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寰
(1.湖南理工学院,岳阳 414006;2.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知行合一与孔子的理想人格
张 寰1,2
(1.湖南理工学院,岳阳 414006;2.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论述了孔子所推崇的三类理想人格,认为衡量三类人格的评价标准是知行合一,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孔子;理想人格;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君子人格;知行合一
对于人之理想人格,孔子在其学说中主要分为三类: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和君子人格。三者间存在境界的高低之分,圣人人格是人之价值最完美的体现;仁人人格次之;君子人格则是常人最可望可及的。何以区分三者?在《论语》中,孔子给予了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知行合一。
孔子所谓知,即智,是对人生、社会、天地之真理的领悟与追求,其具体体现为于“仁道”的追寻。在其的学说里,他往往仁知兼言,例如:“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 ·里仁》,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知者利仁。”(同上)等,(于此句话诸家有不同的解释,其一是知者利用仁;其二是知者利于仁;其三是知者知仁有利,笔者赞同第三种理解。)可见知的真义就是“知仁”。
对于求此知的方法,孔子认为在学。此处的学为最广义,首先是指学于书,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通过对六艺的研究,人可以学到常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是指学于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通过与人的交往,将书本上道德原则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印证,加深对“仁道”的理解;而最重要的含义是指学习将知转化为社会行为,孔子的学生子夏继承发扬了这一观点,他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因此,正如子夏总结的那样——“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孔子言学目的就是在于获取“仁道”之知。
在此求知的过程,又有两点为孔子所强调。一是求真知的自觉性。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追求“仁道”之知是人的自愿行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当人有志于“知仁”时,仁道才能从文字化的东西转变为人精神世界的实质内容;二是慎言。“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故讷 (说话谨慎)被孔子视为仁德的表现之一,“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对于那些佞者,孔子认为他们不仅“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所以慎言是追求真知的必要条件。
那“仁道”之知的实际体现何在呢?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和个体精神修养上。就家庭而言,最能体现“仁道”之知的是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他的学生有若指出其中的真谛在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上)因此,知孝悌者可谓知“仁之本”者;就社会而言,其体现为“务民”与“知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又言知即“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这是因为仁道之实质在乎“爱人”,“务民”与“知人”皆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就个体精神修养而言,其体现在于境界的变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了解仁道仅仅是求真知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喜爱仁道,并将之视为人生快乐的源泉,所以“乐之者”方能算是真正获得“仁道”之知。
再说行。相对于知,孔子更重视的是人的行动过程 ,他道:“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要求先行后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孔子认识到行动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他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蝆哉?人焉蝆哉?”(《为政》)。“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知仁、好仁、乐仁,必须以其社会实践中的行为为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孔子也看到行动是实现真知的必然途径。在他的学说里,知与行都是以“仁道”为最终目标的,但由“知仁”到“行仁”是一个飞跃,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仁道”只有通过人的社会行动,才能发扬光大。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孔子一直持有的是知难行更难的观念。这在其评价自身时有鲜明的体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而在孔子眼里,行之过程也是有不同层次的,这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之分。其中“修己以敬”具体表现为“言必信,行必果”(《子路》),是于己之行,是行的最底层次;而“修己以安人”则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和“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同上),是于国家之行,是高一级的层次;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可解释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是于天下之行,此行“尧舜其犹病诸!”(同上),所以是行的最高层次。
如何达到这些层次?孔子所提出的现实之途是为政,他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说明入仕对士之阶级的重要性。同时孔子也扩大了为政的内涵 ,他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为政》),其用意在于为平民阶层设计一条紧密联系个人行为与国家政治的道路。
此外在行的过程中,孔子还有三点强调。一是要具备行动的信心。冉求曾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雍也》),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同上),指出人不能画地自限,放弃行动的勇气;二是先行后言。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在此基础上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这是因为“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所以人应该“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三是重视行动的有效性。《论语》中,孔子对南容、宁武子、蘧伯玉等人赞誉有加,原因在于他们皆能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从而使他们的行为能在社会中发挥最大效用。
至此我们说,孔子的知行合一原则就是以施行“仁道”于天下为目标,将人内在的求知与外在的行动协调统一起来。他以此作为对人之理想人格的衡量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并指出连尧舜这样的明君也未能达到这一境界,可见圣人是孔子所构想的最理想、最完美的人格。
那圣人人格究竟何如?从知的角度来说乃是“知天命”、“乐仁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道是人发掘自我,连接天地的纽带,是对人之为人最彻底的觉解,因此对于仁道的知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孔子评价自己的一生时道:“五十而制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冯友兰对此句话的理解是“(孔子)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了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笔者赞同此说法。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第一十八至第二十页)指的正是此“知仁”的过程;从行的角度来说乃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不仅使一邦一国的人民获得仁道所带来的幸福与安定,更要将之推行与天下,使整个人类都能深受其益。此亦是行的最高境界。归纳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所言圣人人格之难得就在于知与行两者的最高境界的完美统一。
或有问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他于社会实践方面明显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这不是出现矛盾了吗?笔者以为的确出现了矛盾,但原因在于从孟子和荀子开始,孔学的后继者们将本为一体的圣人人格细分为两部分——“内圣”与“外王”,并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在于后世称道他内在的至高精神修养,即“内圣”方面。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他所指圣人人格的本义,《雍也》篇中,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回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的“圣”显然是征对“外王”方面而言的。所以孔子的圣人人格其实质是要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不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的发展。此外,《论语》一书中,孔子从未说过自己是圣人,反而自觉于躬行实践方面做的还很不足,同时他也未将这一称呼许给过任何一个人,由此可知圣人人格是孔子心目中的最终理想。
相较于难以企及的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就显得具体得多,它不要求知与行两者皆完美,而更侧重的是仁道之行方面,这一点可以管仲为例。《论语》中,孔子曾批评道:“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但同时他又明确地称管仲为“仁人”,当学生子路和子贡都认为“桓公杀公子纠,召乎死之,管仲不死。”(《宪问》),“桓公杀公子纠 ,(管仲)不能死 ,又相之。”(同上),是管仲无仁无德的表现,孔子为其辩解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此,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同上)。“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前者批评的是管仲思想认知上的不足,后者赞誉的是他于社会改革中的伟绩,两者相较,孔子所重视的显然是后者,所以说孔子的仁人人格更强调的是人的行动功效。
而此种行动功效又有三方面的现实反映:对于家庭、社会两方面说,是前文“仁道”之知的实现,此处不做赘述。需要阐明的是行仁于天下这一方面。《阳货》篇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这段话中,恭、宽、信、敏、惠被孔子视为仁人行动于天下的五种品格,而其实这五者皆体现了同一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故此这一“推己及人 ”、“能近取譬 ”的“仁之方”可谓仁人人格最鲜明的特征。
在孔子构想的三类理想人格中,君子人格是最特殊的,不仅因为其最贴近人的日常生活,更因为是其他两类人格的基础。因此许多时候,孔子言圣、仁都与君子联系起来,如“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季氏》);“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等等。
那么,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究竟为何呢?我们同样从知与行两方面来分析。在知的方面,孔子认为最能体现君子人格的人是颜渊。他称赞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上),这正是君子安贫乐道的体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又称赞:“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颜渊)进也 ,未见其止也。”(《子罕》),这是君子不断要求道德进步的体现;至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则是称赞其笃志向仁、追寻真知的最重要的君子品质,所谓“君子上达 (仁义),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知仁、乐仁是君子人格内在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说,在颜渊身上真正展示出一个具有“仁道”之知的君子所拥有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孔子总结为“克己复礼”。
在行的方面,被孔子称之为君子的人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是子产。孔子评论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这四点概括了行仁君子的大部分特点。其中“行己也恭”具体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颜渊》)“君子泰而不骄 ”(《子路》)、“君子求诸己 ”(《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 ”(同上)等等内容;“事上也敬 ”具体指“(君子)信而后谏 ”(《子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君子)及其使人也 ,器之。”(《子路》)、“(君子)群而不党”(同上)、“君子和而不同”(同上)、“君子周而不比 ”(《为政》)等等;而“养民也惠 ”、“使民也义 ”则包括“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子张》)、“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等。
除此之外,行仁君子之品格还体现在三处。一是“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二是“君子贞而不谅”(同上);三是“(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所有这些君子行动的特质可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于义 ,朱子说:“义 ,宜也。是非可否,处之得宜,所谓义也。”(《语录》卷九十五),是君子在社会中,依照仁道的道德要求,至当地处理事情的原则。君子人格之不同于其他两种人格,其原因就在于,除了仁的最高原则,君子在社会行为中还有一个较实际的标准,即义的原则,“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阳货》)、“君子之仕 ,行其义也 ”(《微子》),所以孔子说:“君子义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可见,君子之行最大的特点在于行义。
至此,我们再谈君子的知行合一,就是以“克己复礼”为内在精神认知的内容,以义为外在社会行动的准则,以追求仁道为人生最终目标。
通过知行合一这一衡量尺度,我们看到孔子的三种理想人格各自区别,又相互联系,但都是追求人之内外皆修,探索人生最终意义的过程,因此其永恒生命力不言而喻。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杨伯峻,杨逢彬.国学基本丛书:论语 [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
[3]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朱熹.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33.
[5] 鲍雯.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梁漱溟学术精华录 [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ZHAnG Huan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
It discusses the three types of ideal personality praised by Confucius: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o measure the personality of three types is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and its in-depth analysis.
Confucius;idealpersonality;sage personality;CISC personality;gentleman’s personality;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
B222.2
A
1009-8976(2010)04-0033-03
2010-05-30
张寰 (1978—),男 (汉),湖南常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