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2010-08-15 00:53:25浦玉忠朱明珠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价值体系实力

浦玉忠,朱明珠,温 波

(1.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2.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3.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部,江苏苏州215011)

论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浦玉忠1,朱明珠2,温 波3

(1.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2.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3.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部,江苏苏州2150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进行文化整合,化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性实践中才能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江苏高度重视用先进思想文化统领人民共同理想、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建设,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发挥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功能,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而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引领多元文化为小康社会建设服务。江苏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进行文化整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三大历史语境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利益分化,利益分化促使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结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出现多元、多样、多变,人们的思想文化也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社会层面的差异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价值与我国指导思想一元化之间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这些文化矛盾有表现在信仰层面的、认识层面的、价值层面的、心理层面的,有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思想文化与非科学思想文化、健康文化生活与非健康文化生活的矛盾,有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文化矛盾交织在一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社会里,这些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必定影响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所表现出来的信仰危机、理想淡化、价值错位、道德滑坡等必然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遭到挑战,必然会削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民族精神的整合力、向心力与凝聚力;这些文化矛盾会严重降低文化对经济、政治等正向的影响力,降低文化生产力或文化经济力;同时,社会中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对立和冲突,常常成为社会动乱和不稳定的导火线,这就使得文化作用于社会、帮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功能大打折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还会削弱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抵御“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力量,西方国家却千方百计地把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输入我国,宣扬其价值观念和优越感,冲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还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因为人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资源,人才短缺就会使得先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受到迟滞,文化软实力的功用就会受到削弱。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视。

因此,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解决这些文化矛盾必须通过文化整合。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相异的或矛盾的文化特质(或类型)在相互理解、融通、交汇后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1]文化整合进程是通过文化冲突,达到文化协调,实现文化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文化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矛盾,也就无所谓经过文化整合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文化整合不是各种文化机械地组合,而是各种文化在冲突、分化中吸收和融合,然后达到相互协调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文化的价值会为另一种文化所吸取,这种相互吸取使原有的文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样的文化才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来说,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整合的中心任务,这是因为: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和前提性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就是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中的统领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度提炼,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对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进行统合和指引,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引领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建立并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较好的精神文化支撑。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决定了文化整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实质表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一元”与“多样”、“差异”与“共识”的矛盾,最高价值与多层次价值、一般价值的矛盾,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行文化整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多元的价值取向。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的文化整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理论,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多元的价值取向,达到文化整合的目的。

江苏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遭遇的各种矛盾在江苏都已出现。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江苏的文化矛盾甚至表现得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江苏各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对江苏来说如何整合这些文化差异发挥出文化软实力是一大挑战。江苏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共同体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共同体意识,以此作为统领江苏经济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江苏在坚持共同发展的同时,通过文化整合,注重培育文化认同,增强全省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使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传承中深入人心,从精神和心理层面上将江苏人民凝聚成一个整体。因此,通过文化整合,形成核心价值观,江苏充分发挥出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性实践中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自身角度看,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等四个方面。[4]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构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三个方面处于从属地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其文化软实力性质不同,其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和方向亦不同。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它决定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这也说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性实践对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5]区域文化作为区域共同分享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习惯和行为规范等,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流动偏好、信用观念、合作意识、开放思维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6]这是区域文化软实力发挥着功效与作用。区域社会的人们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与变革的创业观念、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人生态度,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区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引导区域社会的人们达到价值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团结人们共同努力。所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应大力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根本保证。

江苏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实践方面堪称是全国的典范。苏州区域经济的繁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性实践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典型。以“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园区精神”为表现的苏州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其核心价值就是在敢于争先、开拓开放的进程中谋求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主义。这一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主义形成了一个体现浓郁地方特色、具有鲜明个性品质的“苏州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的价值底蕴是坚持以家庭、社群和谐为本位,强烈谋求共同发展的行为取向、在敢于争先发展中谋求共同体责任感和归属感;其价值观是坚持创新再创新、发展再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及和谐共进的发展共同体;其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苏州模式——“区域发展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其顶层价值可以概括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区域化探索——正在形成以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苏州精神体系。[7]另外,江阴现象、华西经验以及南通现象等,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区域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为此,江苏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域性实践与江苏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每个区域都有本区域的文化历史传统,这就决定了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着各不相同的特色。江苏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也是地区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地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精神,必须与江苏文化历史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应该借助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否则无法指导江苏的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苏区域实践必须体现和认同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也是江苏经济社会繁荣的第一要义,江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遭遇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与自然的矛盾极其尖锐的境地。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江苏的发展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和谐的、共进的发展观,以此融合入江苏区域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江苏区域文化发挥出软实力的功能。

三是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苏区域性实践中的引领和导向的功能。江苏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各种价值取向的文化相当活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去同化或排斥这些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文化,而是要在差异中引领多元。应该根据江苏自身实际,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价值,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江苏经济发展服务。

三、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验

江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有着比较独特的经验。江苏高度重视用先进思想文化统领人民共同理想、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以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理论引领区域率先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总是在解答最前沿的问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求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同本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建构起指导发展的价值理念,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突破在马克思主义本本中所未见答案的种种理论问题。江苏依据自己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江苏区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系统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使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江苏具体化,形成了“两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四个优先”(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五大江苏”(法治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平安江苏、绿色江苏)建设的系统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建设的鲜明价值导向,反映了江苏实践主体理性自觉的不断跃迁。

(二)以发展共同体意识作为其核心价值

江苏人口密度大,资源缺乏、空间狭小,这就意味着江苏要抢占先导地位,必须早起步、早探索、早改革、早发展,这也就意味着要遭遇许多新情况、新难题、新矛盾。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依靠群体智慧、共同体的力量,才能突破。这样,乡镇企业就成为早期共同体形成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方式集中体现了以共同体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它在产权关系上明确了农村集体所有的性质,收益也在农村集体成员之间分配,把原来在田间地头分散劳作的农民组织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背后支撑的正是发展共同体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如解决城乡发展的共同体问题、解决内外发展的协调问题、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等等,都是发展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反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和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成为江苏人民发展共同体意识新核心、新主线、新境界。

(三)以幸福江苏的价值理念彰显“两个率先”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

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把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把全面小康细化为可以衡量的具体指标,而且进一步明确江苏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是“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强调了全面小康指标实现中的“三个不能代替”,即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级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收入和生活水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个不能代替”反映了一种基于共同价值取向的幸福感集体认同,是人民幸福这一根本价值理念在更高水平小康建设中的实现形式。

(四)以“三创”精神实现差别化发展中的文化整合

“三创”精神是江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江苏地理条件、风俗习惯、语言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整合的任务较为艰巨。必须跨越地域文化的鸿沟,在历史与时代的切合点上找到一条整合的现实路径。江苏人民自古以来就极具创造活力,内蕴着一种创业的冲动、创新的活力、创优的追求。“三创”精神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实践的主流。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而支撑这一奇迹的正是“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江苏先后涌现的争创一流的张家港精神、自费开放的昆山之路、资本市场的江阴现象、新农村建设的华西经验等自强不息先进典型,是“三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体现。为了进一步激发实践主体的内在潜能,江苏在全省提出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把它作为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放到主流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此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增强全省上下励精图治创事业的勇气、开拓创新闯新路的锐气、敢于超越争一流的志气,有力推动了差别化发展中的文化整合。

(五)以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懈探求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机制

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价值理念通向价值实践的桥梁,是价值理想连接现实生活的纽带。江苏把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效深化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上来。一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群众性参与活动加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力度,大力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始终把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作为深化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创建过程变成广大公民改善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能力的过程,构建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的有效机制。一是发挥先行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范导机制。以榜样示范来引领社会风气,发挥榜样对道德建设的启动作用,引导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去践行道德义务。二是搭建道德实践的平台,构建组织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提供顺利实现道德精神外化的必要环节,使个体道德行为和社会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深化荣辱心理体验,增强道德信念。三是立足大众日常生活,营造心理机制,充分激发社会大众日常的道德热情,使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对于“崇高”的感悟和体验,使道行的“善”上升为和谐的“美”,由此带动社会风气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四是借助制度力量,强化制约机制,增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把道德规范融入各种管理制度中,并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使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依靠力量。

[1]陈福胤.整合两种文化的制度构造[J].环渤海经济嘹望,1998 (4):50.

[2]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3]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9(3):50.

[4]夏海军,栗志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淮论坛,2009(2):84.

[5]张 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 (2):292.

[6]姜运仓.区域软实力的概念、要素及评估指标体系[J].桂海论丛,2010(3):115.

[7]王 荣.苏州精神——“三大法宝”的价值与升华[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212.

On Core Va lue System Con 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Bu ild ingW ell-off Soc iety in an A ll-aroundW ay in Jiangsu Prov in ce

PU Yu-zhong1,ZHU M ing-zhu2,W EN Bo3
(1.Presiden t’sO ffice,Changzhou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 ina; 2.Co llege o f Education and Pub licM anagem en t,Suzhou U niversity o f Science&Techno logy,Suzhou 215011,China; 3.Facu lty o f G raduate Stud ies,Suzhou U 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 logy,Suzhou 215011,Ch ina)

To bu ildw ell-o 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w ay,w e shou ld carry ou t the activity of in teg ration o f cu ltu re,defuse cu ltu ral con trad iction in the p rim ary stage o f socialism and construct the co re values o f socialist system.The co re value of socialist system ism anifested in the co re value system o f socialism. O n ly in the regional p ractice o f the co re value system o f socialism,can the soft pow er o f the regional cu ltu re be p rom o ted.Jiangsu Province lays stress on leading peop le to share comm on ideal,m ainstream values and cu ltu ral iden tityw ith advanced ideo logy,and fo rm s its un ique featu re in bu ild ing the co re value system o f socialism.

w ell-o ff society;so ft pow er o f cu ltu re;co re value system o f socialism

D 616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09-05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0-09-02

浦玉忠(1962—),男,江苏大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传统伦理文化与道德研究。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6JSDYJ003)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价值体系实力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软实力致胜
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之诚心、虚心、信心、恒心
生产力研究(2013年8期)2013-04-10 19:13:54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