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的适用性

2010-08-15 00:54王娴贤
关键词:礼貌言语准则

王娴贤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礼貌原则的适用性

王娴贤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礼貌原则;言语交际;制约因素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成功地解释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时常违反合作原则下的一项或多项合作准则来制造会话含义,却不免有绝对化、狭隘性等缺陷,影响了此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从语境、文化的作用以及第三方、说话人诚恳态度的角度,全面探讨制约Leech礼貌原则实际操作过程的诸多因素,以待更加深入地了解礼貌的本质,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礼貌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富有影响的礼貌理论。首先,Lakeoff于 1977年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她认为其中的清楚原则主要针对信息,大致等同于 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由以下三个规则构成: 1.拘泥性:不要强加 /保持距离;2.犹豫,给听者选择;3.平等或同志般友情 (熊学亮,刘国辉 2002)随后,Brown与Levinson(1978)基于面子概念提出“面子管理理论”(facemanagement view),指出礼貌的目的是为了保全交际双方的面子。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1983)主要是“拯救”Grice的“合作原则”,因为合作原则虽然有助于“揭开以真实值为主要特征的语义学研究方法所带来的一些困惑”,却“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Leech的礼貌模式成功地解释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时常违反合作原则下的一项或多项合作准则,却不免有绝对化、理想化、狭隘性等缺陷,影响了此原则的普遍适用性。本文从语境、文化的作用以及第三方、说话人诚恳态度的角度,全面探讨制约 Leech礼貌原则实际操作过程的诸多因素,以待更加深入地了解礼貌的本质,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

一 Leech的礼貌原则简述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由六条准则组成,每条准则又有两条次则:

A.得体准则:a.最小限度地让别人吃亏;b.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受益。

B.慷慨准则:a.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益;b.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吃亏。

C.赞誉准则:a.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b.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D.谦逊准则:a.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b.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E.一致准则:a.尽量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分歧;b.尽量加大自己与他人的一致。

F.同情准则:a.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b.尽量加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显然,Leech的礼貌原则所包含的礼貌准则有重叠之嫌,比如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并且经常地使用“最大限度”(maximize)、“最小限度”(min imize)等绝对化的词语。与此同时,Leech还提出了礼貌层级:损惠层级 (cost-benefit scale)、间接层级 (indirectness scale)和选择层级(optionality-scale)(Leech 1983:123)。损惠层级涉及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间接层级和选择层级似乎涉及语言的形式。在命题内容损及受话者时,话语越间接,供受话者选择的余地越大,话语就越礼貌;当惠及受话者时,直接的话语也是有礼貌的。他还认为,“有些言语行为 (如命令)具有内在的不礼貌性,有些(如提供)具有内在的礼貌性。”(Leech 1983:83)“内在的礼貌性”和“内在的不礼貌性”就暗示了语言总是礼貌的或总是不礼貌的,而没有考虑到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诸多因素 (王建华 1998)。因此,从语用学角度来说,该原则的适用性大大地降低了。

二 Leech礼貌原则的适用性制约因素

针对Leech的礼貌原则,徐盛桓 (1992)指责其中的六对“maximize、minimize”过于绝对化和理想化。过于绝对化,不一定任何时候都符合言语交际的普遍心理;过于理想化,反而降低了普遍性,从而减低了规范性。何恒幸 (1994)评论赞誉原则时说得很中肯:一般情况下,人是喜欢别人“赞誉”的,但过多的赞誉,特别是不合时宜、不问场合的赞誉,有时会引起反感。换句话说,Leech的礼貌原则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礼貌,是忽视话语所涉及的特定语境因素而假定的可能性礼貌;而运用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应该是话语层面上的礼貌,是结合特定的语境因素而推断出来的现实礼貌,受到情景、社会、文化、认知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1 情境、社会因素

Leech的礼貌原则及基于此提出的礼貌层级都过于绝对化,忽略了语言实际使用中主导交际实现礼貌目的的一些情境因素如交际场合、交际内容等,及社会因素如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等。Leech在理论中没有加入这些变量的作用,降低了其普遍适用性。

礼貌语言的运用,首先同交际对象有关。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地位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对方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客气。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通常需要正式客套的礼貌用语,而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朋友之间用语比较随便,过于字斟句酌反而会因为见外而失礼。同样,相互很熟悉的同事之间是不会说:There wouldn’t,I suppose,be any chance of you being able to passme the newspaper,would there?如此措辞,要么是因为发话者的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选择适宜的话语,要么是发话者借此故意表现出“疏远”、“不耐烦”、“讽刺”的意义。

交际场合的不同,也会限制礼貌原则的适用性。对某一场合来说是得体、礼貌的语言,换一种场合就未必如此,也许显得过分礼貌或者不够礼貌。使用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的形式使语言显得不得体,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另一种会话含义。正如要求他人干某事时用命令式是欠礼貌的,但救火时指挥员使用的语言无一不是命令式;老师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也无需委婉客套。在国际交往中,礼貌原则奉行的是主权至上,维护国家的尊严,比如外交场合中,慷慨准则就要服从对等原则。没有相互尊重,就谈不上慷慨,也不存在有损于本国尊严的慷慨。外交人员无权为慷慨牺牲民族利益,也不能对任何侮辱性言行宽容大度,对对方的无端指责要严正驳斥。

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也要同话语命题内容的损惠程度或威胁程度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消长的。Brown和Levinson(1978:84)说,“一般说来,要一元钱比要一角钱所带来的面子威胁程度高;而在电话亭旁要一角钱打电话,要比没有适当理由在大街上要一角钱所带来的面子威胁程度要低”。如果你请上司为你保留一个职位时说:“You would be doingme a great favour if you could keep that job forme”是合乎礼仪的、得体的说法。但是,如果请你的同事把报纸递给你,也套用这种礼貌的形式“You would be doingme a great favour if you could pass me the newspaper”就会给人过分礼貌,矫揉造作之感,决非得体的语言。这是因为keep the job和 passme the newspaper这两个动作在难易程度上有极大的差别,对说话人来说因为这两个动作而受惠的程度也有极大的差别,所以说话人相应地要选择不同的礼貌策略。

2 文化影响

礼貌言语行为是各语言社团长期的历史传统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密切地联系于该社团的其他文化因素。就不同语言社团的文化而言,礼貌的准则和内涵体现出差异性和冲突性。Leech的礼貌原则忽视了言语交谈的跨文化性,因此,对于来自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人们来说,这一原则是不能得到普遍认同的。礼貌是具有普遍性质的,但礼貌原则下的各准则应该因文化、社会或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对于实现礼貌的方式以及评价礼貌的标准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在一些文化中,某种类型的语言行为比在其他的文化中实施的更加频繁,这似乎也反映了不同团体所感知的不同的礼貌价值。不同的交际策略的选择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试看下面一例:

A(an American visitor):You did a good job.

B(a Chinese waitress):No,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上例中的答话属于语用失误的典型。因为英语文化中,受到赞誉时总要感谢一番,以示对发话者的观点之赞同,达到求同效果就表达了礼貌。而在汉文化中,“贬己尊人”是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顾曰国,1992)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顾客往往会因为他们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所以文化的作用在礼貌原则的实践中同样不可小觑。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随着“全球化”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增多,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日趋受到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都尽量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避免语用失误(何明智 2002)。在中国,新一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年轻人,由于受到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观念。年轻一代一般都不愿别人提及自己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情况。父母也不避讳在别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子女,夫妻之间也相互称赞。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看到彼此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东西方文化走向融合这一趋势。这点也说明礼貌是个动态的概念和活动,相应地,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也要动态辩证地调整礼貌策略。

3 第三方的牵涉

任何关于言语交际方面的理论、文献都会提及交际者,然而对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却大都局限于发话者和受话者,无怪乎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双方的合作,礼貌原则要求说话者对听话者的礼貌。实际上,第三方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言语交际的进度,或者说言语交际的成功进行。尽管 Leech没有否认第三方的存在,却没有给予足够详尽和清晰的阐明。Leech认为礼貌涉及两方交际者的关系:我方和他方;说话者同样对言语情境中在场或不在场的第三方表现礼貌。在Leech看来,“他方”不仅包括受话人也指代第三方,他指出决定说话者根据第三方的考虑调整礼貌策略的其中一个因素是说话者感觉第三方属于“我方”还是“他方”的影响范围。一方面,Leech认为第三方属于“他方”;另一方面,他又承认第三方或者属于“我方”,或者属于“他方”的可能性。由此便产生了矛盾,至少是有点混乱模糊。既然很难给第三方下定义,为何不把“第三方”纳入和“我方”、“他方”相平行的概念中呢?Leech认为对受话者的礼貌一般来说比对第三方的礼貌重要。他的许多例子只关乎“我”和“你”,即说话者如何对听话者显示礼貌,并不包括第三方。

然而,话语对所牵涉的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比如,歌唱比赛中,主持人对其中一个参赛者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表现如此完美,极有可能获胜。主持人如此说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可厚非,因为她要让观众享受比赛过程,而且对那个参赛者而言她的评价是礼貌的;不过主持人忘记了第三方听者的存在 -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评委们会觉得此言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其他选手也会认为主持人此番偏见破坏了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原则。诚然,不悦便会油然而生。这说明主持人的话远非礼貌妥帖。此种情况下,主持人的言论越客观,才越不会威胁评委及选手们的面子。

4 发话人的真诚态度

礼貌在很大程度上所表达的是对别人的一种态度,应具有真诚考虑别人感情的愿望,并且在不失掉自尊的同时给予他人一定的尊重。然而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礼貌与诚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有些人表面的客套功夫做尽,满口溢美之词,实则绵里藏针、笑里藏刀;有些人虽然言辞犀利,但可能是客观公正的“逆耳忠言”。礼貌的问题,根本上是个道德品质问题。发话人的诚恳态度决定了真实礼貌与虚假礼貌之分。这种“貌合神离”的特点显著体现在 Leech的反语原则 (the Irony Principle)和玩笑原则 (the Banter Principle)上。

根据反语原则,如果你想指责或批评受话人,起码不要公开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让听话者通过会话含义来得到你指责或批评的要点。即当你指责或批评某人时,为了顾及他的面子,也为了使自己的否定性话语显得不那么强硬,你选用表面上客气和正面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相反的意思。反语的运用,显然是以不诚实来代替不礼貌,以期 (起码在表面上)蒙骗受话者。这种表面上的礼貌、实质上的不礼貌是典型的虚假礼貌。这种虚假礼貌并不总是能起到礼貌、缓解强硬语气的作用。有些时候,它比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更加不礼貌。试看下面一例:

Miss X produced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 closely with the score of“Home Sweet Home”.

这是对 X小姐所唱的歌的评论,发话者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说话啰啰嗦嗦,是给 X小姐留一些面子,表示对她的礼貌。但是,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而推断出来的会话含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这种间接的“礼貌”表达法,其实比直接批评她歌唱得不怎么样更为不礼貌。直接的指责是正常的,或许是客观评价,或许是善意的批评,而过分间接的、隐晦的指责,几乎就等于恶毒的讽刺挖苦。

再说玩笑原则。玩笑原则定义为“为了表示同听者关系密切,讲一些显然不真实、表面上对听者不礼貌的话”( Leech 1983:144),其含义推断为:开玩笑说的话明显不符合事实而明显地不礼貌,发话者的真实意图是表达与对方的友好关系,是对受话者的礼貌。比如情侣之间戏称对方“臭小子”、“傻丫头”,但“臭”“傻”显然不是讲话人对受话者的真实看法;你当面对某人说“你这个炮筒子!”,实际上是肯定对方的直爽。能与对方这样直率地讲话,表明讲话人认为双方关系是十分密切的。Leech认为“没有礼貌的假话”是开玩笑 (1983:144);刘润清 (1987)认为“在非严肃场合过于客气的假话也是开玩笑”。一句玩笑话是否善意,是否友好,取决于讲玩笑话者的真实心态。

因此,如何界定反语或玩笑中的礼貌和不礼貌是 Leech未能详尽阐述的。我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需要礼貌,也需要诚挚。不应一味讲求毫无诚意的虚假礼貌,应倡导直抒己见,坦诚相待和真诚考虑别人感情并出自对他人关心的真实礼貌。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礼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打上社会环境、文化、认知等烙印的。因此,礼貌原则在现实言语交际中的实施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言语的礼貌现象不是静态的,它不只是以一种形式出现在交际过程中。从不礼貌到最礼貌的表达是一个连续体,它们各自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并要求有相应的制约条件。同时,评判礼貌的标准涉及到发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认知、假设和推理能力等因素,并且还要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也就有不同的礼貌表现形式。言语礼貌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存在于现实的交往之中。恰当的礼貌语言行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任何群体,任何年龄段,实际上任何时候,言语行为总是不断适应变化的。一方认为礼貌的,另一方不一定认为礼貌。只有发话人的意图符合听者判断时,我们才能认为这种言语是礼貌的。

[1] Brown,P.and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A].E.G.Goody.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3] 顾曰国 .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和研究,1992(4).

[4] 何恒幸 .对方中心论[J].外语学刊,1994,(3):6-10.

[5] 何明智 .英汉称赞表达及称赞回应比较与语用失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6).

[6] 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

[7] 熊学亮,刘国辉 .也谈礼貌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3).

[8]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Key words:politeness principle;speech communication;conditioning factors

Abstract:Although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has successfully explained why people in daily communications generally violate one ormore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creat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t is not free from limitations,the absoluteness,narrowness ofwhich exert a checking effect on it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This paper prob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and culture aswell a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into the factors that con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actual speech communications,with a view to having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politeness and realiz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WANG Xian-x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China)

H 03

A

1673-2804(2010)05-0115-03

2009-09-11

Leech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准则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暗恋是一种礼貌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