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之“待访”探微

2010-08-15 00:46刘丽妃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著书黄宗羲

刘丽妃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清鼎革之际,战乱频仍,神州板荡,原明朝统治下的文人士子眼见江山易手,神器变更,伤怀故国沦亡,家园罹难,或高蹈不仕,或寄身山林,或遁迹空门,或佯狂避世。当此之时,文人闭门著书立说,以求“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蔚然成风。黄宗羲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自明亡以后,即归隐故里,著书立说,讲学弘道。顺治十年,黄宗羲写成《留书》(又名《明夷留书》),凡一卷八篇,分别为《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田赋》、《制科》、《将》,可以称之为《明夷待访录》之滥觞。康熙二年,黄宗羲在《留书》原稿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明夷待访录》,为后世所推重。黄梨洲在 《明夷待访录。题辞》中阐明了写作此书的初衷: “……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秘其言也!”

自《明夷待访录》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们对梨洲意欲“待访”的对象,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待访”的对象是清朝统治者。章炳麟指出,“黄太冲以《明夷待访录》为名,陈义虽高,将俟虏之下问。昔文天祥言以黄冠备顾问,世多疑其语为诬,端居而思,此不亦远乎?以死拒征而令其子从事于徐、叶间,谅曰明臣不可以贰,子未仕明则无害于为虏者。以《黄书》种族之义正之,则嗒焉自丧矣。”[1]陈寅恪亦对黄宗羲多有批评:“自命为殷箕子,虽不同于嵇延祖,但以清圣祖比周武王,岂不愧对'关中大儒'之李二曲”[2]。言下之意,黄宗羲为前明遗臣,逢舆图换稿、山河变色之际,虽没有沦为“贰臣”,然著《明夷待访录》以献于清廷,亦非气节之士所为。陈寅恪先生为史学界泰斗,故前语流布甚广,后世多有附和者。如魏鉴勋、袁闾琨认为黄宗羲“对于稳定了统治秩序的清王朝,期望之情跃然纸上”[3]胡发贵认为,“摆脱了传统家天下羁绊而又具有如此鲜明的启蒙观念的黄宗羲,在理论上接受清统治者并准备为之咨询,并非没有可能性。”[4]

后世学者以为梨洲“晚节有亏”,在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其《明夷待访录》是为“后王”作法,要献之魏阙,上达天听。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读。

第一,《明夷待访录》写于清初,其时,文网渐密、钳制日深,文人士子动辄得祸,无不噤若寒蝉。顺治年间,清廷为镇压“明遗民”的反清意识,深文周纳,屡兴大狱:丁酉科场案,株连极广,涉案举子均充军边塞;苏州哭庙案,著名文人金圣叹等18名士子为民请命,进揭帖请逐吴县酷吏任维初,竟致含冤而死。康熙帝即位之后,清廷一方面开科取士,笼络汉族读书人,软化其抗清意识,使之“尽入彀中”;另一方面则用“文字狱”来打击、压制具有强烈抗清意识的知识分子。康熙二年,杭州发生了著名的“庄氏史狱”,因此株连罹难者达七十余人,另有数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在这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言论环境下,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公然宣称“君害论”,处处透露出对明朝覆亡的惋惜之情,本身就冒着杀身之祸,又怎么可能还期待清朝统治者看到这部书?事实上,《明夷待访录》于康熙十二年(1673)刊刻,却因刻本语多忌讳而束之高阁,后来竟连刻板亦被烧毁,直到乾隆年间,《明夷待访录》亦被列为禁书。可见,将梨洲著书的目的理解为“将俟虏之下问”,于情于理皆不合。此外,梨洲著书之时,清顺治帝已然离世,康熙帝尚在冲龄,倘言梨洲著书是欲送康熙帝以邀荣宠,岂不大谬?

第二,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后,南明灭亡,反清事业已至绝境,黄宗羲正悲痛欲绝之际,怎么可能写书为清廷献策?世人或以“如箕子之见访”之语而指摘梨洲,如清末章太炎认为“如箕子之见访”表明黄宗羲气节存有亏欠。其实这是对黄宗羲原意的误解。清中叶的黄之传(肖堂)在读过《明夷待访录》后曾对全祖望说:“是经世之文也,然而犹有憾。夫箕子受武王之访,不得已而应之耳。岂有艰贞蒙难之身,而存一待之见于胸之中者,则麦秀之恫荒矣。作者亦偶有不照也。”全祖望瞿然下拜说:“是言也,南雷之忠臣也,而天下万世纲常之所寄也。”杨凤苞就此评论说:“肖堂知言哉。九原有知,亦当下拜。”[5]黄之传说作者“偶有不照”,并不是怀疑《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机,只是指出黄宗羲的用语有考虑不周之处,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前朝遗民等待新朝“圣主”来访的印象。全祖望、杨凤苞认为肖堂这一指摘是正确的,可以弥补作者的疏失。因此,“如箕子之见访”一语和著书动机无关,太炎未免持论太过,失之于穿凿。

第三,明清易代之际,前朝遗民之间多有交游。其时文人士子于《明夷待访录》并无微词,反而赞许有加。顾炎武曾道:“因出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6]393全祖望在《书明夷待访录后》一文中指出: “是岁为康熙癸卯,年未六十,而自序称梨洲老人。万西郭为予言,徵君自壬寅前,鲁阳之望未绝。天南讣至,始有潮息烟沉之感,饰巾待尽,是书于是乎出。盖老人之称所自来已。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讳弗尽出。”[7]明朝遗民,尤以气节自重,如果《明夷待访录》中有一丝一毫取悦新朝之意,船山、亭林等岂不会口诛笔伐?

第四,黄宗羲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经学家,尤其精通易学。他以《明夷待访录》为题,必定包含深意。“明夷”是《周易》第三十六卦,下离上坤,象征“光明殒伤”。《周易正义》说:“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明夷卦以“明入地中”为喻,展示了政治昏暗、光明泯灭之世的情状以及“君子”自晦其明、守正不移的品质。卦辞“利艰贞”之义,强调在艰难中维护正道,在“自晦”中期待着转衰为盛、重见光明。题名“明夷待访”,正说明黄宗羲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清初是政治昏暗、光明泯灭之世,他把清朝统治者比作是古之暴君,因此,他虽然期望“箕子之待访”,但他所期待的待访对象,又岂会是清朝的皇帝?

那么,“明夷待访录”究竟待谁之访?这部书深刻地总结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记载了许多相当有见地的治国之道和经世济民的方略,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为视角,在几千年封建社会治乱历史背景下进行理性思考,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帝王制度的弊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设计出理想的国家蓝图。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地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的“君为民害”论,并在托古的旗号下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的“民主君客”论以及“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的“万民忧乐”论。黄宗羲还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原臣》),主张君臣平等;“人各得自私,各得自利”(《原君》),主张人权平等;提出要用“天下之(公)法”取代君主“一家之(私)法”(《原法》);主张由宰相和“政事堂”掌管行政权(《原相》),由“学校”掌握舆论导向(《学校》)。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比较系统地揭示了黄宗羲政治思想中的朴素民主主义倾向。在经济思想方面,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田制三》)的封建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财计三》),“废金银”而“通钱钞”(《财计二》),“均田”、“齐税”(《田制》)等,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份,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

《明夷待访录。题辞》中说:“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秘其言也!”可见,黄宗羲并没有为《明夷待访录》设定、限制读者,他所预想的“待访者”,其实是与他志同道合、能实行“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在明末清初,封建皇权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的背景下,梨洲所希望的“待访者”可谓寥若晨星,不外乎寥寥数人。黄宗羲非常重视顾炎武对该书的评价,多处提到顾炎武的观点。如他在《破邪论》的题辞中写道: “余尝为《待访录》,思复三代之治。昆山顾宁人见之,不以为迂。”[7]192梨洲希望这部书能在士人中流传,使得“民本”的思想和他提出的各种治国方案能深入人心,进而改善封建帝王专制制度下的种种弊端。然而,明朝灭亡后,“清承明制”,其皇权专制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封建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士人政治更无从谈起。因此,梨洲虽然苦心孤诣,期待有识之士来访,但却不得其时,终其一生始终是曲高和寡。事实上,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只有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在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革命者那里,才得到了响应。甲午战争之后,举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思潮,人们摒弃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而开始关注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及其思想。恰在这时,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以其与西方民主思想相似的外形,成为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理解西方民主的重要媒介,时人纷纷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作为连接西学与中学的桥梁。郑观应撰写了《原君》、《学校》、《阉宦》、《建都》等文(均收在《盛世危言》一书中),都是《明夷待访录》原有的篇目名称。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讲课时,将一知半解的西方民权思想与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作了比较,起到了宣传民主思想的作用。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分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象平平奇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梁任公还自道与谭嗣同等人为“倡民权共和之说”,将《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结果“信奉者日众”,“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由此看来,黄宗羲真正期待的“待访者”,正是清末民初这一批宣扬民主精神,期望建立现代国家的革命志士。

[1]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魏鉴勋,袁闾琨.清初三大思想家爱国主义辨识[N].光明日报,1984-11-28(3).

[4]胡发贵.〈明夷待访录〉的“待访”意蕴[J].清史研究通讯,1988,(2).

[5]全祖望.黄丈肖堂墓版文[A].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朱铸禹汇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6]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7]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一).

猜你喜欢
著书黄宗羲
儿童“著书”:幼儿价值观启蒙教育新探索
南京迁居告养友
画出来的动物 也会动吗?
黄宗羲一生勤奋
清初实学之风与《孟子师说》
论黄宗羲与蕺山学的传播
元藏书家庄肃述略
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舒服(外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