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模式要素的一致性关系

2010-12-17 09:22朱肖川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一致性要素目标

朱肖川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重庆400039)

论教学模式要素的一致性关系

朱肖川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重庆400039)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者通常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逻辑顺序来进行,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实现预期效果。通过对教学模式要素一致性关系的分析,可以找出教学模式改革中诸要素一致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保持教学模式诸要素一致性关系的设计模式。

教学模式;一致性;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结果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包括几个基本要素: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系统,它是教学系统运动过程的范式,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从教学活动的逻辑过程来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三个核心要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教学活动期望的结果。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有一系列实际的教学行为,如程序、策略、内容等,这些教学行为在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搭建了一条通道,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质是由指导思想和主题决定的,这个质决定了教学模式中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即教学目标要和教学过程相一致,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一致,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一致是指经过了设定的教学过程后,教学目标一定能达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一致是指教学结果是由教学过程所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是同一的,即教学结果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结果的预期。

改革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教学模式改革也不例外。教学模式诸要素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

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中,人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等,并在理论上论证了这些教学模式对人的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性[2],但在实践运用和推广上,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改革上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3],如在指导思想上,人们用以能力为核心代替了以知识为核心,用素质教育代替了应试教育,用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了以教师为中心,用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代替了单一媒体为主的教学设计。(因为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特征[4],只有通过活动的形式才能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教师引入了活动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和参与,开设了专门的素质教育课,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等。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如学生的响应不太积极,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现实条件缺失等[5]。教学模式改革预期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人们进一步对教学模式改革从微观层面进行反思。

教学过程中包含多种变量,反映某类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也包含了许多要素,如教学目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评价等,这些要素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关系。当适应外在环境时,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其内部变量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反之,原有的教学模式就需演变为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调节原有教学模式中的各个变量,另一方面调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变量关系。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往往是原有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的稳定关系被打破,而新的教学模式所要求的稳定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教学模式中诸要素关系的失衡,影响了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协调教学模式诸要素一致性关系,如何建立和保持这种一致性关系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模式改革实际上就是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诸要素一致性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教学模式的三个要素之间保持一致关系的时候,即构成了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函数表达式F=f(X、Y、Z)来表示,X、Y、Z分别表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F表示教学模式,f表示一致性关系。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符合一致性关系时,就对应一种稳定的教学模式。当教学结果一旦形成,其中对应的教学模式客观上已经存在,即使人们还不知道产生某一教学结果所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是什么,但客观上二者都已确定。由此,要确定一种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确定所对应的教学结果。当我们改变教学结果的取值,原有的教学模式就可转变为新的教学结果所对应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教学结果与社会对人的素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此矛盾则需要形成新的教学结果,以满足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教学结果与人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采用的教学过程所映射的教学结果可能不一致,人们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客观上对应了几种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模式要素的关系失衡,这种失衡可以理解为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实际执行的教学目标相对于预期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偏移?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误差。人们有时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教学目的仅仅表明了一个方向,但不具体、不清晰,操作性不强,而教学目标恰恰要求具体、清晰和可操作性[6]。传统的教学目的强调知识的获取,而现在更强调能力的提高。人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能使一个教学目标承载较多内容,期望的教学目标与实际发生了偏移。二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利益相关各方需求的不一致导致目标的飘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受到教师、学生、教学行政机构、社会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影响,实际执行的教学目标与期望的不一致,教学目标发生了飘移,以致教学模式中要素一致性关系的失衡。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和保持诸要素一致性关系的关键在于防止教学目标的偏移。

教学模式改革要经历一个调整、校正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变换实际要经过三种状态:原有状态、过渡状态、期望状态。人们期望教学模式的原有状态和期望状态保持稳定,尽量缩短过渡状态,需要提高校正的效率,使教学模式中的各要素之间快速建立和保持新的一致性关系,以此防止和克服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学目标的偏移。

过渡状态反映的是实际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一般而言,在提出期望的教学目标之后,人们通过调节教学过程来寻找并确立期望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对比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偏移情况,进而对教学过程再次进行调节,使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趋向于期望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即成为选择和稳定教学模式的筛选调节机制。我们可通过教学评价调节教学过程,使当前运行的教学模式向期望的教学模式靠近。调节教学过程的临界点是由预先设定的教学评价的方式所决定的[7],因此,教学评价是稳定和改变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同时影响了教学结果的稳定性。

教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其自身诸要素在变化过程中一致性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并涉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其中包含了对教学模式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检验。传统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过程通常是由教学目的转化为教学目标,再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评价。在融入了一致性关系检验以后,教学模式设计实施过程就形成图1中的形式。

图1

首先,教学目的转变为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教学目的分解为教学目标过程的一致性。其次,要确定教学评价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方案的一致性,确保教学结果的稳定,实施教学过程,并对教学结果进行教学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校正。强调一致性关系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教学模式内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检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通常是从教学目的开始,按照目的、目标、过程、评价这个逻辑顺序进行,缺乏必要的循环,每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考虑一致性关系以后,教学模式设计上就增加了几个一致性检验环节。在教学目的向教学目标转换时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保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在含义上的一致性,在教学目标向教学评价方案转换时进行一致性检验,使教学目标和未来的评价方式相一致,使教学目标有了一致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方案向教学过程转换的过程中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保教学过程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目标的。由此,在设计层面上就可以确保教学模式内各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理论上的一致性才能使实践上的一致性成为可能。

2.强调教学评价方案的前期设计

在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教学评价方案通常是在过程设计后进行,使评价与目标的设计在时间上间隔比较长,不利于保持目标和评价的一致性。在强调一致性关系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教学目标设计紧密相连,并在二者之间进行一致性检验。这样,教学目标与目标评价就能够保持高度的同一性,为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

3.强调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教学目的转换为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通常不只一个,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教学行为是由目标导向的,目标的多元容易使操作过程不协调,影响教学效果。在强调一致性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目标是单一的,一个教学目标对应着一种教学模式。当教学目的转换成多个教学目标时,同时形成多个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模式操作过程中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贾秀娟,米占敏.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刘跃发,刘寅生.开放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晓明.走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困惑[J].天津电大学报,2004,(1).

[6]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7]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G640

A

1008-6382(2010)01-0016-03

2010-01-03

朱肖川(1971-),男,上海市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 雨 欣)

猜你喜欢
一致性要素目标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