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与意译

2010-08-15 00:54刘兰芳陈倩
关键词:原语字面译语

刘兰芳,陈倩

(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北唐山063004)

直译与意译

刘兰芳1,2,陈倩1

(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北唐山063004)

直译;意译;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英汉翻译中由来已久。一些人坚持直译的方法,而另一些人坚持意译的方法。实际上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两者的目的一致,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本意,因此没有好坏之分。在翻译中,译者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原文和译文的需要灵活处理,准确把握。

直译和意译历来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倾向。直译就是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尽量保存原文的形式,使译文通顺流畅;而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的一般形式,使译文通顺流畅则是意译。在我国,直译与意译之争,至少可以追溯到佛经翻译时期[1]。时至今日,仍然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中国最早对这方面的论述始于汉朝。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译事之不易,在翻译佛经时应“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秉承直译的观点。早期的直译派还包括东晋的道安,他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主张佛经翻译应保持原文的质朴。同时期的鸠摩罗什则是坚定的意译论支持者,主张较自由的意译。

近代的严复先生提出翻译有三个标准,即“信,达,雅”。为了满足士大夫们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需求,他采用古雅的文体,偏重意译。

近代以来译坛百花齐放,直译与意译之争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鲁迅针对赵景深提出的“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的翻译原则,提出了“宁信而不顺”,主张严格的直译。傅雷的“神似论”及钱钟书的“化境”也很具代表性。傅雷指出中英文有不同的文字结构,文化底蕴都不尽相同,坚决反对在翻译过程中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和特性,决不应有英文似的中译本,认为神似更胜于形似。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2]而洪素野认为“直译”是翻译的康庄大道,反对任意变更原文的句式和句法的做法[3]。

事实上,直译和意译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实际翻译中我们会发现两者各有优缺点,是互补的。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做到既忠于原文,又能使译文通顺流畅。

一 关于直译

1 直译的理由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原语的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大致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但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可能造成语气、色彩、强调、联想、以及文体和风格上微妙的差异。所以,为了与原语保持一致,译语的形式要尽可能地要参照原语。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尽管语言不同,人类的思维却是相通的,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义自明。如:英语的“to be on the thin ice”译为“如履薄冰”;“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牙还牙”;“Seeing is believing.”译为“眼见为实。”;“Walls have ears.”译为“隔墙有耳。”等等。

2 直译的作用

一般来说,直译更易达到以下三个目的:易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易反映原语所在国的地方特色和风貌;易于译入语吸收新的表达方式。语言不仅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浸透着绚丽的文化色彩,而且还通过修辞、语体等手段向读者暗递着美妙的“弦外之音”。原文若是散发阵阵幽香的烂漫山花,那么,信息的传达只是“绘其形”,而未能“留其香”。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力求既能绘原文之形,又能留原文之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直译比意译更能忠实于原作。再者,译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完全消化原语文化的特色,不是在其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来安排原语文化现象的位置,而是在其发展可能性中吸收原语文化,从而使自身更加丰富多彩。在翻译实践中,许多纯粹的直译由于长期使用已经完全融入译语,成为其中一部分。比如:“武装到牙齿”和“armed to teeth”,“long time no see”和“久违”,“multimedia”和“多媒体”,“internet”和“因特网”等。还有一些虽然还没有完全融入译语,但它已经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比如“一国两制”和“one country,two systems”,以及“工作单位”和“work unit”等。

二 关于意译

1 意译的必要性

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嗦,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正如思果先生所说:可直译就直译,不可直译就意译。譬如说 Certainly not“当然不”有什么意译?但是How do you do又怎么能够直译呢?[4]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汉英民族属于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思想表达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如都采用直译法,就不能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就会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导致翻译失败。此时应根据原文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如“It’s a Smoke Free Area.”照字面意思直译为“它是个自由吸烟区。”是不对的,而意译为“它是个无烟区。”就更为地道妥帖。还有英语中的“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a pipe dream”“黄粱美梦”;“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等等,都是意译的典型例子,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来的语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需要透过字面意思,用重新组织的汉语句子将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而不是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翻译。

思果先生一直力言,不可照字翻译。Original painting可以译成“原本的画”,这样说不错,可是不大像中国话。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中国话是“真迹”。Common salt不是“普通的盐”,是食盐。The centre of the melon(瓜中心的部分)不就是“瓤”吗?[5]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展开形象思维,表现为译者在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支配下对意象进行频繁的组合,即原文意象在译语中重新组合,包括词汇的选择、语序的调整、句式的选定和重组。如,竺法护有一句佛经译文“天见人,人见天”,因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使得两个审美意象“天”和“人”不能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鸠摩罗什的弟子僧睿译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通过句式变换,把“天”和“人”两个意象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艺术形象[6]。由此可见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2 直译的误区

英汉翻译中有许多直译的误区,需要特别注意,常见的有:

(1)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A.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误:发光的都不是金子。

正: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B.单一否定句中的部分句型

I can’t thank you more.

误:我不能更多地感谢您。

正:我对您真是感激不尽。

(2)习语成语中的误区

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成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例如: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the cold war冷战;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等等。但是还有一些习语成语必须意译才能表达出其正确含义。例如: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直译(误):她出生时嘴里含着银勺子。

意译(正):她出生在富贵之家。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直译(误):一个男孩是一个男孩,两个男孩是半个男孩,三个男孩没有男孩。

意译(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3)望文生义的误区

英语中有些字看起来是一个意思,其实不是。我们如果不小心,就会闹笑话。比如说,

area bell不是“地区铃”,而是“地下室门铃”;

wild goose和blue goose都不是“鹅”,是“雁”;

bear’s grease不是“熊脂”,是“发油”;

jungle fever不是“丛林热”,是“厉害的疟疾”。

gold paper不是“金纸”,是“金箔”;

land bridge不是“陆桥”,是“长堤”;

hare and hounds看起来像是一群猎犬追兔,其实是撒纸游戏。[4]

三 结论

由此看来,人们所争论的本质并非是直译和意译的好坏,而是文章整体翻译的优劣。他们都反对不恰当的翻译,也都赞成对原文的忠实。单纯地使用直译或意译,都达不到翻译的最佳境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任何成功的译作中,我们均可发现直译和意译如水乳交融。例如,虽然鲁迅是坚定的“直译派”,而傅雷笃信“意译”,可若将两人的译作细作比较,读者不难发现,两人竟“殊途同归”:直译和意译,兼而有之。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二者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我们反对任何否定或忽视直译与意译并存价值的观点,也反对强调其一而忽视另一方的观点。翻译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方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不断学习,恰如其分地把握直译与意译。

[1]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51.

[3] 洪素野.直译、硬译与意译[J].读书,1980(4).

[4] 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73:179-181.

[5] 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4.

[6] 顾林海.翻译中的思维活动[C].//石坚.外国语文教学与研究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8.

Key words: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translating methods

Abstract:The dispute between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Some experts persist in literal translation,while others argue against it and adhere to free translation.In fact,as two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they are relevant and complementary.Their aims are uniform,i.e.to express the original idea of the author well and truly.Therefore they are equal in importance.The key point i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bine the two methods together and deal with their relationship flexibly and exact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On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LIU Lan-fang1,2,CHEN Qian1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2.English Teaching Section,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Tangshan Hebei 063004,China)

H 315.9

A

1673-2804(2010)06-0158-03

2010-01-07

猜你喜欢
原语字面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别误会这些英语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