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杜丽娟
(河北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孙志刚,杜丽娟
(河北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产业演化;产业组织演化;转轨经济
产业组织演化论是结合了产业演化相关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前沿学科,对近些年来产业组织演化思想的归纳以及对我国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和实践成果加以总结和梳理,结果表明,对它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显得格外有意义,同时也拓展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新进展。
1 产业组织演化理论的内涵
产业组织演化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演化思想解释产业组织演化问题是产业组织演化的宗旨[1]。虽然绝大多数演化研究仅仅涉及到“产业演化”,即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数量引起的其他变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很少有“产业组织演化”研究,但是国外包括国内学者,开始从企业行为的角度对产业组织演化进行研究,其中企业在进入或者退出某一产业的行为选择就是研究的焦点之一[2]。产业组织与演化经济学的结合恰恰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产业组织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
2 产业组织演化思想的来源
演化 (Evolutionary,亦称进化)最初被应用于生物学,后来逐渐被借喻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从普遍意义来说,演化主要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或从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变化。演化经济学 (Evolutionary Economics)中“演化”不仅包含动态变化过程的意义,而且包含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的意义,是指利用演化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3]。同样道理,产业组织演化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还是运用了大量的生物学隐喻,特别是在演化环境分析和演化机制上显得更为明显。而我国产业组织演化思想主要从引进西方的产业演化论开始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演化研究成果。
1)马克思主义的演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心产业组织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认为产业组织是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外部强制力的作用下自发地向其更高级的形式进化的,其演化思想成果分为两部分:一是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形态是随分工的发展而演化的;二是资本主义产业组织结构是由无数生产者的目的性活动 (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活动)相互作用而自发形成的[4]。
2)西方经济学演化思想
西方经济学演化思想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演化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启蒙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奠基成型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快速发展时期。下面主要就西方经济学演化启蒙及奠基思想家主要代表的演化思想简述如下。
(1)凡勃伦的经济演化思想
凡勃伦在研究制度经济时,注意到了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之间的相似之处,最早提出“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并探讨了社会科学与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之间的关系,他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经济制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凡勃伦是第一位直接倡导将生物科学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启示,也是第一位明确提出基于达尔文主义的经济学思路的经济学家”[5],其演化思想主要集中在1898年发表的《为什么经济学不是演化科学》,后来又在《有闲阶级论》(1899)、《商业企业理论》(1904)和《改进技艺的本能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1914)中不断得到深化。
凡勃伦的经济演化核心思想是“累积性的因果关系”,建议“通过累积性的因果关系的概念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和竞争过程理论的框架” ;凡勃伦还强调历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认为经济学家无法预知系统如何发展或系统应该如何发展,也就是说未来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同时,他还认为,经济系统并不像传统经济学说的那样能够遵循特定的方式和自然规律向一个所谓的正常的点发展,直至走向均衡,经济系统是没有边界的,可以从多种途径向多个方向发展。凡勃伦的主要经济演化思想可以概括为如图2所示:
(2)熊彼特的经济演化思想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变化的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借用生物学,他把不断地从内部彻底变革经济结构,不断地毁灭旧产业、创造新产业称为“产业突变”,并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过程,这种观点与生物学中古尔德等的“间断均衡”生物进化理论非常类似。熊彼特经济发展的量变可以是渐进的,质变是可以非连续的。与马歇尔不同,熊彼特认为,自然界确实能发生飞跃,非连续性的质变导致系统形态发生一种整体式的转变,这一思想与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思想也有些相似。总之,其经济演化思想是80年代以来技术变迁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而另一来源为马克思的技术变迁思想[7]。
(3)阿尔钦的经济学演化思想
阿尔欣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中。尽管阿尔欣的演化思想应用于整个经济系统分析时带有一定的普遍实用性,然而其文章还是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竞争与生存问题。他认为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导致显示情况并不能够满足完全信息或完美信息的假设,而在不确定性条件假设下,行为人可以从潜在产业的各种选择集中选择令他们满意的结果,而事后企业可以清晰看到怎样的行为可以产生高额利润,并随之产生行为的模仿或复制。他强调“那些实现正利润的企业将会生存下来,而亏损企业则会消失”[8],并认为企业是环境变化的接受者,当然,企业并非无作为,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和“试错”来调整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学
纳尔逊和温特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研究经济演化问题。他们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对“经济结构演化”、“市场行为”、“动态竞争”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强调演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在组织和产业层面上的经济演化分析,尤其是关于竞争中的创新行为及效率问题的研究,因为企业竞争、规模分布以及市场结构等问题都可以回归到技术创新这一行为上来分析。他们还深入分析了熊彼特学说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竞争的问题。他们认为有组织的研究与开发和企业竞争的压力及付出的努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在被模仿前是有滞后效应的,因此,如果没有专利保护的前提下,大企业比小企业倾向于在研发上支出更多。同时,成功的创新会带给企业更多的利润,由此企业规模扩大,那它会在研发上支出更多,进而进入良性循环。显然,他们的研究内容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在很多方面是重叠的,也从动态的角度补充了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
他们通过“惯例”这一核心概念来揭示产业层面的演化问题—包含了结构演化、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事实上,纳尔逊和温特对于市场中究竟是有最优的产量还是最优的企业数量也模糊不清,在他们构建的演化模型里,在每一期的短暂均衡里依然是以企业产量或者市场需求为评价前提,同时注重了市场的环境和非市场的环境条件下的选择,使后续研究者坚信产业组织演化中的短暂均衡依然由市场决定。对于技术演化,他们更多强调了技术创新,而对技术模仿只是提及而未作深入分析。他们将技术创新分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和累积性创新,由此分析了不同的演化路径。同时,他们的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借用了生物学隐喻。有机体、群体、适应性、基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论中的中心概念,而“在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里,能很容易地找到这些概念的对应物:单个的企业被视为有机体,产业被视为群体,盈利性被视为适应,惯例被视为基因,而创新则被视为变异[9]。
3 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化
20世纪30~5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的哈弗学派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认为SCP是具有单向传递作用的线性框架,即:结构→行为→绩效。
这种范式早期为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反垄断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产业组织政策强调控制市场结构,防止形成垄断,禁止可能导向垄断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远不止这么简单,单向线性SCP范式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70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采纳了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相互作用的,斯蒂芬·马丁 (Martin,1994)指出,市场结构和行为两者都部分地受到潜在需求和技术的影响,市场结构影响企业行为,同时企业行为的策略性行为也影响市场结构,结构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市场绩效,销售的努力程度作为企业的行为也影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绩效反过来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而影响到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会表现出动态性的累计效果或者说由于技术累计而带来的市场势力,这种势力同样会对结构和行为造成影响。获利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化的影响效果,后人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SCP范式提出修正。
综上所述,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并没有涉及到什么才是最优的效率标准。从演化观点来看,不可能存在一种在各种情境和地域中都是唯一标准的帕累托效率。演化经济学更侧重于对各种经济现象作出一种更接近现实的解释,将多样性和持续性变迁视为经济系统的本来面目[11]。产业演化研究是在批判地吸收及继承传统与现代产业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动态的、过程分析方法,其演化结果更多的是一种随机的选择。产业组织演化又是在产业演化及结合了现代制度经济学及协同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当然也正因为其条件假设的现实性和对追求结果的非均衡性过程研究,因此其一直处于非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随着产业组织理论自身演化的深化,这种演进的观点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所关注和研究。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以演化作为研究思路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将逐步走向主流经济学领域。
1 产业组织演化论在我国的研究
产业组织演化是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到历史新阶段的必然,是结合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合理内核并借鉴了目前新制度经济学和特别是演化经济学许多研究成果出现的一门边缘学科。虽然其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其研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一些学者对于产业组织演化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中国转轨经济为背景的研究;二是系统演化论;三是随机过程的引入。
江小涓 (1999)和孙天琦 (2001)的研究就是以中国转轨经济为背景,重点揭示转轨条件下中国产业组织演化的特征,这类研究往往从历史的角度寻找产业组织不断优化的途径或产业组织演化的趋势,而历史的角度正是演化经济学的特征之一[11]。孙天琦 (2001)还提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实现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安果 (2002)认为中国产业组织演化过程中存在特殊现象是与中国的传统体制紧密相关的[12]。
他们的研究主要阐述了非市场环境条件下,产业组织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性变迁引致方式是由“强制型”到“中间型”逐步过渡到“需求引致型”经济转轨过程中,因为我国的产权特殊性,很多国有产权实际为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代表人民所有,其利益也自然实际是主管部门的利益,这个时候政府为保护自身利益有动力以管理者的身份设置人为障碍限制其他企业进入,进而形成行政性垄断。
谢地 (1999)首次采用系统论的方法重新阐释了产业组织内容,认为产业组织是企业自组织变化的结果,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呈现互动关系,企业组织的变迁是产业组织分析的核心[13]。盛昭瀚和蒋德鹏 (2002)通过企业调整战略的三个不同前提假设,构建了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三个演化博弈模型,指出系统演化长期均衡结果可能是完全合作,也可能是完全竞争,并指出在一定的信息引导机制下,企业类型的初始分布状况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的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同时通过构建包括进入与退出机制的产业组织演化理论模型,证明了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按照Markov-精炼Nash均衡做出投资、进入和退出策略,产业结构就能按照一定的技术轨迹变化。袁春晓 (2002)则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分析框架,他将产业组织演化看作是一个自组织累积性过程。他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并指出演化过程也是环境适应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如技术范式转换、制度范式转换,网络化商业生态系统等等,其研究大大补充了前三位的理论研究[14]。而陆瑾 (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着重探讨了产业动态的微观运行机制和宏观特性的涌现,并对产业组织演化各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后指出任何数学模型只能对复杂系统的一个侧面进行解释,而产业组织演化分析更多靠形式化的演化框架与关注产业组织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相结合来进行研究[15]。
杨蕙馨 (2000)借鉴并发展了西方随机演化思想,其建立的进入退出模型是马尔科夫的,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其研究表明,在市场中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为N*,而一旦某一时期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小于N*时,那么就会有企业进入市场,相反,如果某一时期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大于N*时就会有企业从市场中退出,根据这一推断建立的模型具有马尔科夫性的[16]。
2 我国产业组织演化实证研究现状
产业组织演化理论研究在我国取得不少的成果,同时把理论运用到实证过程中也越来越多,比较成型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第二产业进行应用;二是在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开始加以运用。
杨蕙馨 (2000)在建立演化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汽车制造也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演化的特点和规律,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含义对加快中国产业发展、产业组织调整优化以及国有企业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丽萍等 (2005)研究我国纺织产业的演化规律及动力机制后指出我国的纺织产业发展应该站位在国际纺织产业大环境变化条件下综合各种因素来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同时对于纺织产业内企业自身的行为给予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7]。
王军 (2008)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演化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思想构建了一个产业组织演化理论框架,并且通过修正和再模拟温特等人的产业组织演化模型并得出产业组织演化的一般规律,他利用这些规律对我国彩电产业组织演化的进行了实证检验,全面考察分析了其产业组织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典型产业,彩电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以制度为主导和以市场为主导的两个阶段,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在不同的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产业组织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在国际产业组织研究中越来越流行了,运用演化思想对产业组织相关问题进行相关研究首先从产业结构演化开始,这样的文献也最多,“产业组织演化”虽然没有被正式提出,但是实际上已经被研究到,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时所表现出的市场行为的研究方面;其实运用演化思想对产业组织的研究更多地是借用其对产业组织研究前提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实际以及对环境介质的研究,同时对被研究系统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纯数学模型化均衡结果的研究取向,这种趋势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特别是产业经济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为中国转型经济问题更多源自于政府主导下的“试错”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动态的平衡发展过程,因此与演化思路有着天然的契合,利用产业组织演化思维方式来研究目前的中国产业经济演化过程是比较适宜的。
演化经济思想在我国经过近几年的消化吸收再到创新,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在我国也开始被系统的加以研究,特别是在演化论框架的搭建上,我国的经济学人更是立足我国转轨经济背景的实际,充分把握了产业组织演化对产业发展过程的研究精髓,同时大量开展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的探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国际产业组织研究新内容,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归纳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产业组织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因为其天然的特性使得它的研究思路非常庞杂,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尽管我国的经济学人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研究体系,但是明显还不成熟,很多所谓的框架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但是产业组织演化思维方式的获得仍是我们这些年来所获得的很好的经济研究思维方式,因为我们发现目前运用纯数学及物理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研究框架正逐渐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怀疑,毕竟解决世界上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光靠一些方程似乎成为不可能,现实更多选择的是更为灵活的人为的随机动态演化思路,所以产业组织演化思维方式仍然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 王军.产业组织演化:理论与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Witold Kwasnicki,Schumpeterian modeling[J] .http:/ www.prawo.uni.wroc.pl/~kwasnicki 2003.
[3] 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 [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 邹伟进,刘峥,朱冬元.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5] Villena M.G.and Villena M.J.:2004,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Thorstein Veblen’s evolutionary economics:is EGT Veblenian.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38,No 3,p.3..
[6] Veblen T.B.:1898,Why is economics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pp.377-378.
[7] 贾根良著.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8] Alchian A.A.:1950,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
[9] 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 商孟华.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比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6.(5).
[11] 江小娟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
[12] 安果.转轨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演变的若干特征及其分析[J].财经丛论,2002(3).
[13] 谢地著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4]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2.
[15] 陆瑾.产业组织演化研究——从对主流经济理论的批判到基于演化框架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6] 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2000.6.
[17] 王丽萍,汤兵勇,李创.纺织产业演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J].纺织导报,2005(12)
Key words:Industry evolution;evolution of industria organization;economics in transition
Abstract:The evolution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relevant theories of industrial evolution,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many others economics.This paper had a run-through of the ideas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as well as summarized China’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volu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hich shows that its research,particularly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such as ours,made especailly sense of the discovery and induction of the law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but also extended the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n Evolution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status of It’s Research in China
SUN Zhi-gang,DU Li-j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F 01
A
1673-2804(2010)06-0033-04
200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