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功能的思考——以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侵蚀影响为视角

2010-08-15 00:42王向岭罗金彪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理论课载体德育

王向岭 罗金彪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渠道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在接受大量进步、健康、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手机和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面对不良信息,大学生往往在大的问题上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但在小的问题上却容易放纵自己。古人云:“小节不拘,终累大德。”如不抵制使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道德滑坡的不良信息,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可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抵御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既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渗透着“怎样培养人”,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又好又快地推进高校全面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主要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在于通过活动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并使其发挥作用,具体来讲,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教育功能,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的开展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目的性,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所必然担负的育人功能,即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丰富和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二)凝聚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凝聚功能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的开展在增强大学生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巨大凝聚力表现在它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激发他们团结协作、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增强各个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凝聚力。

(三)激励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激励功能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的开展在促使大学生个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活动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提供给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活动的参与中,一方面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活动所营造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的影响,不断奋进,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改进不足、完善自我,促进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使学生认清不良信息的危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应划分为课堂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两个基本形态。认清不良信息及其危害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室及教学设备、教材、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和课外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场所和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和活动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是借助课堂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不良信息,主要是指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与习惯,以及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类信息,包括人们口头上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和“谣言”,以及来自手机、小灵通短信和互联网上的充满色情、迷信,渲染凶杀和暴力,甚至带有反面政治性言论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综述起来,不良信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谣言,宣传邪教或伪科学的有害信息,鼓吹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涉世不深、鉴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极易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发短信、上网,性格更加孤僻,除了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键盘交流”外,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形成人际交往障碍,集体活动也懒得参与,运动量更是明显减少,导致身心健康均受到危害。三是助长低级庸俗的不良心态。许多不良信息都是消极颓废、猎奇猎艳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任其滋生,就会助长低级庸俗的不良心态,从而导致大学生迷失信仰、动摇信念、丧失信心,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是导致上当受骗。不良信息的误导性、煽动性、欺骗性很强,特别是虚拟世界的不良信息,更容易使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当真,从而上当受骗。五是经济负担加重。发短信和上网要收费,链接散布不良信息的网站更要注册收费,且价格昂贵,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紧迫性

多年前,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1]2003年,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2]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完全形成,思想认识上还有一定的“盲区”。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我们必须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坚决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才能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功能,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是防范反动和腐朽思想文化传播渗透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3]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从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等方面,加紧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渗透。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大量散布煽动性、诋毁性言论。新旧观念的冲突碰撞,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渗透,封建文化糟粕的沉渣泛起,对大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道德观和荣辱观发生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丰富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信息网络阵地,减少和避免消极、颓废、反动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我们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是深入搞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与外延一致,在高校是可以通用的概念。[4]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5]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方向性、关键性作用。我们要根据德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高扬德育的理想,真正把德育作为发展人、完善人的外在条件。[6]坚决抵御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是深入搞好德育工作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是时代交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对于牢固树立和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功能,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是高校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青年人,特别是一些缺乏自控力的青年大学生,或出于无聊,或证明自己存在能量,或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往往做出一些出轨的网络行为。由于“网络社会”的隐匿性,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削弱和自由意识泛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识别非主流思想和言论,冷静看待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恶意炒作,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内容,是事关高校长远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课题,也是信息化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筑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防线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而“从来不考虑怎样使学校成为培养人的品格的工具”。[7]信息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纷繁的世界里吸收健康信息,抵御不良信息,做到自觉用科学的眼光看信息、用正确的标准选信息、用先进的观念用信息,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复杂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主动探索、创新作为,逐步总结出有效的方法措施。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尽快占领网络阵地。面对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必须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重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网络行为,积极引导,尽快占领网络这一新的思想宣传阵地,并根据本校实际,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证。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用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载体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一是通过“建”实现“占”。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搞好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站建设。同时,发挥内部报纸、刊物和广播、闭路电视等传媒的导向作用,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二是通过“创”实现“占”。对于大学生心中的信息文化阵地,必须用创新性、创造性去抢去占才能抢稳占牢。特别是重视学生兴趣浓厚的、与学生德育培养相关的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挤”实现“占”。高度重视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信息网络阵地,及时发布科学、健康、进步的信息,形成以正压邪、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信息化条件下,不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复杂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因此,我们要真正在他们心中树起一道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帮他们准确把握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分寸和尺度。一方面要在思想认识上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让大学生有一双识别不良信息的火眼金睛。另一方面要在心理兴趣上引导。一些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兴趣和追求。由此,引导、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法制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二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增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其他一切不健康东西的侵蚀。三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上网”作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避免把“上网”作为课余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工具。

(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高举防御的盾牌。面对形式纷繁多样的、充满诱惑的不良信息,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载体,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管理有序的情况下,有比较、有鉴别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高校还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辅导和座谈,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也可通过组织讨论会、分析会、大家谈等活动,帮助学生自觉做到以传播不良信息为耻辱、以抵制不良信息为高尚,以轻信不良信息为羞愧、以识破不良信息为自豪。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2]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0.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1991-07-01.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德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彭寿清.德育的理想与高校学生德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4):88.

[7]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猜你喜欢
理论课载体德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