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娜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因素分析
邓琳娜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我国企业在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等不利因素。为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我们应从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采取对策,通过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和流程再造,制定有力的导向性政策,逐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绿色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考虑环境因素,即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使产品从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到回收的全过程实现环境效益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全面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研究对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较高层次——绿色供应链管理,其理论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较国外先进企业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关闭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企业等,这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已经重视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理念,但由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如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即绿色生产,而对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绿色回收等,没有达到对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整合和协调。当然,也有极少数先进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卓有成效,进入了绿色供应链的整合阶段。
2.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和经验不足。目前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大部分研究尚处于概念提出阶段,实践先驱也局限在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没有大面积、全方位地展开,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非常缺乏,没有成熟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遵循。
(2)环境观念上存在不足。在企业层面,很多企业忽视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外部性,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费资金;其次,一些企业虽考虑了环境影响,但只是采用末端治理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把环境治理作为一项负担,因而不能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3)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比如现有的排污费收取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往往会选择交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污染。目前这种制造成本外化是合法的,且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私人收益,这就使得供应链成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其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目标存在冲突,造成绿色供应链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4)传统供应链模式存在不足。绿色供应链模式强调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等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这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传统供应链始于原材料供应商,止于用户,对产品退出使用期以后的问题基本不作考虑,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均为单向运动,其设计忽视了供应链中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合理利用、配置的影响。
(5)实施成本较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求制造行业尽量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但这会造成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增加。目前制造业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不是由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处理的,这种状况形成制造业供应链外部负效应增加的趋势。上述问题实际上是谁为环境“买单”的问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客观困难,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我国企业将是最大考验。
(6)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是制造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这种模式强调知识创新,强调设计、购料、工艺、包装、回收等各个环节均实行“绿色化”,要求企业要对已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对于我国的技术薄弱企业来说,这是其顺利实施“绿色化”的又一大障碍。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为企业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两个方面。
1.企业内部制约因素
在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重要因素,如:环保意识淡薄;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能耗高、污染严重、末端治理代价高;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方面的差距等。
(1)企业绿色意识相对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不太了解,通常认为绿色制造就是搞环保,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企业自身及上下游企业符合环保要求或者获得环保证书。部分企业虽然获得了环保方面的认证,但事实上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都没有太大的改观,使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很多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认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带来收益。与此相反,国际上很多知名企业却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从市场需要还是从自身发展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都将成为制造企业最大的战略挑战。因此很多跨国企业纷纷制定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创造行业标准,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美国的福特集团、日本的索尼公司等。
(2)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形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这种机构设置仅考虑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没有注意到企业组织的合理性问题。因此,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许多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部门间的横向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同级的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3)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企业因其生产的复杂性要求企业的基础管理必须要扎实。虽然这些年很多企业花了大量的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方法和工具,生产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企业仍未彻底摆脱旧的管理模式,管理问题众多,如:信息沟通迟缓,决策速度慢,不适应市场变化;以高库存保持连续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员工激励不够,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
(4)企业能耗高、污染严重、末端治理代价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消耗总量的 30%,钢材的消耗量占世界的 1/3以上,水泥的消耗量占世界的 50%,而创造的 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 4%。现在我国每增加 1亿元GDP,需要的投资高达 5亿元,创造每万元 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 3倍、德国的 5倍、日本的近 6倍。我国企业已经陷入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恶性循环。此外,我国部分企业只注重末端处理的环保办法,这种做法不仅需要企业投资购买污染处理设备,而且使一些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因得不到有效回收而流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企业末端污染治理技术还不成熟,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成本增加而又不能彻底消除污染。
(5)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方面的差距。由于国内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这方面的研究积累少,资金、人力投入不足,同时很多研究集中于概念与结构框架性的理论探索,还没有深入到生产管理实践中去。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动性也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
2.企业外部制约因素
(1)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思想没有得到普及。从政府管理部门看,我国大多数政府部门只关注供应链末端环境治理工作,不能积极地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企业经营者方面看,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和跟踪监督管理,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成本远小于实施绿色管理的管理成本,因此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不足。从消费者方面看,消费者只是片面追求产品是否绿色、是否安全,而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是否绿色并不重视,因此不能推动企业改变自身供应链上存在的环境问题。
(2)我国在企业物流方面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巨大的社会成本,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将这些成本内部化,从而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重要的法律、法规缺失,相当一部分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例如沱江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但对肇事企业的罚款只有 100万元;我国刑法虽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但全国因污染环境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却寥寥无几,这带来的后果是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3)我国暂时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标准。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物流标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系,有些领域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没有得到普及应用。此外,我国物流环保方面的标准更为缺乏,这导致我国企业至今没能形成绿色管理的观念。自 1998年我国引入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该标准的实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制造企业创立绿色品牌的基础和有力支撑,同时它推动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关注环境和改革管理模式,它能够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绿色供应链上,上游物流活动产生的绿色管理成果,会不断带来新的绿色管理成果,这种“放大效应”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
绿色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我国企业应该尝试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针对上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企业应尽快转变环境观念。企业应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将环境纳入成本控制中,同时应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其自身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地位,分担风险并致力于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使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成为可能。企业必须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理念,将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控制,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仅对原有体系进行小范围的改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致力于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领导者的价值观和信念的改变,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高层主管的观念的改变,使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价值观和绿色文化取代传统的价值观和信念。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建立以追求环保和绿色制造为崇高目标的绿色企业文化,促使员工将企业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通过树立环保榜样以及强化企业环保和绿色制造形象,促使企业员工自觉接受企业的相应行为规范。
(3)关键技术应用。要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决策支持体系和决策框架模型,研究绿色供应链最优化决策技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通过研究供应链的资源和环境性能影响,研究其量化评估方法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从而建立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具体运营管理技术,如绿色采购、绿色生产计划、绿色包装和回收处理等,如何将这些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发挥整体最优效益,是企业实现供应链绿色化的关键。
(4)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从绿色供应链的要求出发,企业应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运作和考核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另外,还需要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业务运作方式。为提高绿色供应链的效率,企业需要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其供应流程,在地理上重新规划其供销厂家分布,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
2.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1)企业流程再造的整合。核心企业不管是刚开始设计新的绿色供应链还是完善绿色供应链,都可以说是在原来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改造不仅限于核心企业的内部,还包括供应链上各个供需合作伙伴,故企业流程再造的全局性、系统性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有关行业组织应帮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使其不断优化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业务流、信息流和内部组织机构,以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2)供应商的有效管理。供应商的有效管理需要企业与供应商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努力。核心企业可通过对供应商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的方法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水平。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注重供应商的参与,将会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品更清洁、质量更优。供应商和制造商要实现共同发展,需将两者之间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渐渐演变为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
(3)企业之间有效沟通。核心企业应与供应商以及其他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环保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环保交流,能促使人们相互提供信息,这对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定期公布企业目前的环保状况及长期的环保规划,可使供应商了解自己的使命和目标;通过市场调查,可了解顾客的环保要求和供应商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能保证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
(4)建立虚拟组织。绿色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是由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但又不可能像单个企业那样采用规范的组织构架和部门建制,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的合作是临时的。另外,企业间的合作在时间上可能相对于企业生命周期来说是短暂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下,虚拟组织是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采用的一种较好的组织管理模式,它可以有效地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正确引导。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绿色”政策,但由于多为末端控制,实施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目前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制定相应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扶持政策和措施,将会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2)加大认证力度。为防止污染输出,世贸组织规则允许各成员国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进入国内。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及时扭转这个局面,在未来的竞争中,我国企业将更加被动。因此,政府必须加紧进行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 ISO14000体系等方面的认证力度和要求。
(3)建立信息平台。根据绿色供应链的框架和内容,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很难靠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政府应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以及绿色资源数据库,同时加强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交流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各种行业相关的国际国内环保标准数据库,提供相关行业原材料与环境等有关的各种参数的测试数据,提供不同材料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方式,推荐环境污染小、节能降耗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建立行业内产品绿色质量评价数据库,提供相关企业的产品资源概况,提供支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进行绿色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的环境,建立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网点数据库等。
(4)正确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是绿色供应链实施过程中的拉动力量,消费者的需求会迫使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改进其产品和环境业绩。政府应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努力倡导绿色消费。政府要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绿色思想贯穿于整个消费活动之中,促进企业、消费者、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1] 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2] 王文正,丁红红.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
[3] Francesco Testa, Fabio Iraldo. Shadows and lights ofGSCM (Green Supp ly ChainManagement) : determinantsand effects of these p ractices based on a multi - national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
[4] 李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J].市场观察,2006(6).
[5] 梁丹婴.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9(8).
[6] 谢红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2010(1).
[7] 付兴方,包小兰.绿色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新战略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6(1).
(责任编辑:高 敏)
10.3969/j.issn.1008-3928.2010.06.015
F273
A
1008-3928(2010)06-0069-05
2010-09-26
邓琳娜 (1983-),女,河南商水人,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战略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