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楠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天问》题旨释微
崔 楠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认为“天问”包含三种涵意:首先,此“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神话传说的概括;其次,“天问”即“问天”,动词后置,其语意是向天进行发问;再者,作者内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为倾诉对象,对天来借以表达。指出只有对《天问》题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屈原思想与《天问》的中心主旨。
屈原;天问;题旨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就连它的题意,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最早给《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1]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见,但说法有所不同。如洪兴祖就沿用其说,认为“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2]这就是说,《天问》是一个倒装的动宾短语,问是动词,作谓语;天是名词,作宾语。因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屈原敬畏它,不敢对其直接给予质问,遂把“天”倒装在问之前。
二、认为《天问》,就是天来问。柳宗元在作《天对》时,就是这样解释的:“乃假天以为言焉,故作天问。”王夫之同意这种意见,进一步解释道:“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问天’,而非天问。”[3]这就是说,天不是尊贵的人格神,而是无意志的自然事物,屈原用不着把这个动宾短语倒装,《天问》,就是屈原假天以为问。
三、认为《天问》,就是设难以问天。戴震就这样解释说:“问,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疑之。”[4]郭沫若认为,《天问》“是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用问难的方式提出。”[5]这就是说提出问题,来问难天。
那么《天问》的题旨,究竟应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解释,都有道理但又有失片面性。
首先,笔者认为这里的“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的概括。孙作云说:“假若像王逸所说的那样‘天尊不可问’,那么屈原在问‘天’部分内为什么问了十四章呢?并且屈原所说的‘天’,绝不是局限于自然界的天,更着重在指人指事上的天,即问天命无常。”[6]他并不认为天是尊贵、凌驾于人之上的人格神。在春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天乃是一个有意志的神灵,能主宰人的命运,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上帝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的行为都必须顺从上天的旨意,不能有任何的怀疑或者违逆,连圣人孔子也提出“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天命谓之性”,认为天命不可违,人性都是天所赋予的。孟子更是提出“尽其行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人相通,尽心知性亦知天,就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把天看成是人性的本源。屈原则一反这种传统的观念,对上帝采取怀疑、否定的态度。他大胆地对上帝的言行提出疑问:“顺欲成功,帝何刑焉”,鲧的想法也是要治水成功,上帝为什么要惩罚他呢?“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假若鲧无治水之能,那么众人为何要推荐他?众人都说不必担忧,为什么不让他试一试呢,由此看出他在众人心目中是贤而有威望的。后来鲧因窃帝之息壤以填洪水得罪了上帝,而被放逐在羽山上。可见屈原对于鲧无治水之能与天命的“何罚何佑“是表示怀疑的。“齐桓九合,何卒身杀?”齐桓公做为诸侯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死后尸体却在床上放置67天而无人问津。“比干何逆,而抑沉之?”“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比干、梅伯、箕子三位贤士因为直谏而分别被剖心、剁成肉酱、贬为奴。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屈原对天命是持怀疑态度的,难道上帝真是有意志的神吗?他若能主宰人的命运,为何君子受难,小人蒙福呢?所以屈原是不相信天命的,否定了所谓的全能的上帝。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所以他在《天问》中对传统的天、天帝、天命都进行了批判,从各方面阐明了自己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所以,屈原在这里把天当作宇宙万物的泛称,对其林林总总的各种现象进行发问。正像游国恩所说:“盖《天问》之义,与《素问》略同。‘天问’者,举凡天地间一切现象事理以为问,犹今人曰自然界一切之问题云尔。屈子以《天问》题篇,意若曰,宇宙间一切事物之繁之不可推者,欲从而究其理耳。”[6]游国恩先生的这一段话很客观地从广义的范围上总结了《天问》的题意,他注意到了《天问》不一定就是问天,不再围绕着天来说明问题,也不是从语法的角度对字面意义反复进行诘难。同时,他又把屈原在《天问》中提的问题分为天事和人事两大部分。所谓天事,就是日月星辰如何运行,宇宙世界如何运转,以及天时星相等等天地间自然规律之事。所谓人事,即是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进行的发问。但是他认为,《天问》是以记叙天事为主,人事为辅。这就使游国恩先生在此论说的基础上停滞不前了。难道屈原就是要问一下宇宙世界的自然规律吗?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对天、地、历史进行发问,进而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再认识,这种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乃是楚民族的现实,是楚民族的兴衰存亡。以此来探究国家民族治乱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天问”即是“问天”。屈原用这种形式把动词后置并不新鲜,他的早期作品《橘颂》就是用的这种倒装形式,作者是赞美橘树,而不是橘树要来歌颂其它,这对柳宗元、王夫之等人认为“天问”是天来问的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王夫之的说法拘泥于讽谏之义,与《天问》题旨不全,《天问》中有些诗句固然有讽谏意义,有些则与讽谏无关,所以说法不全面。首先,天来问谁这一问题,他们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其次,天是不能言语的,又怎么进行发问呢?在这里,天不管是人格神还是自然之天,都没必要对人来进行发问,从全文的内容上来说,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是作者在对天进行发问,谁是主语谁是宾语则了然于目。作者用这种形式来作为题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在先秦时期,作家对题目没有严格的要求,或是取篇首两三字作为题目,像《诗经》、《论语》;或是分章没有标题,比如《老子》;或是从文中抽出几个字做为标题,文不对题,比如《孟子》等等。可见先秦时期的著作对题目的要求还不是太严谨,作家文题相对的写作观念还不是太强。罗漫认为“首先问到‘天’的问题,所以必然名曰《天问》”,[7]他认为作者是用篇首所陈之事来命题。姜亮夫认为“天问”不仅与篇首内容有关,而且贯通全文:“考古书命篇之义,春秋以来多举文中首字义标题。如《诗》,如《论语》皆是。……《天问》非放言抒情之作,其事至零杂,固屈子仍用右例,以篇首所陈之事,皆天体天象天德之类,……考《天问》全篇,涉及怪迁者,多僻斥之问,言及人事者,多以天道、天命为说,则天字固亦可贯全文矣。”[8]赵逵夫先生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说:“《橘颂》虽与《九章》其他八篇迥异,但与《天问》相同。至于题目,或者诗人认为这几篇取篇首二、三字即可明意,或者是原本失题,后人学《诗经》的办法,也有此种可能。”[9]所以对其题旨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题目本身,应该放开思维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再者,作者内心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倾诉,故对天来借以表达。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故人穷则反本,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残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0]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反而被排挤打击,热心为国,反而被谗被谤,自己满肚子的委曲无处诉说,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之人,比如《离骚》的结尾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哀怨而绝望,那种撕心裂肺不得抒发之情只得向天诉说,向天发泄,其实也就是作者的无路之路。所以作者所提的问题不是要问谁,向谁问难,而主要是以泄愤懑,感发愁思。如果说是作者向天来问难,不如说是屈原自己问自己,通过对天地人一系列事物的发问,来试图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屈原在被放逐之后,他完全可以去其它国家另寻明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在战国时期是很常见的行为,但是他强烈的宗祖感情使他不忍心弃国而他就。本来自己可以使楚国更加强盛,由此一统天下,而自己的政见却不被采纳,在有其心而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国由昨日的辉煌渐趋走向今日的幻灭,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凄凉的无奈之中。《离骚》中女媭、灵氛、巫咸劝他另寻出路就是他思想矛盾的表露,可见他的内心是经过挣扎的,但是终究对国对君恋恋不舍。现实逼得他没有出路又不能有所作为,只能仰天叹息,对天呼唤,可是作者又知道天是无能为力的,并不能解救人之困苦。《天问》的主干是对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来进行发问,夏启刚建立国家就荒淫无度,国家很快就灭亡。商汤把伊尹这样的奴隶举为国家重臣,商朝因此兴盛。商纣王宠幸妲姬,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商朝因此走向尽头。周文王任用在街头宰肉的吕望,委以重任,周朝而兴,周幽王昏溃无能,宠褒姒,西周由此灭亡。从这三代的兴亡中,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选贤任能则兴,听信谗言则亡,行仁政则兴,施暴政则亡这一历史规律。另外,作者也发现了国家的兴衰是在于人事,而非天命。天命与人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治乱不在于天帝的好恶,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屈原就曾问到:“何条放至罚,而黎服大说?”鸣条一战,成汤打败了夏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惩罚这个暴君,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对于这件事情,老百姓为什么高兴,显然流放夏桀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成汤打败夏桀,也是顺应民心的结果。屈原把对天道、人道的思考联系到楚国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厥严不奉,帝何求?”自己的尊严自己不尊重,祈求上帝又有什么用处?在强秦频频来攻,楚国节节败退的形势下,楚怀王仍然执迷不悟,试图祈求鬼来退却秦师,而不是想着在战略上怎么击退。在这里,受到屈原坚锐的讽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呼唤神灵的福佑,为自己解除困境,只是把天作为自己发泄愁思的途径,来缓解内心的苦闷。
笔者在前人对《天问》题旨的基础上补其不足,对其进行综合概括。认为从全篇内容上来把握,“天”在这里指宇宙万物;从语法上看以及从作品产生年代来分析,“天问”即是“问天”之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看,作者在这里是把天作为自己倾诉遭遇的对象。
[1][2][8] 洪兴祖.楚辞补注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85.
[3] 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46.
[4] 戴震.屈原赋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75.
[5]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上海书店,2003:112.
[6]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152-153.
[7] 罗漫.战国宇宙本体大讨论与《天问》的产生[J].江西大学学报,1988(1):50-53.
[9]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59.
[10]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M].北京:中华书局, 2008:1933.
Inquiries of Heaven’s theme explanation
CU INan
(College of L iberal A rts,N 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Inquiries of Heaven”is a masterpiece of Qu Yuan,but the academics always have different subjects on Inquiries of Heaven’s theme.As said in the previous article,the thesis puts out some points.The author thinks the title,“Inquiries of Heaven”,contains three meanings.Firstly,“heaven”here is considered as the common nature involv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namely,it is the generic term of the universe.Actually, it is the summary of heaven earth,history and myths involved in the article.Secondly,“Inquiries of Heaven”equals to“asking the heaven”.The verb is post-positioned which means to ask questions to heaven.At last, the writer's internal emotions can not be lead off in reality,so he takes heaven as a listener to express his feeling.Onlyon“InquiriesofHeaven”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does one correctly grasp the ideas and works ofQu Yuan’s central theme.
Qu Yuan; Inquiries of Heaven; thematic meaning
I206.2
A
1009-8976(2010)03-0097-03
2010-03-25
崔楠(1986—),女(汉),河南商丘,硕士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