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初探*

2010-08-15 00:53:25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瞿秋白普通话汉字

薛 荣(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瞿秋白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初探*

薛 荣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语言理论家与文字改革家。瞿秋白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在20世纪初运用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理论对中国语言和文字作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瞿秋白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文字改革,乃至中国新文化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瞿秋白;普通话;书面语;汉语拼音

瞿秋白,又名瞿霜,瞿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1899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20年,他以《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1921年加入共产党。1923年1月回国后,成为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共中央、国民党中央领导人之间进行联系的重要人物。1924年1月,参与筹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与起草大会宣言草案。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1935年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6岁。[1]247-248

瞿秋白同志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短暂的一生,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2]

一、瞿秋白同志对语言文字学的主要贡献

瞿秋白是大众文艺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同鲁迅先生一起率领左翼文艺阵线,为坚持文艺大众化的正确方向进行了艰巨的斗争。他在1932年前后针对当时文艺界的实际情况写下的一系列的文艺论文,反复地阐述了大众文艺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推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瞿秋白同志深入研究文艺大众化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为工农大众服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他还初步阐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家向工农大众学习。他旗帜鲜明地倡导:“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去!”他承前启后,既坚持了共产党人关于革命文学的主张,又为后来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2]

瞿秋白同志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如何更好地为民众所利用和文字改革的问题,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认为,中国有广大的识字不多的工农群众,必须建立能够为他们所需要的“现代普通话”、“真正的白话”。他认为语言的大众化是当前最迫切的先决问题。为了尽快形成和使用“现代普通话”,他积极倡导“文字革命”,即文字改革,主要是汉字改革。他是最早考虑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的先驱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字改革事业的先行者。在中国文字改革事业中,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文字改革所做的努力使中国文字改革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开辟了中国新文字发展的道路。[3]343

早在1920年第一次旅苏期间,瞿秋白由于受到苏俄扫除文盲运动的影响,对中国语言文字问题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曾与吴玉章、林伯渠和萧三等人一起研究过中国文字改革的问题。虽然艰苦的革命斗争几经中断了他的这项研究工作,但他仍在1928年写成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的小册子。1931年9月,中国工人在海参崴召开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便以他这本小册子为基础第一次正式通过了中国新文字方案。[4]96-99

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化字母》曾于1930年在苏联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后来,他又吸取过去各种文字改革方案的长处,先后修订了几次,于1931年底又整理成了《新中国文草案》一书,这是一部比较详尽和完整的有关建设“新中国文”的方案。这是中国现代语言史上“拉丁化中国字运动”的开始。作为文字改革家的革命家,瞿秋白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普通话新中国文”的方案。[5]

二、瞿秋白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的主张

瞿秋白研究了语言变化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对语言的新的需要,促使语言不断发展。瞿秋白同志认为语言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为了表达新观念、新思想,描述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必须创造新词来满足新的需要。[6]35-72

五四运动以后,当时在语言的运用上还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况。瞿秋白对此作了分析,他指出,古代文言、现代文言、新式白话和旧式白话的并存,是和存在着“书房里的文腔”、“戏台上的文腔”和“洋翰林的文腔”相联系着的。他不只抨击语言运用上所表现的这种混乱现象,同时也阐明了建立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建立现代文学语言的主要原则。[4]96-99

瞿秋白认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首先“应当是和言语一致的一种文学”。这就是说,要“使纸上字的言语,能够读出来而听得懂”,能够“朗诵”。他认为,写的言语和讲的言语,多少总会有点区别。因为它是“整理好的嘴里讲的言语”,所以它“可以比较复杂些,句子比较的长些;字眼比较的细腻些”。不过,写出来以后总不应当成了另外的一种言语。瞿秋白所说的文字和言语一致,文学语言和口语一致,都是指要和普通话一致。他认为,所谓“普通话”,“不一定是完全的北京官话”,“更不是北京土话”,这种普通话大半和以前国语统一筹备会审定的口音相同,大致和北京官话的说法相同”。[7]646-659瞿秋白说,普通话的基础是这样一种方言,使用这种方言的地区应该真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于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他主张用“兰青官话”(即夹杂别地口音的北京话)做标准。瞿秋白指出普通话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普通话就会逐渐产生。他认为,中国语言的真正统一,必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得以实现。

在语言文字方面,瞿秋白也进行过专门的深入研究。他对建立中国现代文学语言问题以及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过程都发表过不少独创的见解。他曾经详尽地分析过“古代文言”(上古中国文)、“现代文言”(公文式的古文等)、“旧式白话”(明清小说式的白话,近代中国文)、“新式白话”(“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的特点,并且明确地指出了它们的缺陷。正是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瞿秋白提出了必须改革方块的汉字,以建立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的问题。[8]

瞿秋白指出: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凡有复杂议论或景物描写的地方,一定夹杂着文言,凡是用了文言的成语而可以节省篇幅的地方,也一定用文言,这是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他还说,《水浒》的语言和《红楼梦》的语言是不同的,这反映了从明朝到清朝白话的变迁。[7]643,683他指出了文言的很多缺点:不能用来讲话,只能看,不能读,只能用眼睛,不能用耳朵,单是听了还是不懂,一定得看汉字。现代的学术、政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无法用文言来表现。他坚决主张用白话写文章,要使写出来的文字在读出来的时候可以听得懂。他非常关心汉语书面语的发展,在他的著作里多次强调了上面这些观点。他还说,不能容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全国报纸继续使用文言的现象,文艺作品的语言不应当离开一般社会日常所用的语言。[7]620,635

三、瞿秋白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研究

瞿秋白研究了现代汉语语音的元音、辅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历史音变等属于语音学领域的各个方面。[7]710

在汉语的声调方面,瞿秋白指出声调的性质是音高的区别。中国的“平上去入”的声调,各地方都不相同。北京是四声,江浙是七声八声,广东是九声。他强调,字典上注明的四声,只是读书的腔调,而不是说话的腔调。说话的时候,因为多音节词的连续发音,使每一个汉字的声调都比较的模糊起来,各种声调发生变化,有的则变成“轻声”。在此,瞿秋白指出了十分重要而又常见的语流音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认为是因为上下文的影响,改变了汉字原来的声调。[7]670,671

瞿秋白也注意研究了不同民族语音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语音的历史变化。他指出:现代汉语北方音中的zh、ch、sh、r这4个广泛使用的卷舌音,在汉语的古音里面是没有的。北方音中这4个卷舌音之所以非常多,是因为受了北方民族语音的影响。[7]665,700瞿秋白对词的语音形式、结构形式,词和字的关系,汉语词汇的构成,民族共同语对方言词、外来词的吸收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瞿秋白分析了词的语音形式。他指出现代汉语词汇中,多音节词占优势。他说,我们翻开字典就会发现,一个字单独讲的时候还能听得懂的已经不多了。他指出,多音节词的产生,使词汇更加丰富,使词的意义更加精细,词和词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瞿秋白还指出,汉语中多音节词的大量产生使同音词大大减少。[7]660-661

瞿秋白认为,“中国言语的欧化是可以的,是需要的,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现代普通话里面,也已经有了一些常用的外来语的成分。但是,在欧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必须注意中国的字法、句法和章法上的特点,而不能盲目地硬搬和照抄。在字法方面,可以根据汉语字法的特点来采用欧洲的文法。在句法方面,也应当是很自然地吸取欧化的句子,而不能一概模拟。[4]96-99

四、关于汉字的研究和文字改革

瞿秋白对文字有精深的研究。他指出:各国太古时候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罗马字母,就是从最初的腓尼基人的象形字进化而来的。“象形”制度,是“结绳而治”的蜕化。最初的汉字也是象形文字,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出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等方法,但汉字的变化始终没有逃出象形制度的范围。

瞿秋白说,在历史上,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汉字对邻国和外族有一定的影响。越南、朝鲜、日本都采用过汉字。辽、金、夏、元、清等北方民族曾模仿汉字来创造他们的文字,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字(如满清)。但是,不能不承认,现在汉字是落后的文字。[7]657他详尽地分析了方块汉字的严重缺点。第一,它虽然优美,但是艰深。它的形体非常复杂。第二,它不表示声音。第三,汉字使汉语本身的发展受到束缚。古代汉族人民的言语未必是单音节的,未必完全没有词尾,但因为汉字难写,或因为用汉字表示不出来,所以常常省略。这样,使汉语不能充分、迅速地发展出多音节词,使汉语词尾没有充分表现的可能。[7]655

瞿秋白不仅主张应当改革中国的汉字,而且还专门进行了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的研究。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说明中国言语的演变,在现代的普通话里早已变成多音节和有语尾的了,从而反驳了以“中国文是单音节制度”为理由、不同意“拼音制度”的意见。瞿秋白说:“中国言语的落后,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一切社会关系的比较简单,比较野蛮,使中国人对于物件、事情、时间的种种关系没有精确的概念,所以中国言语是很贫乏的……”,中国文字所以停滞在象形制度,半象形制度,以及猜谜子似的谜画制度和所谓“会意假借制度”,也是因为以前经济发展的停滞”。[7]657

瞿秋白竭力主张进行文字革命,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其“废除汉字的理由”有三条。一是难学,二是并非表音符号,三是不能表达现代科学和社会生活。[5]他分析了汉语采用拼音文字的可能性,汉语已逐渐发展成多音节的语言,其中的同音现象大大减少,而汉字在多音节词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这就与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古代汉语完全不同了,使汉字拼音化完全可能实现。[7]658-692

关于拼音制度的新中国文的主要特点和好处,瞿秋白举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完全摆脱了汉字的束缚;2.用罗马字母拼音的方法简便,而且是有系统的;3.废除声调,只保存的极必要的变声;4.避免了单音节的字眼,而采用多音节的字眼。这样,不仅“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尽量采取口头上的读音”,即为广大群众“所习惯的所容易学的普通话”,而且还可以为广大群众“更加容易学到科学上、技术上、政治上、社会运动之中的新字眼”,以及音译的外国字眼。中国文字在实行了拼音制度之后,就可以使中国的语言和文字“逐渐的发展、变化,进而丰富起来”。[7]683

瞿秋白认为,“注音符号”的形体仍旧采用汉字的偏旁,用这种符号来拼写汉语,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和世界广泛使用的罗马字母不一致。关于汉字改革的过程,瞿秋白指出:实行罗马字母的拼音制度,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需要长期的斗争和有系统、有组织的工作。[7]692

瞿秋白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是很全面的,对语言文字的许多问题都有精辟的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紧张、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如此详尽地论述语言文字问题,并写下了专著的,应该说,他是第一个人。[10]

瞿秋白认为,中国言语“落后”、“很贫乏”,这未免过于偏激。但他立意在于要人们认清中国文字的缺点并指出它的落后性。如果只是以“妄自尊大”的夸张来吹嘘“中国文是进步的文字”,那就既不可能克服一切困难来改变汉字的现状,也根本不能试行拼音制度。同时,汉字的许多缺点,还直接、间接地阻碍了语言的自由发展;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的新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要及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

瞿秋白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孜孜探求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信息革命的时代,我们到底如何认识和面对汉语言文字的优势与不足?如何在汉语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性和人文性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如何使汉语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瞿秋白在语言文字问题方面的努力,以及他对中国文字改革所提出来的宝贵意见,不仅在当时说来,“使中国文字改革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开辟了中国新文字发展的道路”。[11]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文字改革工作说来,仍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尽管瞿秋白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有求变心切的过激和偏差,但应该看到,在近一个世纪前瞿秋白对语言文字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科学的、进步的,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8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N].人民日报,2009-01-29(3).

[3]唐宝林,陈铁健.陈独秀与瞿秋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曹子西.瞿秋白文学活动纪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96-99.

[5]钟 菲.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视野融合:论瞿秋白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10-13.

[6]汪诚国.瞿秋白与先进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8]钟嘉陵.瞿秋白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观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2(3):40-45.

[9]F lo ren tV illard.翻译“现代性”:瞿秋白思想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8(1):58-63.

[10]杨 慧.口语乌托邦与国家想象:论瞿秋白的汉字批判与国语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2009(5):91-98.

[11]董广智,刘小中.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03-107.

On the L ingu istic Tenets of QU Q iu-ba i

XU E Rong
(Schoo lo f Fo reign L anguages,Changzhou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 ina)

QU Q iu-baiw as one o f the im po rtan t leaders o f CPC in early tim es.H ew as a revo lu tion ist, theo rist,essay ist,literary critic asw ell as a lingu ist.A s one o f the earliest advocato r and p ioneer in the Ch inese language refo rm,hem ade a detailed study o f all the aspects of the Ch inese language in the fram ew o rk of m odern linguistics.H is study covered a b road scope o f lingu istics,such as phonetics, vocabu lary,gramm ar,o ral language,w riting system,language developm en t,dialects andM andarin.He had un ique ideas abou t all these things.H is con tribu tions to the refo rm and developm en t o f the Ch inese language have deep and p rofound influence on cu ltu ral changes in China.

QU Q iu-bai;M andarin;w ritten language;Ch inese Pinyin

K 825.5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77-04

(责任编辑:李 艳)

2010-06-20

薛 荣(1966—),男,甘肃酒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瞿秋白普通话汉字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中华诗词(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10
瞿秋白三次被捕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8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党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7
高考爆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