hachette)中的一个练习:
“Qu’est-ce qu’un étranger doit apprendre pour se comporter poliment dans un restaurant dans votre pays?Proposez quelques règles.”
在意识到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别后,可以引导学生来接受其他观点。欧洲语言水平共同参考框架建议教师教授社会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性,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知识。比如:日常生活方面(饮食习惯,法定假期,工作时间和习惯,业余活动等);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居住情况,社会保障);人际关系;价值观,信仰(社会层次,历史,传统和变化,政治,艺术等);肢体语言;礼仪,礼貌;宗教礼仪。法语地区的文化并不仅限于法国文化,教师也应该教授非洲、美洲、欧洲法语区不同国家的特殊文化。
2.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即文化理解意识;知道区分构成文化的特有因素,对这些价值进行客观的评论,而不是诋毁,才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特殊性,打破种族中心主义。这种种族中心主义是个体面对不同文化的本能反应。
我们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尽力去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对另一个民族或文化有定型观念(stéréotype)。定型观念又称“刻板印象”或“思维定势”。比如,在很多文化中都认为法国人很狂妄自大,这无疑是因为法国人的一些行为比如他们非常坚持己见,习惯在讨论中打断别人说话,而这些行为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狂妄自大。为了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的差异,在概括的过程中就必然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些文化定型对于文化差异的“标签化”或“过分概括”有可能人为地制造交流的屏障,妨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定型,建立定型,进而向定型挑战,打破定型。
3.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的得体性,即差异处理意识。在具备理解力后培养对文化差异的评价力,通过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评价,促进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一些显而易见的分歧,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间还有很过相似之处和一些共同的价值观。
4.在异国文化环境中对文化的融入能力,即文化认同意识。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知识,学生能够看到真实的其他分类,并意识到文化的非普遍性,并且学会观察,学会在交流中发现文化,分析文化行为,对不同习惯的行为构成原因给出假设;组织,建立联系,区分国外文化组织原则。针对现在对外法语课堂的教学现状,我们采取了一下文化策略:采用原文教材向学生渗透法国和法语地区文化;创设真实语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法语思维能力;同时举办一些文化讲座,组织一些文化参观、文化讨论,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问题。
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集合体。由于文化是动态的,文化资源又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必须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和参与以文化为根基的交际活动,掌握特定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既能成功地把握语言与文化及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又具备在交际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更多文化的技能和策略。
[1]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陈俊森,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韩晓玲.语言与文化[M].北京通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力,文旭.中国外语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