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微

2010-08-15 00:48蒋孝山
关键词:国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蒋孝山,张 锐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长春 130012)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微

蒋孝山,张 锐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长春 13001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现状分析,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的实现路径,认为惟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路径,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的实现路径,一是基础路径,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创新路径,坚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三是主体路径,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惟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路径,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基础路径: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本质内涵的深刻揭示。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路径和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其本性、可能性与总的趋势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各个民族、国家的客观情况、实践特点是千差万别而又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每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囊括其中,更没有也不可能预先给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年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所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马克思主义发展内在要求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质上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相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教训以及我们党历史上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脱离本国国情造成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同志曾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邓小平同志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4]江泽民同志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党八十年来最基本的经验。正是由于坚持了这条基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它构成了大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基础和实现途径。如果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不断变化的,而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5]在总结发展马克思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而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创新路径:坚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不断洞察时代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路径和不竭动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新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最厚重的成果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以往各种理论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创新性。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在 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历史上发生的“左”和右的错误,改革开放前后所经历的曲折和遇到的一些困惑,以及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先后衰败,失去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漠视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固守条条框框,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步。

对此,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所以,毛泽东在 1938年 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说新话”结合起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邓小平指出:一方面,“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7]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邓小平认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进入 21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突出强调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决不含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强调与时俱进,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所以,能否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奠定科学的前提,这是一个能否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充分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要着眼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绝不能没有科学的世界眼光,绝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正是在科学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内在规律,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9]。

三、主体路径: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内在本质,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10]。这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本质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人民群众既是创造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难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说,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创新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12]。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我们党能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能否唤起人民大众的创造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和源泉。没有这个动力和源泉,就没有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当然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13]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群众的创造、群众的发明、群众的智慧所给予的充分肯定和尊重,生动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原则。

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迸发。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到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集中到一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所提出的新期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正是立足解决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攻坚阶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表明,只有坚持正确的主体路径,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握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性,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护人民的首创精神,在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转化为人民大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只有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马克思主义,让人民大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10]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3][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408.

[4][5][7][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291,369,2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50.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ath of realization

J IANG Xiao-shan,et al.
(Dept.of Social Science,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 m and the development ofMarxis m in China and highlights the three (four)aspect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ath.Marxism in China can only follow the multid imensional path to true development ofMarxis 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uineMarxist.

Marxism in China;Contemporary Marxis m;implementation path

A81

A

1009-8976(2010)03-0001-03

2010-05-2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B133)

蒋孝山(1965—),男(汉),黑龙江伊春,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国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家国情 诗词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