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初探

2010-08-15 00:56吕庆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泉州文化发展

吕庆华

〔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福建泉州 362021〕

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初探

吕庆华

〔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福建泉州 362021〕

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既可以促进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容升级和体制创新,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创造软硬件条件,也可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地支持,夯实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市场基础。泉台之间现实存在的“五缘”是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理论基础。目前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切入点,应放在动漫与游戏产业、工业设计与时装、休闲体育与旅游创意等。促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尚需在良好环境的创造、相关政策的制定、技术平台的设立、城市转型和提升泉台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下工夫。

泉州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作为一种新的对接合作模式,是指区域间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基础上,为避免盲目竞争,实现共同利益,以产业政策协调和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来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最终实现合理产业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研究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理论基础、切入点、对策建议,对推动泉台产业升级、促进泉台城市转型和提升泉台人才吸引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影响地方产业与空间结构的转变,现有工业城市面临旧市区产业衰败、传统工业转移、城市空心化等许多新的都市难题,不得不进行都市空间再造与行政机制调整,以响应 21世纪“后工业城市”发展模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还能深化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为泉州、台湾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文化创意产业又叫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英国是第一个为创意产业下定义的国家,1998年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定义创意产业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共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迅速影响全球。

文化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创造,是一种产生财富和文化积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技术改革和商业革新,提高一个城市及国家竞争力的经济驱动力。近几年,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高达 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2003年,用就业和产出来衡量,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金融业。从 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新加坡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超过 3%,新加坡政府希望到 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提高到 6%,并树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文化创意产业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业态,它把文化、技术、产品 (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行各业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1]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技术改革和商业革新,提高城市经济驱动力。

一向以制造、代工见长的泉州、台湾,也在努力摆脱产业包袱,产业发展不只局限于泉州、台湾制造,更要迈向泉州、台湾创造,发挥独特、原创与文化的地区特质,洞察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价值。台湾“经济司”自 2004年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例》以来,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符合“绿能减碳”的产业而被加以大力扶持。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以超常规速度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台湾制造正走向台湾创造。泉州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大繁荣需要泉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对接。[2]

文化创意产品其实质是通过产品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从而使公众接受某种产品。但是这种推动路径,隐含主观意识和个体、群体价值判断,并面临政策执行效益的风险。[3]推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可以减少这种由于地方文化特质所带来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风险。促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对接,为泉台双方的对接提供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容升级和体制创新,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创造软硬件条件;二是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地支持,夯实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市场基础。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和两岸“三通”以及最近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都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五缘”基础

“五缘文化说”是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种关系的文化研究。亲缘指宗族、亲戚关系,它包括血亲、姻亲和假亲 (义亲、继亲、乳亲、教亲等);地缘指邻里、乡亲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小同乡、大同乡;神缘指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奉的神祇结合的关系;业缘指同学、同行之间的关系,如学会、协会、研究会、商会、同业公会等;物缘指以物(如土、特、名、优产品)为媒介,实质是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如福建永春的芦柑节,武夷山的茶节等。[4]“五缘文化说”由林其锬教授率先提出,它植根于华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吸取道家“六亲和睦”的观念,以儒家的“五伦”伦理为理论根据,结合改革开放实践,立足现实,面向海外而创立,是华人华侨史的一个社会学概括,也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总结。泉州与台湾一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关系源远流长,表现为典型的“五缘”关系。

亲缘是五缘文化的基础。在原始氏族公社中,亲缘是维系社会组织的重要的纽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亲属关系在一切愚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5]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这种起决定作用的亲属关系并没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解体,相反却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与信任系统,即重分别差序,血缘近的关系就亲,血缘远的关系就远。泉台关系重五缘,首先就是重亲缘,台湾 80%以上的民众祖籍地在福建,其中约有 80%来自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等地。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以血缘氏族为纽带而繁衍生息。在强烈的亲缘意识支配下,华人的繁衍生息呈“榕树式”模式,即其每一分支都通过根系与主干保持密切联系,支脉的繁衍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血缘谱系却不曾打断,祖先崇拜意识强,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泉台五缘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并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心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地缘是五缘文化的条件。据历史和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 3万年前台湾与福建连为一体,后因地壳运动,相连部分沉入海底,形成了台湾岛。大约在 1万年前,福建的东山岛还存在着一条可通行到澎湖、台湾的通道,称为“陆桥”。海峡两岸的泉州和台湾天然的地理联系,天生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首先,劳动分工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换的需求,交换首先发生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区域。泉州和台湾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上就贸易频繁,改革开放以后,台湾在泉州投资不断增加,更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其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双方或多方贸易发生的条件。地缘通过节约运输和谈判成本,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泉台一水相连的地理位置,极有利于台湾和泉州的贸易联系。总之,地缘相近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市场条件和交通基础。

神缘是五缘文化的根源。广义的神缘即为文缘。自古以来闽南沿海民众蹈海入台,使得福建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台湾。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都有广泛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团结奋进的客家文化、拼搏进取的闽南文化和虔诚执着的妈祖文化,是泉州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文化基础。文化同源性、同质性不仅节约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宣传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在亲缘、地缘的基础上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强大的信任基础。

业缘是五缘文化的手段。泉台商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即使在两岸被人为隔绝的情况下,也从未间断。现在台湾是泉州的重要经济贸易伙伴,台湾在泉州的投资额逐年增加,泉州劳动力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业缘相连,不仅为泉台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市场条件和物质基础。

物缘是五缘文化的保障。物缘的实质是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讲伦理、重情谊,反对单纯钱货交易关系,注重渗入情感的互替关系。台湾动漫业发展一度领先亚洲,2005年以来,海交会每年举办一届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系列活动;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以闽台两地隔年轮办的形式,自 200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规模和内涵不断扩展。

“五缘”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有传承又有变异,错综形成中华民族社会人际网络结构,发挥族群对个体的整合作用,是一种中华民族社会人群聚合的纽带,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桥梁。“五缘”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泉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是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坚实理论基础。

三、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切入点

未来中国须以第三产业为趋向,泉州发展方式的转型应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抓手。目前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切入点,主要是动漫与游戏产业、工业设计与时装、休闲体育与旅游创意,兼顾包装印刷、广告会展与工艺、现代传媒业等。

1.动漫与游戏产业

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包括动画、漫画和游戏三个方面,是包括从创作生产、出版发行到衍生品开发、相关文娱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动漫创意备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并通过卡通形象的塑造产生广泛的衍生价值。卡通形象本身的知名度、保值性和跨文化亲和力蕴含着多元的商业价值,其中包括充当产品代言的独特功能。

泉州发展动漫产业具备后发优势,应避实就虚,多轨道发展,即关注“虚拟场景”技术、交易平台、立体动漫、快餐式新媒体动画、动漫主题馆园等多元方向的发展。另外,可通过卡通代言等方式将动漫元素植入鞋服等产品,以充分发挥动漫作为“国际语言”的跨文化感染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认可度。

台湾动漫产业发展一度领先亚洲,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台湾动漫产业开始向大陆转移。处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积极回应,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抢占先机,泉州借助海交会平台,吸引台湾优质动漫项目落户,合力发展动漫创意产业。

2.工业设计与时装

文化创意潜在于任何产业,作为后发地区,泉州的优势不仅在于科学技术,而且在于文化积淀。泉州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打造公共第三方文化创意产业平台,集约资源,发展鞋服设计及时装创意产业。泉州需要创建多种形式的鞋服设计院和时装公司,逐步打造独具泉州特色的鞋服设计与时装创意产业。

3.休闲体育与旅游创意

泉州有很多特色文化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予以展示。本地众多精彩的商业传奇可以被开发为文化产品,可借鉴大连“四季文化节”(春季樱花节、夏季槐花节、秋季服装节、冬季爆竹节)经验,推出有利于提升泉州城市文化魅力的特色文化节。如晋江市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具有难得的竞争优势,可与第二产业优势结合,引进特色休闲体育项目,先行筹办“赛马节”等;又如,可在美旗城西侧发展体育休闲赛事,东西呼应,实现运动休闲与商务休闲的动静结合;再如,利用晋江制造业名城资源,发展体验性工业旅游项目,增加工业旅游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4.包装印刷创意

相比对外招商引资,提升本地既有产业的文化创意竞争力更利于节约发展成本。作为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艾派公司已拥有开阔的国际化格局、务实的发展战略、极富文化表现力的“时间收藏”产品和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当下完全可以以艾派为核心,扶持其实现理想定位,加速成长为整合文化创意的国际化产业平台,成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

5.现代传媒业

泉州可依托动漫产业带动影视业发展。北京华厦恒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华银星球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即将落成的华厦 (晋江)动漫城摄制 3000集的“中国校园健康教育”动漫影视系列片,该系列片拟在全国 20家以上电视台播出。泉州影视、广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强调文化创意,通过巧妙组合,推陈出新,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同时,应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注重文化的多元平衡。

6.广告、会展与工艺

泉州发展动漫产业可以参考法国昂西模式、东京秋叶园模式,搭建展会型的动漫交易平台。以美旗城为核心的晋江会展业可在未来专辟展馆促进动漫交易。东石木雕、德化陶瓷等工艺品已具备一定产业发展规模,亟需通过创意营销,拓宽销售渠道。

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对策建议

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存在诸多问题,如对接规模较小,利用台资效率不高;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切入点不准确;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意价值链,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意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创新能力弱。下文提出推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若干对策建议。

1.营造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良好环境

政府是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政府可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对企业资金、资本、创意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引导,通过构建良好的硬件、软件合作环境,促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泉州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要建立畅通的工作机制,制定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接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

第一,泉州应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特别是修订和完善涉台经济法规,制定出一整套可操作、有利于三通后泉台经贸合作的政策法规,以体现对台政策优势,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二,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台商权益。投资保障、经贸纠纷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检验认证标准的制定等议题都与台商权益密不可分,泉州政府应依法行政,优化政务环境,规范权力运作,如进一步健全完善招投标基本制度,进一步提高海关通关速度,提高办事速度和效率。

第三,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领域,着力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

第四,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植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和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发展的活动,推动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和内涵同步发展,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氛围。

2.完善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政策

政策扶持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有力保障。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政策措施,明确重点鼓励发展对接的创意产业项目。政府应从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促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对接。

第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化制度,拓宽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化运作渠道与方式,发挥规划编制和功能区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功能作用。

第二,搭建双方对接的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集群内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加大泉台创意项目的对接、生成、转化与落地,提高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率,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创意品牌。

第三,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制定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等。搭建融资平台,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业绩好、综合实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境内外市场融资。

第四,制定支持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作、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

第五,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投资、会计、法律、技术贸易、商业等中介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形成有利于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技术相互支持、商务相互促进的市场机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化、创意产品市场化和创意合作规范化。

3.推动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平台建设

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协会、大学、研究机构等民间组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中介作用,政府不必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只专心制定法规、宏观政策、计划与目标。

第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泉州对台政府层次的交流洽谈,通过互相访问、高层会晤,利用各种会议、论坛的机会,实现区域间贸易、投资对接项目协议签署。紧紧把握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宣传海西建设情况、泉州发展优势和各级各项优惠措施,宣传泉州台商投资区等一批重点项目。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闽台、泉台经贸展洽会的重要平台功能,加强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界的联系。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积极策划生成一批带动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项目,提高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项目质量和合作水平。

第三,积极推动泉台多方位互动交流。推动海峡两岸联手开拓市场,持续办好海博会、鞋博会、茶博会、石博会等重大涉台经贸盛会,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多层次推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

4.推动对接载体建设

从国外成功的案例来看,美国的 SOHO社区由老工业厂房改建而成,成功地发散出自己创意城市的魅力,从落后的工业城市脱胎换骨为崭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韩国出版城与艺术村则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群聚效应建立跨领域的专业整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群落。

第一,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应充分发挥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优势,重点建立动漫与游戏、工业设计与时装、休闲体育与旅游、包装印刷、广告会展、表演艺术、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结合相关的产业,努力通过政府预算支持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群聚效应,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及所需技术,吸引更多艺术创作者、表演工作者、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和人才的聚集。

第二,利用泉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优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基地。泉州本土文化以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和南派工艺等“五南”蜚声海内外。泉州有 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项目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重点建设德化陶瓷产业园、惠安石雕产业园、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产业园、安溪藤铁工艺品产业园、海峡旅游商品城等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综合基地。

第三,结合泉州旧城改造古民居建筑和老厂区旧仓库改造,整合二次开发,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吸引台湾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例如,鲤城可以将老城园区划分为华侨新村、府文庙、城南和开元寺四大片园区,积极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住。

5.以人为本,实现文化创意人才的对接

理查德·佛罗里达 2005年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只有人才能够建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并提出创意产业发展的 3T原则,即技术 (Technology)、人才 (talent)、宽容 (tolerance)。[6]在文化创意产业 3T原则的作用下,创意人才纷纷向宽容度高、人文关怀良好的“人才磁石”城市聚集。交流可以促进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观念的创新。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首要任务是,营造文化创意人才快速成长的 3T环境。

第一,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产,人才的流向决定某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改善创意人员的住房等福利设施,为创意人才提供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和舒适的工作氛围,以增加泉州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拓展市民视野,提高泉州多元文化包容力,形成文化创意生态圈。佛罗里达认为,多样性不仅“看上去很美”,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兼收并蓄各种创意是非常有用的,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创意生态圈,让各种思想互补互生。”

第三,人的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泉州亟需出台激活和培育创造力的政策规划。2008年,英国发布“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并要求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新加坡政府为应对危机,出资 1000亿新元实施提高企业设计能力的培训计划。泉州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泉州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6.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对接经验,开展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营销

推动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大踏步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对接理论的研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应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经验与模式,结合本地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政策和路径。目前,厦门、漳州、福州、上海等地不断推进对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此外,粤港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广西与东盟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等一系列协议、政策措施、制度法规的出台,也为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借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加强营销,“微笑曲线”表明:曲线一端是创新研发,另一端是营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它高度依赖产品的品牌效应。只有强化营销功能,才能打响泉州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在传统产业中,营销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根据顾客需求安排产品的生产。但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首先必须顾及创意人的创作自由,因此“艺术商品的营销并不是要影响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是要替艺术家的作品及诠释找到适当的观众”[7]。新的产业需要新的观念与操作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营销对创意人而言就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营销注重高情感、高科技,受众与创意人的无缝接触十分重要,企业必须树立创意导向的营销观念。因此,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必须遵循创意导向原则,开展包括体验营销、情景营销、情感营销在内的“五缘文化”营销。

7.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应重视发挥各种民间组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中介作用,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和指导创意企业,将它们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借鉴英国的经验,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可全部由民间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任务指标下达,并实行指导、监督。

发展社会组织力量,推进协会、研究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建设,这既有利于革除条块分割的弊端,也有利于促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建议尽快成立泉台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泉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泉台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促进中心,定期举办节事,为文化创意企业和产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服务。

[1] 厉无畏.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9-11-26(3).

[2] 骆沙鸣.让泉台创意产业之花盛开在泉州大地[J].政协天地,2008(11).

[3] 宜灵.文化产业发展的学习型市镇现象[J].都市与计划,2007(2).

[4] 林其锬.五缘文化说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27-28.

[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6]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38.

[7] 吕庆华.现代泉商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48-353.

(责任编辑:登 臣)

10.3969/j.issn.1008-3928.2010.06.008

F061.5

A

1008-3928(2010)06-0033-06

2010-10-17

吕庆华(1960-),男,福建寿宁人,华侨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理论与营运。

猜你喜欢
泉州文化发展
泉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