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

2010-08-15 00:55:15张红梅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师生

张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现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

张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信息时代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大学是向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主要渠道。而高校师生关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师生关系的现状出发,提出从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多样化教学活动和师生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好的促进高等人才的培养。

师生关系;主体间性交往;教学活动;师生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飞速更新,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正由20世纪的“专门型人才”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新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实用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师生关系在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概念的嬗变

历代教育家都竭力提倡“师道尊严”。教师自古以来被看做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传承文明、教化百姓的重任。而学生则要俯首贴耳,聆听教诲;否则,将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孺子不可教也”。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被赋予支配和教授学生的权利,而学生则处于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关系的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不仅仅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的教学工作关系,也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20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主张以学科知识和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权威和教学控制,而强调教学中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动关系[1]。因此,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教授—接受”关系开始向师生共同探究和平等对话的关系转化,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共创知识和自我的目的。

二、现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现代大学普遍存在师生关系疏离现象,首先表现在教学活动方面。对一些大班制的基础理论课和公共课,学生常常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或上课凑数现象;而有些教师只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味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2]。因此,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失去了师生之间应有的互动、交流与共鸣。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兴起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人机对话状态。课堂教学变成了知识点的动漫展示过程,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增加了知识点的含量,但往往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思维反应时间和空间。此外,课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这跟大多数高校兴建新校区导致师生空间距离的增大有一定关系。但教师本身的讲授方式、人格魅力及其亲和力才是维护师生关系的关键。

其次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上。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与教师的实际交往接触为零。很多学生平时遇到老师往往是躲向一边或熟视无睹,甚至不知教师姓名。而教师对所教学生也只是认识,脸熟而已,很少能叫出学生的姓名。这种疏远淡漠的师生关系除了跟课堂教学互动效果有关,还跟各自的心理角色定位及所处的文化差异有关。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会认为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学术知识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其他方面与教师更没有共同语言;而部分教师会认为学生思想比较幼稚,对新兴事物缺乏理性判断,盲目追随。此外,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体制的模式有失衔接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衡。中小学时期面临着择校和升学的压力,教师对学生倍加呵护与管制,而大学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直面接触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这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遗忘被忽视的失落感,认为自己不再是教师的宠儿。而教师则认为,作为成年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找教师寻求建议和帮助,这也是在锻炼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及生存能力,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这种不同的心理角色定位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疏离。

师生关系的疏离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汲取,也阻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走向社会时难以适应。因此,现代大学有待构建新型的大学师生关系。

三、新型的多维师生关系构建

(一)主体间性交往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来的。主张“主体间性”思想的教育学家们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有别于“主体性”的新的主体属性认识,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主体性[3]。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看做思想知识的权威,处于支配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消极的服从地位。后来,西方教育界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摆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即“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导致客体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弱化,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对立与分裂状态。而现在的“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交往关系中的双方均具有主体性,注重平等的互动与互补,主张以理解为目的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质,所以其间的交往是完整意义上的个体交往。这种“主体—主体”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和交往的真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空间的发展,大学教育理念、模式、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再是知识文化的垄断者和仅有的传播者,而是文化知识的引领者与创造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汲取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判断力与鉴赏力,对文化知识不再一味地接受,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比如,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可未必在其他方面保持优势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师生关系也成为交互主体的共时性、主体间性交往关系。这种主体间性交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促进教师与时俱进,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机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反应一种平等民主精神。

(二)教学活动多样化

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和反馈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涉及到实验项目、社会实践和课下交流活动等。教学活动也是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输出者,可以从中获取自身的价值感;而学生作为知识的选择输入者,可以从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因此,教师的知识传输方式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的一环,也是构建平等互动互补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改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输入选择过程中获取最大的自我满足感。此外,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可操作性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而做出的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自信和合作精神,获得成就感。因此,赏识学生,对学生做出形成性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其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脑、电话、手机等的使用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保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分别从中获取一种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也使得师生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和谐发展。

(三)师生文化的共建与融合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机构,大学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与创新文化的高等学府。因此,大学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本质联系。其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4]。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学师生关系不只是单纯的工作与人际关系还包含一种复杂的文化关系。当今普遍存在的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对立,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分裂。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科学主义的膨胀,使得人文主义教育日益受到冷落。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的训练而无视精神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淡漠。目前,各高校及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精神文化的匮乏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不和谐音符,开始再次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着手创建新时代的雷锋—志愿者精神。即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生之间的功利意识,使师生关系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和谐发展。另外,师生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分裂。大学师生代表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文化积累、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学术知识、科研经验上拥有自己的权威优势,注重的是科研学术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而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追随者,往往比较自信或崇拜较为前卫的理念和行为,形成多样化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文化气息。

近年来,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养,陶冶情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各个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以“我的宿舍我的家”、“弘扬宿舍文化,展现家园风采”等为主题,开展公寓DV、写真大赛、生活物品DIY大赛、书画大赛、才艺展示、宿舍情景剧、棋艺大比拼、宿舍元素设计大赛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端,充分展示了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正视彼此间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相互包容,在差异中寻求相互融合的契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有一种立体的、多维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和文化交往。只有以人文主义为立场,以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大学师生关系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主体属性的认识,师生之间应该进行平等互动交往。同时,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师生双方从中获得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此外,教师应注重塑造个性风格,提高个人修养,鼓励学生展示自我魅力,培养自我价值观,在多样化的高校里共建师生文化,并使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靳艳敏.对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的几点认识 [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2]聂伟,黄小云,杜侦.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三维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08,(5).

[3]龚怡祖,朱圆圆.“我—你”世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J].高教探索,2009,(3).

[4]李朝平.文化视野中大学师生关系的诠释与重塑 [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make higher demand of training senior personnel.Modern universities serve as a major channel to produce such personnel.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senior personnel.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rms of inter-subjective contact,varied teach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teacher and student cult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enior personnel.

Key words: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ter-subjective contact teaching activities;teacher and student culture

(责任编辑:宋孝忠)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dern Universities

ZHANG Hong-mei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G25

A

1008—4444(2010)02—00104—03

2009-12-25

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大学师生关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09-JKGHAG-0829)。

张红梅(1974—),女,河南商丘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言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