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中庸之道是人们的最佳行事状态,是人们行事的黄金法则。其中以“诚”为代表的核心观念以及过与不及、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权变时中等众多经典思想与管理相结合碰撞,使管理活动拥有了“温度”,增添了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也让企业成了温馨的灵魂港湾。相信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管理一定会在历史画卷中留下更多绚烂的色彩。
关键词:“诚”;过和不及;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权变时中;企业文化;仁道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34
《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道德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胡适曾说:“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毛泽东也曾感慨:“中庸的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看。”可见中庸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以下,结合自己的管理专业与中庸之道浅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究竟什么是中庸之道呢?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过,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通过学习了解,我们其实可以得其拆解。“中”有三种解释:指两者之间;指合适,恰好,符合一定标准;指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庸”也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虽然有众多不同含义,但结合传统儒学家说的思想,“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过无不及,方法得当,恰到好处。上天赋予了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顺从自己本性做人做事就称之为“道”。这里的“道”是一种方法,一种方向,那总结起来,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提高、修正自己,使一切事情都能符合正确的方法。
“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虽常常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在现代管理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理论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和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是中庸最核心的意义。中庸是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是人们行事的黄金法则,如果能巧妙地把二者结合,必定会使企业管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自诚明,谓之性,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我们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诚看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而我们要“择其善而固执之。”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最终到达“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迫”的理想彼岸。因此,“诚”是处理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原则,它是贯通天、地、人的一种普通规范。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有四重效应:共识、共鸣、共振、共生。身为管理者,要用最大的诚意来与员工达成协议,形成彼此之间的理性共识,更要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倾听,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与企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愿意为之共同努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共同目标前进,与企业共振,共生。“先做人,后做事。”是大家不变的追求,周廷前说:“做人一定要圆通而不是圆滑,圆则通,通则达。”而“诚心”是做人的根本,管理说到底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只有彼此坦诚相待,才能做到真正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上下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完成企业想要完成的一切目标。
“不得中行而行之,必有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完美,放在“中”的标准下来看,二者甚至可以划上等号,因为它们都不如“中”更有利于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及事务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中的重要一点。中庸之道不是像绝大多数学者以为那样是关于矛盾双方中单一方面本身之“度”的拿捏,而是矛盾双方同时同地共存的平衡搭配之“度”的拿捏。所以身为管理者,寻找管理中合适的度是至关重要的,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有权不授或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避免“过”和“不及”两种不完美的结果。同时,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竞争必不可少,身为管理者要摒弃原有的“非此即彼”的固定思维模式,在与员工的工作交流中,更多的倡导一种在竞争中合作,寻找“适度”的平衡点,实现双赢。而在企业內部发展中,管理者要把握企业短期与长期目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平衡点。长远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培育作用。短期目标能够考量短期内工作进展情况,所以要从宏观处着眼,确定长期目标后,从小处入手,制定能够执行的短期目标,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发展。要实现个人目标有助于达到组织目标,关键在于组织内成员对组织认可与信任程度的高低,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可运用多种不同的激励手段,找到员工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共通点,让员工把企业当作第二个家,当作实现理想的平台,争取与企业共同进步。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中的这句话本意是说他善于隐藏他人的坏处,宣扬他人长处,过与不及的意见他都能够轻易地掌握,采纳那些适合老百姓的建议。这种思想转化在管理方法中,大概就是最适原则了。在管理中用适当的方法选出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职位上做合适的事情,就会有合适的效果。正如周廷前在《首席人才官》的采访中所说:“把人才当产品经营,而不是把人才当作产品来管理,以经营的思维去运营产品,产品的有效产出就好,以管理的思维去运营产品,不是救火就是产出低效。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一展抱负,实现个人的工作理想是管理者用人的终极目标吧。”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Wingdings^B@子路》,而中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身为管理者,需借鉴其中的思想,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注重沟通协调,在涉及原则的大事上要坚持原则,不应趋同,进行全局性的指挥与控制,协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为管理者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其生活与工作,上下一心,这样的组织又怎么会倾倒呢?同时,“和而不同”也意味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时刻保持宽容的心,在互相学习交流中共同进步,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