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贝妮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谢贝妮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实现了新的成长。然而,回顾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现状,我们有必要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出发,挖掘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独特的优势和特质,通过分析现今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思考对策和思路,进而为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创设条件。
高职;英语教学;对策
(一)生源结构多元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高考成绩中等以下水平的生源(简称普高生),二是来自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生源(简称对口生)。生源的多元化结构导致生源基础不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一个生源状况下,英语教师课程安排和课堂组织难度较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多媒体教室紧张、师资短缺、教学时间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授受方式,对课堂教学缺乏重要性认识,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而没有上升到日常必需的高度,限制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应有了功能发挥。同时,英语课的时间安排不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和检验。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PRECTO考试是专为高职高专学生设计的、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英语技能的测试,它是当前比较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要求的考核体系。然而,考核对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并未做出具体要求,同时尚未改变传统英语考试重读写而轻听说的倾向。
(三)师资水平欠缺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区别,英语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对接,通过援引物流、导游、机械等专业词汇,建立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课堂上过多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缺乏对知识的生成性和应用性的认识,忽视了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予以重视。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不完全统计,全国在校的高职生人数已超越在校普通高校学生人数。与此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高职学生的数量多,规模大,生源复杂,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职英语教学,从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必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先导。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引导之下,高职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及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新的转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语言学习规律为基础,把学生从被动引向主动,从消极接收引向积极参与。语言知识尽管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但语言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转化为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灌输型”向“双边交互型或多边交互型”活动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英语,营造这种氛围对英语教学能起到统领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的学习。同时,教师要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发整合性教育资源,摆脱原有的黑板——课本——录音机的陈旧刻板形式,增添丰富的视听素材,比如影音资料,共享文档,图片信息等,向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英语世界,扩展学生对于英语的了解和兴趣,克服对于英语学习的恐惧和茫然心理,以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对待英语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效果。
(二)实施差异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予以分组教学,建构学习型小组,尽可能将英语学习能力不等的学生组合起来,实现异质互补,共同学习,有效提高。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家英语学习的信心。尤其是针对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及时为他们自我表现创设机会,教师通过适恰的积极言语行为,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条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比较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反而容易令他们难堪,效果也就适得其反。除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作业等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英语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向他们推介有一定难度的学习资料,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对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照顾,在作业质量要求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在作业提交时间方面可以适当宽限。如果教师能这样因材施教的话,学生能体悟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信任和帮助,在英语学习上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差异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合理路径,要想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转换教师观念,带着生本主义的思想,从学生全体落实到学生个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为基石进行英语教学设计。
(三)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其规模可以和综合大学抗衡。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高职院校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师生比例持续扩大。对此,高职院校往往采取向外临时聘请兼职老师的方式,当地综合性大学里的硕士生占据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际教学经验,专业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使得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无法实现延续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刚从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没有实际教学经历,在课堂管理、教学策略、专业知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在这样一个实际情况之下,我们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办法,高职院校通过为年轻英语教师安排指导老师,通过听课、评课、研讨、观摩等方式在教学各方面为年轻教师提供力所能力的点拨和引导,可以有效地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得力之举。对于指导老师,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聘任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其有效传授自身的教学经验。此外,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教师队伍也有一定的特色和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从实践知识入手,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和应用知识。特别是英语,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转换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带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感,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1] 孙迎月. 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2] 贺杰.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 吉林教育,2009,7.
[3] 曹东波. 谈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走向[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Instruction
XIE Bei-ni
These years, As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s extremely quickly. Vocational English instruction also realize a new growth. However, review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instruction reform, we ar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uniqu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rasting with commo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nglish teaching, we think about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n create conditions for rais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nglish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instruction; measures
G71
A
1008-7427(2010)06-0024-02
2010-03-31
作者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