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发展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新思考

2010-08-15 00:51:15陈华东
大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师

陈华东

(大理学院政法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对高校发展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新思考

陈华东

(大理学院政法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摆脱以往的单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局面,而是要赋予以人为本以新的含义,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为本。

以人为本;高校;新体现

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在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所创新和发展。而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一旦提及高校应当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时,都无一例外地把目光对准高校里的学生和老师,立足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认为要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

临沂师范学院工程学院赵敏认为: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服务理念,促成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自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宽容民主,因材施教〔1〕。南京工业大学刘海存和闫志华认为:在学生中确立优先关怀人群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毫无例外。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使高校学生工作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个根本任务,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池州师范专科学校的何根海认为:高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体,突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在改革中要突出向教师倾斜的精神〔3〕。然而,从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性、广泛性的属性出发,对以人为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体现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应当更具有合理的意义。

1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一所高校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如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所高校发展过程中应当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大多数处于青少年阶段,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中的一些与高校、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潮相违背的非主流思潮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在校学生,致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一旦在学生中产生这种价值分化现象,学校一定要及时发现,以绝大部分学生为本,以他们的价值观为依托,对那些误入歧途者加以正确地引导,从而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的生源不一,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出现的问题必然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作为高校,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校中,在很多学生中存在着诸如经济困难、学业成绩落后、心理素质差、易受感情困扰和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类似的问题,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扶贫政策和制度,充分运用“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措施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通过这种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开通绿色通道,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要广泛开展励志成才活动,开创自尊、自主、灵活的帮困救济育人工作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自己生活、学习的主人〔4〕150。当然,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虽然教书育人始终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厦不仅仅是靠德育建设这一根“柱子”支撑起来的,而是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多根“柱子”齐头并进,共同发力,方可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这样告诫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5〕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水平、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学会交往,拓展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4〕150。

另外,学生在高校学习深造的直接目的就是就业。这也是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性指标之一。然而,在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的下,原本就不景气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整个社会就业前景普遍处于低迷的状态下,学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邀请相关的人员给大学生做职前培训,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学校进行现场招聘等。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压力,能够使学生在学校里安心学习,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以比较顺利地就业,利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这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校真正为其全面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以教师充分履行职责为本

如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而办学则要以教师为本。教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能否充分履行其职责,是关乎高校能否正常运转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另一重要体现就是要以教师充分履行其职责为本。

要做到以教师充分履行职责为本,首先,要切实关注和保障教师的现实利益。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看得较重,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科研情况以获得更高的岗位级别和津贴,而不太主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注重“学习、锻炼和提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善于讲课的能力,教育教学的技巧,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能力”〔6〕。教学过程只为完成课时而教学,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本教案用十年”,教学过程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培养合格的人才更是无从谈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工作仅仅当作是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而从事和自己业务关系不相关的其它工作,例如办校外补习班、辅导班甚至是经商,从而使本职工作受影响。更有甚者,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有老师收学生及其家长红包的事件。面对这样的事实,理性的态度是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求全责备。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教师收入较低使然。因为以其现有的工资水平难以维持生活的正常运转,住房、医疗等需要的满足都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物质基础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无法安心地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认真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因全社会物价的结构性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要使教师这一职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为人们所羡慕,还任重而道远。教师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这固然是由众多因素所致,但是高校教师物质生活待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一些学校的发展实践,欲保证教师能爱岗敬业,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和解决教师的生活条件是非常必要的,既保证教师“安居”,又促进其“乐业”。

其次,要看到教师在自己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肯定他们的成绩。教师这一“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它是以教师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精神为依托的。在这个岗位上,更多的人是任劳任怨,以丰厚的的学识来培养学生,以精湛的科研水平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他们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发展成果的军功章里,也有他们辛勤的汗水,应该对那些曾经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成就的教师给予精神的甚至是物质的奖励。从而既奖励前人,又激励更多的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或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应该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这一平台,问计于教师,集思广益,突出他们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因此,只有在很好地保证和满足了教师在现实利益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光和热。

3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要为本

如果说将高校自身在软、硬件上的建设看作是其发展的内因的话,那么满足整个社会,尤其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即是其发展的外因。内因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外因同样不可偏废。如果长时间对外因漠然视之,则会阻碍内因作用的良好发挥,最终导致高校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任何一群社会精英的激扬文字。一句以人为本,伴随的是整个社会先进阶层的锐意进取,是整个社会建设者的躬身实践,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基地。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践行以人为本,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为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充分的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回顾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历史的进步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智慧。高校作为各类文化成果的重要集散地,它负有将这些成果不断创新、传承,并将最新成果反馈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重任。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每年招收大量的新生入学,目的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的生力军。人民群众将自己的子弟送进高校里就读,本来就是对文化知识能进一步传承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但是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一个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教育、支持高校发展的初衷。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要是决定高校培养人才规划的“晴雨表”。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将科研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的一大跨越;20世纪初,美国将服务引入大学,实现大学的又一个跨越。由此可见,大学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着的。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而要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高校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地域和区位优势,以及自身原有的专业长处,准确定位,重新配置内部的师资力量,重新设置专业和课程,尤其是要设置一些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课程和专业。高校要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有市场、有竞争力,就应该改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的‘大一统、一刀切’的现象”〔7〕,把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社会之所需,补社会之不足,长此以往,二者的发展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全社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潮流中,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三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从自身实际出发,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合理统筹,科学发展。从而也为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氛围和思想氛围。

〔1〕赵敏.“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06,18(6):325-326.

〔2〕刘海存,闫志华.优先关怀人群: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104-107.

〔3〕何根海.应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88-95.

〔4〕大理学院编委会.30年回眸——改革开放中的大理学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65-366.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何克让.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2.

〔7〕胡林.边疆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医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大理学院学报,2009,8(5):81-84.

The New Thought on How to Practic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CHEN Huado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is the core thought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embodying the Marxist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n the development.If the university is determined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it should emerge from the simple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centered situation which occurred in the past,and give the principle a new definition,which lays emph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eachers'earnest performance of their duties,and meeting people's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needs.

people-oriented;university;new embodiment

G41

A

1672-2345(2010)03-0051-03

2009-12-30

陈华东,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袁登学)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