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0-08-15 00:56马万明王红梅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实训

马万明,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马万明,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然成为政府、高校、社会都在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专业的设置脱离了市场需求,毕业生自身素质缺陷,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高校应从育人角度出发,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力。加强内涵建设,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培养模式,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政府应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统计,2010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在 1000万以上。大学毕业就面临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稳定、涉及民生、社会各方高度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针对此问题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分析。根据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对近百家用人单位的座谈和对 30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1.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我国是有 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人数巨大,人口存量和失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近年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较快,数量很大,加上经济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加上企业技术革新、管理提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得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也迅速波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而且,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差距、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地域和专业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及省会主要城市,而到西部、基层就业的规模还十分有限。

2.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对社会急需人才缺乏调查研究,对所需专业缺乏科学论证和正确判断,从短期利益出发,工科高校办文科、文科高校办工科,追求大而全。不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不顾社会需求,脱离实际,哪个专业热门就办哪个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的数量,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

3.毕业生自身素质缺陷

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许多用人单位愿意要兄弟姐妹多的农村学生,不愿意要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有差距、能力有问题,怕吃苦,集体观念不强,甚至人格有缺陷。毋容置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为自身素质缺陷,找工作时尽管东奔西走,最后还是无法签约。通过和学生座谈以及对回收的毕业生问卷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毕业生正常签约的自身素质缺陷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意识缺乏。有的毕业生职业观念、职业意识淡薄,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和对岗位的了解,对市场上的用人需求信息缺乏综合分析,[1]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分析,导致求职过程中要么盲目自大、要么表现自卑,求职成功的概率自然很小。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缺失。许多毕业生都存在职业技能缺陷,行业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知识匮乏、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职业道德修养欠缺等。有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企业想要哪方面的人才?没有职业实践经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签约自然就成了奢谈。第三方面是心理素质缺陷。表现在:一是自我个性意识强,社交能力差,只会低头做事不会抬头做人,不适应职场文化和游戏规则;二是怕吃苦、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情况容易丧失斗志,不顾他人,不顾团队,不计后果;三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团队观念极弱,不懂得团队合作,工作中出现问题缺乏责任意识,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用人单位对此类性格的学生也是忌惮而避之。

4.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

由于就业指导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还不健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课程内容不规范,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没有普及,高校学生未能从大一就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大学生活怎样过?如何学习?将来想干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等,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就业指导不到位,自然影响学生求职签约。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高校应从育人角度出发,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力

(1)一年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应积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课程体系,将其作为必修课,使每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观念的指导,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常年化、常态化,并逐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2)二年级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二年级的大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基本认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应适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喜欢什么?职业需要我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大学后几年我需要学习什么?对我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技能等问题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学校应适时引导学生朝着这些方向去努力。

(3)三年级就业实习提高职业技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校外和校内的实训条件,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迟早是要步入社会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学术性、知识型,而忽略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实践的能力。在三年级的专业学习阶段,专业学习力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工程实践锻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4)四年级求职指导提高签约能力。首先,高校应将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高校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就业技巧、就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其次,着力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搜集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优势,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同时,利用各种资源,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人才,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和了解。第三,积极搭建学生与社会人际交流平台。经常邀请企业家、政府部门领导、成功的校友、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访问、做报告,与高校毕业生交流、畅谈,他们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人生观、价值观会为毕业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开拓毕业生的职业视野,提高毕业生就业决策力。第四,多渠道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一方面开拓区域就业市场。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多,政府在经济和人员方面的投入大,毕业生求职的主动性高和适应能力强,这些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程度也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然而这些地区的毕业生生源数量并不少,因此在巩固发达地区就业市场的同时,应多渠道开拓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开拓行业就业市场。来高校参加招聘的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对行业的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等等有诸多趋同性,了解一个单位,就了解了这个行业,开拓行业就业市场花费时间少,比起开拓区域市场见效快。因此,开拓就业市场从行业入手会有短平快的效果。

2.加强内涵建设,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培养模式,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1)办学理念要更新。高校的工作重心始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内涵。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力提高来提升就业率”,以及“以特色立校,以质量和效益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先,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使得高校逐步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2)教学模式要转变。尽快突破“封闭型”办学模式并向“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转变。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结合自身的发展,加强和名企、科技优势企业的联合。学生的实训基地不仅建在企业,还可以同企业一道共建实验室、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这样学校更方便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将高校作为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就业的基地,构建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

(3)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高校工作要适应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需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从窄口径培养向宽口径学科培养转变,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做好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突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相适应,尝试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着力点,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4)建设专职的职业指导、就业实训辅导队伍。在许多学校,学生对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的学习一般仅仅限于教育部规定的 38个学时选修课。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的学习,也就是说许多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高校遇到企业需要实习生等问题时,由于学校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各院系分属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来管理,使得该问题协调起来十分困难。为此,建设一支专职的职业指导、就业实训辅导队伍对学生职业指导、就业实训大有帮助。

3.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各部门的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能完全到位,再加上相当多的大学生接受的创业培训较少,他们的创业思想、理念、知识还不足以直接创业。为此政府应和高校一道,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做好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创业教育的大平台,形成一个以高校为重点,覆盖全社会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既方便在校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用技能的培养,进而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登 臣)

10.3969/j.issn.1008-3928.2010.06.025

F241.4

A

1008-3928(2010)06-0112-03

2010-09-19

马万明 (1965-),男,河南长葛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王红梅 (1974-),女,河南武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B527)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实训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