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颖
(大连民族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民族院校现代文学分层立体化教学探析
丁 颖*
(大连民族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相比较而言,民族院校学生在现代文学学习方面显现出更为特殊、多样和复杂的特点,改革的天地更为广大,意义也更为深远。为此,在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民族院校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对现代文学的分层立体化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民族院校;现代文学;分层立体化;教学模式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现代文学课程因“文”“史”异质同构的特点,长期以来得到充分关注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现代文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审美能力、思维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族院校相对于综合性以及师范类的高等院校现代文学的教学实际有其特殊性,学生在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方面显现为更为特殊、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在实践教育的环节,改革的天地更为广阔,意义也更为深远。
民族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民族地区,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限制,一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时,在知识获得和能力提高方面出现困难。整体来看,民族院校一般建校时间短,质量兴校的历史经验积累不够,在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方面还较薄弱。这些都是民族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课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一些接受着研究型精英式教育的专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传授较多的专业知识、体验和理论成果,促使“师主生辅”“满堂灌”的讲授在教育活动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学生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重视,“传道”与“得道”之间出现缺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参与意识、团队意识、问题意识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贯彻不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衔接远远没有实现。围绕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长期历史发展的原因,各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接受现代文学课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无视这一现象而单纯地延续着非民族院校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贻误民族院校现代文学课程建设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发展。为此,在具体的现代文学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围绕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研究,提倡分层次立体化教学。所谓分层次教学,是指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细化学生存在的差别,提倡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课下阅读和练习、课后作业安排及学期末的考评方式上体现出差异性。以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为目的,实现优势互补。所谓立体化教学,是指在充分尊重民族院校汉语言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否弃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理论为主、试卷为主的单一扁平式的教育教学考评模式,力图贯彻教学模式立体化、作业模式立体化、考评模式立体化,以达到能力塑造的立体化,呈现出教育活动的富有动态活力的立体格局。帮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本领,使广大学生最终实现知、能、行全面协调和发展。
“教学工作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1]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参照,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渠道。在民族院校学生的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的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追求专业知识的优化传授。在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引入课本剧的表演及剧场艺术教学内容。在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围绕三个文学十年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程,就产生的经典剧作做基础知识的介绍、分析,从中选择几大名剧,如郭沫若的《屈原》《三个叛逆的女性》、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赛明珠》、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供学生选择,集中意见后,引导学生熟悉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最终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剧本情节、人物、戏剧冲突和戏剧美学的深入体验和理解。这样做的益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能深入文本细读,欣赏文学精品的魅力。其次,舞台训练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感知作品在人物、情节、主题、结构、语言诸多方面的特点,并学以致用。再次,表演本身也是一个组织协调的工作,促使学生在集体工作中相互协调、沟通,增进友谊和增长才干。
利用影视文化语境。现代文学产生几乎同步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创生,所以将现代文学经典篇章演绎影视故事,将现代文学作品搬上荧屏的做法比比皆是。如教学鲁迅的作品《伤逝》《阿Q正传》、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沈从文的作品《边城》、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钱钟书的作品《围城》、茅盾的作品《子夜》、柔石的作品《二月》等,可利用已有的音像资料,为学生展播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影视文化语境中的现代文学教学的探讨。以一种媒质对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让学生以电影欣赏为契机,将经典文本与经典影视作品对比阅读,或利用学过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的专业知识鉴赏,提高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提升学术含量。
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成为以往民族院校现代文学教学的惯常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呆板僵化,方法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讨论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的分层立体化的交互运用应引入现代文学。
诵读文学经典与审美体验全程式跟进。在现代文学的诗歌和散文领域,有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诵读名篇,教师学期前可预先为学生布置篇章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从中选择,反复琢磨体会,深入体验文本在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主题意蕴、语言特点、音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课上教师以统一组织集中吟诵的方式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种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将知识的学习和美的体验过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
开展专题讨论。学期前,教师为学生圈定若干专业选题,将兴趣一致、方向一致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方面的阅读、资料查阅和整理的工作,然后各小组带着各自的选题和对选题的认识展开集中讨论。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到学理的高度。阅读、查阅、提炼、整理、谈论、演说的过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还能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民族院校的现代文学教师往往将卷面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和专业水平的唯一指标。事实上,卷面成绩是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反馈,卷面成绩好的学生未必在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建立分层立体化的成绩考评制度,一方面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最终学会将专业学习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确立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绩考核中获得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在试题的拟定上,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和能力考核的要点,使学生及早关注到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内在区别和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区的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展,则迄需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其中,现代文学教程作为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程,为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知识的获得、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提供支撑。而在实际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很多教学活动陈陈相因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民族院校的教学特点并没有在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中突显出来。基于此,在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要求的前提下,在教学研究的具体环节中,结合民族院校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展开分层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意义重大、深远。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的差异性中形成富有成效的教育途径。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民族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背景的区分和差异,造成文化习得和知识水平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民族院校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2.将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动态过程,尽可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优化教学质量提供思路。“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静态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立体”、多元的交叉运用。
3.促进了民族院校现代文学课程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促进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成功转型。“立体化”教学最显著的成绩在于多层面地打开了学生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的渠道,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领域,突显专业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增强了知识接受的能效性和应用性。
4.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民族地区输送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发挥作用。现代文学课程丰富的文化含量以及对现代精神持续不衰的倾力追求,为民族院校学生现代品质的塑造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后续力量。
综上,现代文学的分层立体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到适合其发展的的轨道上,以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旨归,实现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追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育丽堂.关于进一步提高民族院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2):100.
Layered and Cubic Teaching of M odern L iterature in Ethn ic Colleges
D ING Ying(HumanitiesandLawSchool,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116600,China)
Modern literature is a basic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ompared w ith other ones,students from ethnic colleges show more particular diversified and comp licated features as far asmodern literature is concerned.In term sof reform,there is a lot to be done and itsmeaning ismore far-reaching.The time asks for more creative talents;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this paper exp lo res the layered and cubic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
ethnic college;modern literature;layered and cubic;teaching mode
G6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88X(2010)03-0062-03
2010-05-22
大连民族学院200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Y-08-2009-09)阶段成果。
丁颖(1975-),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
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