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2010-08-15 00:51台湾张博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道家人性管理者

[台湾] 张博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台湾] 张博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一、道;二、自然;三、无为。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方向是: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四、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体用一元”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道家管理哲学;道;自然;无为

一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道家管理哲学是最具有代表性、开放性、结构性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道家管理哲学的主要特色,是以“自然无为”的管理精神创造“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一方面,它可消解西方管理学长期以来科学管理与人性管理的两极对立;另一方面,它将对于中国管理学和世界管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验证,贡献出丰厚的哲学智慧。

道家“无为而治”管理的三大核心概念是“道”、“自然”、“无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建构了道家管理哲学体系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道”作为超越形而上与形而下、本体与致用的总根源、总规律,展现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之中,是管理行为的根据;“自然”是道家管理的中心价值,有利于确认企业组织的发展目标;“无为”是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有利于掌握和善用管理发展规律;“反”是管理的辩证精神,有利于持续的管理创新。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学重视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讲求因果效能和效率。对于管理人性的假设,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复杂人”,都是以设计合乎科学逻辑的管理手段为目的,以有效控制管理活动,确保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西方管理学为了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透过引进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持续不断创新改造管理方法,诸如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组织管理、决策管理、经验管理、系统管理、权变管理、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文化管理等,以图解决新的管理问题。这些偏面的解决方案,多半只能解决管理整体中的部分问题,同时它也不断地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

西方管理学的强势,在于管理之“用”,即标准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其弱势则在于管理之“体”,即管理的价值理念,管理的人文关怀和整体大局观的欠缺。相对而言,中国道家管理哲学的优势,则重在管理之“体”,即在于管理主体理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而以追求短期速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则非其所长。

二 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形式

道家“无为而治”管理哲学,从道体观、人生观、修身观和认识观诸方面立论,进一步朝着管理价值、管理人生、管理人格和管理方法等方向贯通发展,从而达到管理内涵与管理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

道家管理的“道体观”,是统摄管理活动中的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本体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基石。从个人自我管理的层面而言,认识和理解管理大“道”,就可以在持续思辩与实践管理,确认管理行为的意义和所追求的价值,可以培养兼具人文关怀和理性效率的管理人格,开启自己的长期学习和贡献的管理人生。从组织系统管理的层面而言,管理大“道”不但有助于企业组织设定团队认同的管理目标,而且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管理境界。

道家“道体观”的管理内涵,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道可道,非常道”;其二是“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阐明了“道”的本体层次是:1.道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源;2.道是自本自足的圆满实体;3.道是无为动态体现的过程;4.道是自然整体发展的目的。我们认为,管理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道”,可以体现为“自然无为的内在价值”,即管理者从整体观照中,清楚管理的本质和意义,致力于追求和创造人性化的管理价值,满足人的生物需求和社会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道家管理有待于“无为”所能实现的管理价值,管理者透过自我心智的无为,掌握管理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有效地整合经营资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成企业组织的目标。

通达“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道家管理极易彰显“无用之用的外在价值”。老子的“为无为”思想,庄子承其续,称之为“无用之用”,状似无为,其效甚大。从管理大“道”的本体统观,“无为”是一种达到“无不为”的方法和手段,而“无用”也是为着达到“无不用”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相互发明、相互转化,可以说,这是“道通为一”的充分展现。当管理者深得自然是无为、无用所呈现的最高管理价值,而无为、无用则是道之用,无不为和无不用是人之用,企业组织所追求和创造的价值必须合乎自然,必须经由“无为而无不为”和“无用而无不用”来贯彻和实现。

(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

道家管理的“人性观”,将“自然无为”视为人性的基础,而“虚静朴真”则是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老子认为,圣人出于自然人性,管理活动依循人性本质自然展开,是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实践存在,而非固定的、有限的、个别的实体存在,具有管理本体的意涵。

道家管理的“人性观”,若从自然无为的人性意识层面解析,老子认为人禀道之性而生,人的自我意识也是道的体现,因此,管理活动从思想、态度和行为,也必须依循“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超越个人需求与组织发展的可能对立与矛盾,在促进企业组织目的达成的同时,使得自我实现的人性需求获得充份的满足。此时,管理者需要培养高明的精神意志力,凭借自觉心和自信心,突破葛荣晋教授所说的“名利关”、“情欲关”、“生死关”、“气度关”等四大关卡,方可达到精神自由、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若从虚静朴真的人性实践层面解析,道家认为,人心所涵养的道德,将依赖“虚静”的本体功能,持续充实和圆满。管理人生的最大挑战,在于管理者必须思索如何超越无法确定的管理困境,即从理解人性的需求与恐惧,思索如何使个体自我实现与组织存在发展两者同时获得确保?针对因应瞬息万变

的管理环境,管理者可以或应该做些什么呢?庄子指出两大管理人性需求方向,以及彼此融通一体的管理人生的方法:第一相信人是由因果命定的,企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难以摆脱特定的管理环境的制约,人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第二是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意志可以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达成企业组织的目标,人可以“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这两大管理人性需求的满足,可以进一步使得管理者“乘物以游心”,即管理人对人性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后,认知管理本体的发展有不可避免的困难和险阻,惟经过“安之若命”和“胜物而不伤”的心灵洗练,方能超越有限的资源和竞争的管理困境,达到心物合一的逍遥管理境界。

(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

道家管理哲学肯定人的内在超越动力,认为管理者透过自身的修养功夫,理解管理的本质与意义,以及个人的工作价值,发挥对工作的热情,使得企业组织的目标,能够获得团队成员的认识、认知、认同,形成共识,共同克服经营管理的困境,成就企业组织的永续发展。藉由修身,管理人能够使其心境返本复初,重新感受投入工作的使命感与价值信念,同时,将逐步提高管理的层次与境界,即从经验层次、知识层次到道德境界与智能境界。管理者的修身功夫,有三大面向:其一是虚静玄览的澄明心境;其二是“心斋”、“坐忘”的道我合一;其三是“齐物”、“撄宁”的无待逍遥。

道家管理认为,管理者将自己置身繁杂多变的管理事务中,应该保持“自然无为”、“虚静玄览”的澄明心境。一方面,清楚了解自己有那些私欲和成见,必须加以自律,以免影响企业组织的决策判断;另一方面,涵养形成个人和组织未来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从“心斋”至“坐忘”是管理者可以从心中体验的超越感受,使自己更洞察人性的需求,更能够整理思考自身如何透过管理行为成就人性的圆满,实现自我人生的目的。“齐物”是指管理人培养多元开放的心态,以利理解和掌握管理大“道”的客观发展规律。道家圣人的修养功夫,可以是管理人修身的效法对象,透过学习圣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体现理想的管理人格和达到自由逍遥的精神境界。其中,“撄宁”是重要的人心之锻炼与超越,也可视为“坐忘”的实践效用。人透过“撄宁”的修持,在纷扰的世俗中保有内心的安宁,即可内在超越、自我提升,达到齐物忘我的自由精神境界,也就是庄子所指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独立自主”的境界。

道家理想的管理人格型态,是自我管理成功的修身结果,自然展露出“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包容万物的心态,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管理实践的圆满境界。关于道家管理人格的内涵,老庄多以“水”与“镜”来比喻说明,“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庄子.天下》)道家理想的管理人格,其特色包括:1.个体自身体道后的道德品格修养,即高明无穷的道德智慧;2.个体安身立命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即中庸致极的处世言行;3.个体与其它个体相互关系,以及个体投入整体所创造的贡献,即自然而为的治国理念。若用“水”来比喻,则圣人的人格是“上善若水”的人格,指人的生活、修身、处世之德,强调修己应以虚静朴质为原则,以及人的社交、开物、成务之用,崇尚治人应以自然无为为信念。若用“镜”来比喻,管理者所体现的圣人心态,如同镜子般明亮无瑕,可使事物照映其中,不预存私心成见,故可观察其事物发展的全貌。

三 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

对于管理活动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道家管理哲学主张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辩证认识法即“反者,道之动”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目的性的认识方法;二是统合认识法,即“玄览”、“心斋”、“坐忘”等具有体验特色的综合认识方法。

道家“反”的概念,蕴涵有“对立相反”与“返本复初”两个层次。“对立相反”是指事物的发展,其规律总是“物极必反”;“返本复初”是指事物经过内在动力触发,从正面发展到极致,开始转向反面,而反面发展到极致,又将往复到正面。这个新的正面,已非原来的正面,即并不是形式上的“回归”,而是彰显正反两面相互转化融和而成的新的发展面向,朝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持续前进、持续超越、持续提升。

“为学”和“为道”是人在进行外在客观认识和内在心智能力持续精进的一体两面。“为学”是以知识的获得为其目的,有助于管理经验的开拓,以及管理知识的累积,对管理人的专长能力、管理技巧的提高有正面帮助,因此,越多越好,故曰“日益”;“为道”是以心智的思辨为主,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大“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因此,自我的欲望、见解越少越好,故曰:“日损”。

为了对管理本体有更真实的理解,可以透过“玄览”,静观管理活动的整体,以获得庄子所言的“真知”。当管理者将管理的愿景、使命、价值,贯彻于工作之中,就可以体会到“虚”的凝神状态,保持心灵清净澄明,是谓“心斋”。庄子认为,获得“真知”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去知”,把不明所以或自以为的先见主见,逐一去除,务使心灵重新体会虚静自得,自然与天地万物共通一气的大通境界,是谓“坐忘”。

四 道家管理哲学“体用一元”的思想结构

从管理活动的整体思维视角,我们将道家管理哲学依“体用一元”的思想结构,进行理论建构。“道”、“自然”、“无为”三者,为道家管理哲学的主要概念,各自对于管理理念的发展,有其核心诉求。“道”作为天地万物普遍生存发展的根源、规律、动力,是管理的本体存在,假设管理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解决人的工作意义的问题,同时,也是如何实践人性圆满需求的最高管理标准与管理境界;“自然”作为管理的本体发展的有效诠释,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因人性需求的趋动,所能体现与追求的“莫之命而常自然”之管理目标和管理价值;“无为”作为体现“自然”价值的管理诠释原则与方法,是指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组织任务和管理目标,将主观理解和整体掌握管理环境运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因势利导,是“通而无为”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道家管理依据道本体论,透过不同管理层次所衍生的管理之“用”,提出了“因术”和“君术”二者,从其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有效地解决管理问题,以满足企业组织管理者的需求。

“因术”是虚静治民之法,其重要内涵有:1.道生明法,指人道的管理思想是从崇高的天道下贯而来,为法治找到了哲学基础;2.因循任术,指管理行为必须依循客观发展规律,因势利导;3.时机遇合,指管理绩效的好坏,端视观察、掌握管理环境的变化。

“君术”为无为治吏之法,其重要内涵有:1.刑德相养,指制度化管理的精神,一方面要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要广施恩德;2.审名责实,指用人的原则在于工作任务与专长能力,必须两相配合;3.禁奸防邪,指责任与权力存在一定的交易关系,必须防制不负责任只享权力的人。

从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彼此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等管理关系,提出了“权术”,即“法、术、势”三者融合致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权术”为法、术、势统合的组织管理之法,其重要内涵有:1.事断于法,指通过赏与罚两柄的管理手段,建立与实施管理制度与规范;2.刑名参验,指通过管理流程实事求是,使领导“不穷于智”、下属“不穷于能”;3.趁势有为,指通过创造管理权威的集权管理模式,保证上令下达。

道家管理哲学,其思想根源来自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一方面,肯定人的内在主观道德感和能动性,可谓“内圣”,即崇尚“修己”;另一方面,重视价值理念的实用效益,以及促进人类社会高度的文明发展,可谓“外王”,即强调“治人”。当我们将道家的管理思想,从“体与用”的层次架构来看,“内圣”或“修己”为管理之“体”,探究和反思的管理问题为:(一)管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为何?(二)管理人必须具备的价值观和理想人格为何?(三)管理人应该怎样经营自己的人生?换言之,我们理解管理之体的目的,在于依循道家核心管理思想,创造和体验特有的管理价值、管理人格、管理人生。“外王”或“治人”为管理之“用”,着重思索如何根据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所信奉的价值理念,透过管理目标的订定、管理模式的落实、管理境界的追求,解决当代管理学所面临的变化多端的管理问题。

(责任编校:张京华)

book=1,ebook=415

B223

A

1673-2219(2010)03-0001-03

2010-01-05

张博栋(1969-),男,台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管理哲学。

猜你喜欢
道家人性管理者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功能与人性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