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庄河市黑岛镇山南头小学,辽宁 庄河 116400)
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构建
林丹丹
(庄河市黑岛镇山南头小学,辽宁 庄河 116400)
开放式教学,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症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开放的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教师也应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求异思变,努力营造宽松、启智的空间,使学生达到最佳的思维状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所谓的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自我理解、自我构建,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不再禁锢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语文课堂的开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现的慧眼,是否善于开发和利用,死捧书本,只会禁锢学生思维。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高科技知识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使其拥有开阔的视野、新颖的想象。语文课程资源虽随处可见,但不能局限于表面,还应挖掘深层次的、适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去创造。
生活资源的引入为教学内容注入活力。语文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是不实际的。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经历形成关联,才有意义。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可以通过表述或实物、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说明语文虽冠以“语”姓,但语文决不单是语文,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语言以文字为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说明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心理学认为,兴趣和情绪对人的注意力分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更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追求感官的新异刺激以及一种追新逐异的心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同时也支持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进行合作学习与创造。语文教学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
淡化教师的讲,“留白”给学生。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接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但切记点到即止。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成的教学资源——满墙的爬山虎,将学生带到爬山虎墙边,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爬山虎,真切地接触到爬山虎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课文中的一系列问题,无需教师手捧书本一节节讲述,只需稍加点拨、归纳,学生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整课的教学任务。
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进而进行创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是当今课堂最方便、实用的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颐和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颐和园的魅力,可将颐和园美景从网上下载,做成课件进行播放,这对于没有亲身到过颐和园的学生来说,比书上任何生动的描绘都具有说服力。这样既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有开放的评价机制,评价不应该只是用一张考卷、一个分数,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三维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又要重视身心素质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内容要开放。脱离只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束缚,从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评价。知指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应开放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当前学段的基本知识、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活化处理,以点带面。如每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只选其中一篇课文为代表,重点引领,其余课文放手给学生,让其学习、归纳、总结,教师做好调控即可。情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应放飞学生的情感,只要学生获得的是真实的情感或真实的道德体验,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不要将情感加以对错之分,只要学生不入“歧途”,教师就应鼓励。意指学习的态度、意志、毅力等,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教师又何必在意他是坐着写还是站着看呢,这也是对“意”的开放。行,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常规习惯等,只要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就应认可。
评价形式要开放。首先要总分协调。每一学期、每一阶段仍采取归总性质的考试,目的让教师摸清学生的共性问题及个体差异,以便教师适时适度调整教学计划,这是“总”;“分”,即采用“分时检测、分项考核”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分散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进行检测,如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朗读、口语交际、学习态度等,以全面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班级同学的相互评价、老师的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三维的立体评价反馈系统,促进教学中主客体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评价标准要开放。在对考试分数做出正确解释的基础上,评价的标准应侧重以下几方面:学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表达、敢不敢当众表达不同见解;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会不会合作讨论等。还要考虑其智力水平、人格特征乃至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等因素,做出客观评价。同时还应该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等多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