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艳丽,徐伊男,付志杰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自文字诞生以来,我们的祖先通过甲骨、泥陶、金石、竹木、丝帛等自然界一切可以记载信息的物质资料来传承生活中的智慧,在记载生活足迹的过程中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新的变化。从最早的唐卷、宋版到明清的刻本、稿本,这些古籍被保存数百年至上千年不等,其中经历了多少朝代、多少战火、多少灾难,可见我们的先祖曾经为这些古籍的保护殚精竭虑。这些珍贵古籍在历史长河中被保存下来,给后人展现了祖先曾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能够薪火相传,让后人看到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古籍是华夏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高度凝聚,它延绵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保持着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见证。它的保护、开发、传承则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当今,古籍主要收藏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受重藏轻用观念的影响,很少有人去开发这些古籍的文化价值。图书馆轻易不让读者接触,更不用说让读者阅读,从而使保存与使用对立起来,严重地制约着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这些古籍将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如何在保护古籍的同时开发古籍的存在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古籍比其它的古文物更加难以保存,作为收藏单位的图书馆大多把古籍、特别是珍贵稀有古籍束之高阁,秘不见人。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作为纸质文字载体的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现。古籍存放的周边环境也会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产生很大影响,自然界中的光、气、尘、温度、湿度等都能对古籍文献造成危害。同时,古籍文献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遭受各种生物的侵害。如:霉菌、害虫和鼠类等,受到损害的古籍轻者孔洞丛生、残缺不全,重者成为碎片、纸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些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在经费不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往往是在馆舍中腾出一间房,把古籍文献“禁闭”其中。而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环境问题、破损古籍的修复问题、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问题等等,都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
古籍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后人倾注更多的心血,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去保护和利用,使之传承永久。如果我们今天不利用开发这些古籍,只是把它们作为文物一样来保存和保护,那么就失去了古籍的真正意义,也辜负了祖先为我们保护这些珍贵古籍而付出的心血。传统的保护方法是把古籍“禁闭起来”,以此来阻止人为的损坏,而读者却希望方便、快捷地欣赏、阅读与研究这些珍贵古籍,因此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树立“重藏而不轻用”的新的古籍利用观,改变以往把古籍保护与利用严重对立的做法,使保护与利用和谐地统一起来。人才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关键。古籍的开发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开发的团队,这个优秀的团队必须由专业人士组成。所谓专业人士要具有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加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由于古籍文献与现代文献相比在形制、内容、音训、字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懂得古籍的分类、著录、古籍版本知识、古汉语基本技能,又要掌握计算机存贮、检索技能,具有较强的古籍开发意识,具有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目前大多数古籍管理人员只有一种学科背景,有的甚至学的是与古籍管理工作毫不相干的专业,他们不了解哪些古籍是珍品,往往视其为旧物而随意丢弃,因此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馆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对于一部好的古籍,如果只是将其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接触、欣赏、研究,将古籍当作不可触摸的文物来看待,就完全违背了作者著书立说是为了传播与流通这一初衷,也使书籍丧失了传递知识这一基本功能。现在所有的古籍以及珍贵古籍,由于保存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流逝,数量越来越少。必须要找出造成古籍损害的原因,以便在使用古籍时尽可能避免这些损害因素。目前古籍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是指通过改善藏书环境或者对古籍进行原本脱酸,按原样修复来实现对古籍的延年益寿。恢复并保持原状不是全方位保护古籍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古籍,使其在新时代发挥应有作用。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缩微复制、扫描、数字化、影印出版等手段来复制古籍,使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化身千百,永续流传。同时,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保存和阅读古籍的环境进行优化与改造,使其能够达到古籍保护所需要的标准,避免外界因素对古籍的损害,才能放心地让读者使用古籍。
自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古籍数字化的保护工程,把古籍转换成图像版、文字版或图像文字混合版后存放在服务器上供读者使用。新世纪,在网络环境下古籍数字化不仅实现了古籍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分离,而且在一定程上缓解了古籍保护与利用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创建古籍数据库、建立网络检索系统、实现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实现更精确的查询。读者可通过一定的检索途径得到自己所要的信息,也可以实现远程全文传递、图文下载打印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也要求古籍管理者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尽快熟悉掌握古籍数字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新型的资源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加强与出版社合作,本着“尊重历史,保护文献,传承文化”的宗旨,将馆藏古籍文献整理出版,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图书馆古籍开发与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且各图书馆的开发水平也不相同,但有理由相信只要管理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古籍保护放到民族文化建设大背景中考虑,古籍保护工作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重现古籍的绚丽光彩。
[1]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
[2]周道霞,龙文.再谈图书馆古籍的藏与用[J].重庆图情研究,2008(1).
[3]李敏.《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组织民族古籍的可行性、局限及其改造[J].图书馆建设,2009(7).
[4]何艳艳.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