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艳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语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基本话语层面和元话语层面。元话语的意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语境通常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元话语的语篇功能主要用于构建语言语境,人际功能主要用于构建情景语境,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元话语使用的异同,可发现其文化语境的特点。
1959年,Zelling Harris首次提出 “元话语”的概念,指一种理解语言使用、便于作者或说话人引导受众理解语篇的方法。此后,Williams、Vande Kopple、Crismore、Hyland、Tse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把通过作者或说话人介入语篇来影响读者的模糊语、连接语等语言形式归入元话语的范畴。Williams(1981)认为,元话语是“有关话语的话语,跟主题无关”[1]。Vande Kopple (1985)认为,元话语是有关基本命题信息以外的话语,是引导读者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的信息的一套机制[2]。Hyland和Tse(2004)认为,对元话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强调元话语组织篇章的功能;广义理解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3]。国内学者李佐文(2001)认为,元话语是能在话语不同位置出现的,其自身不为话语增添新的内容但能标记话语结构,体现发话意图的词、短语或句子[4]。它们依附于话语而存在,但不是话语的主题,在交际过程中起调控话语信息的作用。
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对元话语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界目前大都接受如下定义:“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5]。
元话语是交际者用来表现主题、组织内容,以便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话语的重要手段。因此,元话语的意义必须在具体语境中得到体现,使语篇和语境相联系。交际的过程是语境构建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的话语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信息,即说话人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另一类是语用信息,即传递发话者对基本信息的表达意图[6]。元话语的功能就是传递语用信息,将话语的基本信息同使用话语的环境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操纵”基本信息,构建起符合发话人意图的语境。
Hyland(1998)在修正Crismore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区分了两类元话语范畴: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并进一步把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分别划分为五类[7]。以此为依据,本文以汉语语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8],试图说明在汉语语篇中,元话语如何构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
语篇元话语(textualmetadiscourse)是指同一篇章内不同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篇章中连接话语层次的主要成分。传递语用信息的元话语成分并不增加话语的基本信息,只是引导和帮助听话人去理解话语的基本信息,也即是构建符合说话者意图的上下文。语篇元话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表逻辑联系的词语
“逻辑联系词语”连接各级结构,反映语篇中各语段的连结,表达语篇中的程序意义。例如: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在这里,“又”、“也”、“便”、“但”、“而且”、“自然”、“可是”是表逻辑联系的词语。这些连接词通过标志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来帮助读者理解话语涵义及前后文之间的语义关系。
(2)表框架标记的词语
“表框架标记的词语”指表示话语行为、序列、语义段的词语,标识话题的开始、变换、结束和结构的分层等。例如: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终于”、“便”、“于是”是表示框架标记的词语。这些副词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但“我”当时竟未能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这些副词表达了话语的序列,提示了交际状态,之后的话题随之变换。
(3)表内指标记的词语
“表内指标记的词语”指提示该篇章其他部分话语信息的词语。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近几年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从上面第二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老境却如此凄凉。然而,在此情况下,父亲仍坚持送儿子。在这里,作者引述篇章其他部分的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语境,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高大。
(4)表提供证据的语句
“表提供证据的语句”可以说明话语判断的依据,指出本文信息与其他语篇信息之间的联系。例如: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以上是《背景》中表提供证据的语句。在父亲的眼里,儿子就是一切。父亲担心家庭的不幸会影响儿子的学业,把悲伤隐藏在心中,反过来安慰儿子。此语境中的话语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旅途安危的担心,成为文意判断的依据。
(5)表解释的词语
“表解释的词语”可以对话语中的某个词语或命题进行解释,具有帮助读者理解有关信息的功能。例如: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为了”、“怕”、“也怕”在此是表解释原因的词语。前句中的两个“为了”是解释家中的境况,后句中的两个“怕”是解释“我”拭干眼泪的原因,作者担心他的眼泪被父亲看到而使父亲伤心,怕别人看到而感到尴尬。这一切都表明,此时的“我”已经完全领会了父亲的心意。
情景语境用以指示交际事件发生的场合,包括发话人、受话人,交际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各人所起的作用等。人际元话语(interpersonalmetadiscourse)是指能表明发话者对命题信息及受话者态度或观点的语言成分。人际元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传递与交际情景有关的语用信息,将话语置于真实的交际情景之中,对于表达发话者的意图,顺利完成交际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1)表模棱两可的词语
“表模棱两可的词语”可以用来减弱对命题的确定,表示对说话人所作的论述有所保留,表现出一定的协商性。例如: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两三次”、“两三回”、“几个”、“大约”是这篇散文中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词语。例如,第一句中的 “两三次”、“两三回”显示出作者起初不理解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暗示了对话语确定性的削弱,后面的“几个”、“大约”是父亲的表述,表现了父亲关心、思念儿子的心情。
(2)表强调的词语
“表强调的词语”是作者对命题的确定,用以加强对说话人所做论述的肯定性。例如: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
“甚是”、“其实”、“真是”、“总”、“直”、“如此”均是表强调的词语,虽然用语平常,但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情跃然于纸上。这些词语显示出发话者的意图:一方面强调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当时对父亲言行的不理解。
(3)表态度的语句
“表态度的语句”表示作者对命题内容的观点和态度。例如: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以上句子是表态度的语句。作者在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曾经少不更事,自作聪明,没有意识到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
(4)表关系标记的语句
“表关系标记的语句”用以建立和读者的关系,承认读者的存在,召唤读者对话语的积极反应。例如: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以上两句话在交际情景中指向听众,体现了交际对象的存在,将发话者和听话者置于一个共知的事实范围内,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引起共鸣,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5)表人物标记的词语
“表人物标记的词语”其语义主要是指向作者自己。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些句子是这篇散文中表人物标记的词语,体现了情景语境中发话者的存在,提示了当时的交际状态和“我”的思想动态。对父亲送别儿子这一场景的描述展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文化语境是指交际参与者所在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该语言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所使用话语中的深层意蕴。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其话语都要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语和价值标准等[9]。元话语对文化语境的构建,其实也就是遵从话语的文化语境,体现文化习惯。
《背影》写于1925年,但是“背影”一直深深地停留在读者的心目中。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作者的父亲爱子情切,尽管急于谋事,但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儿子,惟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亲力亲为。《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典型代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精湛的细节描写,往往集中表现着人物在特定情势下具有个性的行为、动作、表情和语言。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具有强大的全息效应,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把天下父母之心表现得感人肺腑,而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积淀、价值观念、心态模式等也通过文本透视出来,使《背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这正是元话语语境构建功能的最好体现。
[1]Williams JW.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Boston:Scott,Foressman,1981.
[2]Vande Kopple W.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
[3]Hyland K&Tse.Metadiscoursein AcademicWriting: A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
[4]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建构和体现 [J].外国语, 2001,(3).
[5]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 2006,(4).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Hyland 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Journalof Pragmatics,1998,(30).
[8]来华强.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9]Xu Xianghui.Contextualizing FunctionsofMetadiscourse and Its Instructive Value in English Classrooms[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