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主体无尽的欲望——《裸体吃中餐》的拉康式解读

2010-08-15 00:48刘玉环
关键词:拉康勒斯虚幻

刘玉环,林 琳

(1.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师范学院,长春 130000)

分裂的主体无尽的欲望
——《裸体吃中餐》的拉康式解读

刘玉环1,林 琳2

(1.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师范学院,长春 130000)

运用拉康理论研究《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认为人独有的认同欲望使鲁比的主体确立,但由于欲望是对他者的欲望,所以这种欲望使得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拉康;主体;欲望;《裸体吃中餐》;鲁比

《裸体吃中餐》是华裔美国女作家吴梅 1998年发表的小说。本文运用拉康理论研究小说中鲁比的主体确立过程。根据拉康主体理论,主体参照他者而确立,所以主体是他者的产物,每个人的主体都是分裂的。人在实在界是物我不分的完满的非存在。镜像阶段,人认识到他者的存在和自身的破碎。为恢复实在界的完满,人具有不断认同他者的欲望。这种欲望使人的主体确立,同时也使其分裂离异。因为欲望指向他者,所以主体总是渴望他者的关爱与认可,向他者疯狂索取而仍感匮乏。在想象界,主体认同母亲形成异化主体,此时主体欲望母亲,因母亲不能永远在场而感到匮乏。在象征界,主体认同语言建立语言主体,同时欲望母亲的欲望。欲望源自匮乏,而此匮乏对应于符号中所指的不在场。能指压抑所指,欲望无法满足,主体永远匮乏。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独立完整的主体是不存在的。

一、实在界的伊甸乐园:原初无我

实在界等于本我,是不能思不能说没有名称的东西,是主体最终的支配力量,人一切欲望的根本目的都是重返实在界实现与母合一的完满。

(一)四人间:非存在的完满

处于实在界的鲁比是物我不分、原始混沌的完满存在,代表阶段是母女共住四人间的时期。

对鲁比来说,四人间就像母亲的子宫,母亲和孩子的四张床首尾相连,这一形状象征着圆满。此时没有父亲的参与,母亲永远“在这里”,孩子们感觉不到匮乏。鲁比长大后对触摸的渴望是对实在界的怀念,她希望再次得到母亲的触摸,重返四人间与母无分离的状态。

此时,鲁比还不会语言,只能通过图像接收和阐释世界,自我和世界都是流动的没有清晰界限的图像,因为她无法区分这个意象在哪里停止,那个意象在哪里开始。母亲去上班后,鲁比躲在桌下观看父亲的脚步、顾客的往来。这时她还不懂得家里贫穷,不懂得别人的父母在一起居住,不懂得别人的衣服肮脏——最为根本的是:不懂得母亲是一个外在的他者。

实在界的鲁比就像伊甸园中的人类,一切需要都得到满足。离开实在界后,她总想返回但又无法返回,这是不能挽回的丧失或匮乏的原初概念。

(二)女子公寓:回归的渴望

经过想象界的欺骗和象征界的阉割后,鲁比频频回首,希望恢复实在界的完满。

佛罗里达之行表明鲁比对实在界的留恋。对于鲁比,佛罗里达是伊甸园的隐喻,是母亲的家园。那里风景优美,生活和谐。可是,鲁比和贝尔如果去佛罗里达,就会违背父法。“贝尔刚刚出门,那边弗兰克林就会抱怨说自己被妻子抛弃了。”旅行的流产暗示了重返实在界的不可能。

小说结尾,鲁比搬入女子公寓。女子公寓是女人的世界,象征母亲的子宫。此时鲁比决定不买窗帘,不挂窗帘是对男性凝视的漠视。被凝视是凝视的反射,鲁比总是感到被白人男性凝视,表明鲁比也在凝视对方,通过对方的目光定义自身。不挂窗帘表明鲁比拒绝了对方的凝视,拒绝了象征界给自己的定位,通过搬入女子公寓实现对实在界的象征性回归。

对于鲁比,实在界是完满的伊甸园,但此时她还只是生物性的存在;要想成为主体,必须跨出伊甸园。

二、想象界的海市蜃楼:虚幻自我

想象界是自我虚幻的假象,是个体化的秩序,其核心是镜像阶段。从镜像阶段开始,人认识到外在他者母亲的存在和自身的破碎,为恢复实在界的完满,误认母亲形成虚幻自我;欲望母亲,因渴望母亲永远在场而焦虑。

(一)认同小他者,建立虚幻自我

镜像阶段是对自己先行总体性的镜像占有,是本体上的异化,此时鲁比认同两种镜像。

第一个是周围他人的目光和反应构成的镜像,即像母亲一样的“喂养者”。父母对鲁比饭菜的好评、工友对母亲的羡慕、母亲对鲁比的依赖——这些推动鲁比认同这一镜像,形成自我感,即自己能像妈妈一样喂养他人。进大学后,鲁比继续扮演“喂养者”的角色,深夜给同学做饭。在他人目光之镜中感知到自己,这使鲁比获得自我意识,但却错误地把“喂养者”这一形象看做是统一自我之所在。

第二个镜像是照片中的母亲。鲁比总是携带母亲的订婚照,通过看照片实现对母亲的想象性认同。她认为照片中才是真实母亲,认为现实中母亲由于父亲失职而被扭曲。其实照片中母亲衣服是借的,背景是假的,皮肤是涂的胭脂。这张欺骗了弗兰克林的照片(弗兰克林决定结婚依据的是照片而不是贝尔本人)又欺骗了鲁比,她认同镜像形成虚幻自我,同时自身与虚幻自我之间形成矛盾,造成自我的分裂。自身幼小无力,而虚幻自我却能满足母亲的一切欲望。照片中的母亲本身就是假象,暴露了鲁比认同此形象而建立的主体的虚幻本质。

在想象界,鲁比认同镜像形成虚幻自我;同时失去自身,踏入失乐园。

(二)欲望母亲,初感匮乏

拉康认为,个人欲望为他者所决定,主体的存在依赖他者承认。

镜像初期,鲁比认识到母亲作为他者的存在,这种分离意识使鲁比焦虑。此时鲁比欲望母亲,认为只要得到母亲承认就能消除他者的存在,恢复实在界的完满。这种欲望需要不断重复直到被他者认可,对他者承认的渴望令鲁比主体分裂。在认同“喂养者”这一镜像时,鲁比得到他者承认:母亲夸奖她,依赖她,鲁比感到自己能满足母亲的所有欲望,认为通过认同母亲自己已经消除了丧失和匮乏。但人不可能永远得到承认,比如鲁比通过“看”认同母亲,她需要在母亲目光的回眸中看到自己的欲望被承认。想象界后期,鲁比对母亲的“看”却遭到否定的回视。鲁比在地下室看园中的母亲,“母亲挥手,目光好像和船上的人告别”。地下室凌乱隐秘,象征着想象界;母亲否定的目光推动鲁比离开想象界。

认识到自己不能满足母亲所有欲望,于是鲁比为了重新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而接受语言进入象征界。

三、象征界的语言宫殿:语言主体

象征是支配个体的超然秩序,人只有进入象征界才能通过语言与社会文化体系相联系,从自然人变为文化人。

(一)认同大他者,建立语言主体

在象征界,先在的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语言符号能指所指的分裂导致进入语言的主体的分裂。

象征秩序中,真我被能指链构建为一个陈述主体时,便在能指链下消失了。此时,鲁比成为陈述主体“一个女人”,定义不等于鲁比这个活生生的人,这种非同一性使鲁比自身遭到压抑。同时,进入象征界是一种阉割形式,因为象征界的语言差异原则使鲁比认识到自己所不是的那一面而获得性别感,失去与母认同的完整幻象,开始分裂的历程。鲁比不能再追求女孩,而必须接受象征界的定位“一个女人”;哥哥不能再梦想娶母,而必须认同父亲。聚会时鲁比和哥哥姐姐三人哭的就是与母认同幻梦的破灭,这是自身分裂的开始。

进入象征界意味着主体的建立,然而同时也意味着主体面临进一步的分裂。鲁比的主体处在能指与所指的轴上,是分裂的存在。

(二)欲望母亲的欲望,止于匮乏

在象征界,鲁比欲望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无法实现。

欲望的本质是匮乏,母亲欲望父亲以弥补自身的匮乏。鲁比想在男人身上找到母亲欲望的秘密,却无法找到。其实母亲欲望的不是男人,而是菲勒斯。菲勒斯是超验能指,是一个能给主体完整感却不能被主体拥有的能指,由于其不可获得,用阉割情结使人人都形成无意识匮乏。人人都试图进入菲勒斯并与之融合,以消除“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分离,但任何事物都不能与其共同处于中心位置。于是,菲勒斯的位置引起了永无止境的匮乏,即“欲望”。母亲的欲望就是不要匮乏,成为中心。鲁比认为只要她成为母亲欲望的东西就能与母融合,但她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成为菲勒斯,只能追逐小客体:一个个男人。无法拥有母亲欲望的菲勒斯,所以鲁比不能实现欲望,只能永远匮乏。

语言使鲁比的主体确立,同时也使其分裂。语词的在场是事物的缺席,不得不生活的语言之中,就是学会忍受客体的永久缺席,以及任何与所指或想望的客体连为一体或使它们在场的不可能。

总之,鲁比主体的确立来自对他者的认同,认同的根本目的即返回实在界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主体逐步分裂离异。想象界认同母亲建立异化主体,但他者先行导致这种认同以外在他者对自身的替代为结局;象征界接受语言形成语言主体,但能指是对人的谋杀,所以彻底失去自身。鲁比的经历表明:每个人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1] Bressler,C.E.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 156-158.

[2] Ng,M.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M].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98.

[3] 何昌邑.欲望表征的缺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思想战线,2006(5):101-106.

[4]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6.

[5] 苏冬凉.一个欲望主体的悲剧命运——对小说《土生子》的拉康式解读 [J].外国语言文学,2008(3):193 -199.

[6] 王茜.拉康:镜像、语符与自我身份认同 [J].河北学刊,2003(6):130-136.

[7] 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 [J].外国文学评论,2001 (4):128-134.

[8] 赵洪尹.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107-111.

[9] 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6):12-18.

Split self and insatiate desire——An analysis of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with Lacan's theory

L IU Yu-huan,et 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chun130012,China)

Using Lacan's theory,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 ming process of Ruby's self.The desire to identify with the other enab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by's self, but it also causes it to split at the same t ime because the desire directs to the other.This is the price a man has to pay for becoming a man.

Lacan;self;desire;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Ruby

I106.4

A

1009-8976(2010)03-0071-03

2010-04-21

刘玉环(1979—),女(汉),齐齐哈尔,硕士主要研究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拉康勒斯虚幻
北京酷勒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雨中(外二首)
春天越来越虚幻
霍勒斯·卡伦对美国犹太族群认同的影响
200次越狱的生死恋歌
《头号玩家》里的虚幻与现实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孤独意识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皮影戏》虚幻皮影背后的人性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