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需要了解社交规则、拥有语用技巧。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指示词语的运用、会话含义中的合作以及话轮转换等在语用技巧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弱智群体作为语用能力可能受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这些方面的语用技巧受到了很多关注。
人们通过语言来分享观点,获取信息,作出断言,许下承诺等,这些社交功能就是言语行为。说话者必须保证他的话语能在语境中被识别出来并且能够掌握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恰当表达。听话的人需要在话语能够表达的多个言语行为中,找出那个当前语境中最合适的言语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有效地表达出他想说的,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言语行为,这也就可能导致他不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或者导致别人排斥其的参与。无论那种结果,他都会失去获得有用的语言和社交经验的机会。因此,研究语用能力有可能受损的,智力落后儿童的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言语行为的表达研究大多集中在找出智力落后儿童是否与正常儿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以及相关的频率是否相同。 Owens和Macdonald (1982),Coggins等(1983),Beeghly等(1990)都认为智力落后儿童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与智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没什么差异,例如在与妈妈的交流中,学龄前的唐氏儿童与语言相匹配的2-3岁的正常儿童都大量地利用提问行为。Coggins等(1983),通过把平均句长为1.7-2.0的四个唐氏儿童跟与其句长相匹配的正常儿童放在一起做比较,结果发现唐氏儿童在言语行为及社交意图的范围方面与正常儿童相似,但是涉及到工具性功能(主要是请求等)及互动性功能的言语行为时,其表现就有些异常。Beeghly等(1990)将一组唐氏儿童分别跟与其句长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和智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唐氏儿童较少使用请求的言语行为。同样是对唐氏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研究,Greenwald及Leonard(1979)也发现正常儿童在完成宣称任务时比唐氏儿童好。
Owens及Macdonald(1982)等对智力落后儿童之外的智力落后青少年及成人也有人做了研究,他们发现他们在与同龄人或熟悉的人交谈中使用的基本言语行为与正常成人相似。
另外,许多人还对智力落后儿童表达言语行为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做了调查,发现正常儿童使用间接请求的比例比智力落后儿童更高。Cooper(1986)通过对四个孩子,两个正常儿童,两个智力落后儿童在日常会话中的对评论、提问、断言、否定、指令等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智力落后儿童把大约一半的指令用命令的形式来表达而正常儿童更倾向于用委婉的提问的形式来表达指令。但是这个研究的被试仅仅只有四个孩子,两个正常儿童两个智力落后儿童,并且说话对象的差异也没有被仔细考虑到,可能会限制其实验结果的可信度。Abbeduto(1993)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一致,他们发现与同龄人相比,轻、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和成人在学习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利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受到了障碍。虽然智力落后儿童及成人在不同语境中会运用不同的礼貌原则,但他们与智龄匹配的正常人比,更倾向于使用不礼貌的形式。总而言之,探讨语言礼貌问题在判断语用能力中的重要性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关于间接指令。
相对于言语行为的表达而言,智力落后儿童能够有效地理解言语行为。Abbeduto等(1988)通过考察智力落后儿童是否能利用答案显著性原则对间接指令进行正确的回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将36个智力落后儿童及36个正常儿童按照智龄5、7、9分别分为相互匹配的三组,用诸如“你可以把纸条递给我吗?”此类可以根据答案显著性原则判断出示提问还是指令的句子对他们进行提问,记录下他们的反应如口头回答好来回应,或作出动作的回应,然后根据事先制定的判断标准来对其反应作出评价。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语正常儿童同样能遵循答案显著性原则及利用语言和上下文提示。这种间接指令的理解与礼貌原则及会话含义密切相关,我们还应当对其作更深入的研究。
Rosenberg和Abbeduto(1993)研究发现在与同龄人或熟悉的人的对话中,智力落后的成人和青少年能够有效地回应不同的言语行为。这些研究表明他们可以利用上下文,语言提示及相关的规则来理解言语行为。但研究没有说明他们具体遵循了哪些交际规则,这还需要以后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成功的交际需要参与者能够清楚地表达人物、地点、事件等,即说话人要准确的表达,听话人要准确的理解。作为会话的一方,无论是表达指称词语不明确还是不理解别人的所指,都会给回话顺利进行造成困难。因此我们还是从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智力落后儿童的指称词语情况。
Rosenberg和Abbeduto(1993)指出智力落后儿童在指示词的表达上存在困难。Hemphill(1991)通过让儿童复述很少文字的图片,发现与智龄和语言都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相比,轻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不能恰当地表达指示词。BrownellandWhiteley(1992)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们将69名智力落后儿童和69名正常儿童分为智龄匹配的三组(智龄分别为5、8和11)他们让儿童描述图片,但是他们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向儿童出示完全不同的两幅图片,第二步出示相似的两幅图片,第三步出示相似的三幅图片,难度逐步加深。结果,无论哪一个难度,智力落后儿童表达的指示词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都没有智龄匹配的正常儿童表达明确清楚[1]。Abbeduto(2006,2008)进一步考察了唐氏儿童、x脆折症儿童及正常儿童的指示词表达问题。他们的被试包括25名唐氏儿童,18名x脆折症儿童及25名正常儿童,实验通过非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被试担当说话者,研究人员充当听话者,他们被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从中间隔开。首先分别分发给说话者和听话者四张同样的图片,每张图片上都画着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些图形不能简单地仅用圆的,三角形就可以描述出来。听话人通过说话人的描述挑选出相应的图形。结果证明,唐氏儿童和x脆折症儿童在指示词语的运用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他们对指示词语的运用过程中在很多情况下都同样存在障碍。
以上研究都是考察非面对面交流,发现智力落后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指示词的表达有障碍,那么在面对面交流中是否也存在障碍呢?一些信息表明没有问题,但Abbeduto认为具体对面对面与非面对面的对比考察还缺乏研究。
相对于指称词语的表达,指称词语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谈话过程中说话者会频繁使用一些歧义性的表达,他们的真正意图不能从话语表面获得。Rosenberg和Abbeduto(1983)认为听话者必须把自己的语言能力与共有知识结合起来理解,智力落后儿童缺乏处理歧义性理解的语言能力。Abbeduto等(1998)对儿童理解指称表达能力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首先从29个智力落后儿童,39个没有学习和情感障碍的正常儿童中随机各挑20个儿童作为被试(智龄在五岁左右)。被试与研究人员玩一个买卖东西的游戏,被试充当售货员,主试作为顾客。分别在有语言共现、现场同现及社会群体同现的情况下进行考察,游戏过程中顾客始终不看售货员避免手势眼神提示。实验结果为97%的正常儿童及95%的智力落后儿童在信息充足时能够回应顾客,其卖出正确物品的正确率也很相似。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智力落后儿童能够利用上下文及共有知识来理解指示词。
合作原则是指参与会话的人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共同合作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又分为量准则,质准则及相关准则。
关于智力落后的儿童合作原则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相关准则的研究上。关于智力落后儿童话题相关性的技巧目前我们知之甚少。据报道,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唐氏儿童与认知和语言都相互匹配的正常儿童相比,更少的引进新话题(Tannock,1988)。Mahoney等(1990)却认为解释这个结果是很困难的,他们认为或许这反应了唐氏儿童话题相关性技巧或许这反应的是妈妈对谈话的控制。 Abbeduto及Rosenberg(1980)的一项研究发现,轻、中度弱智成人经常在同一话题上停留数个话轮,但是话题的长度并不足以表明话题相关性技巧。Warne及Bedrosian(1988)发现,轻、中度弱智成人经常对话题做一些没有语义的空贡献,如哦等,这只是增加了话题的长度对话题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关于话题相关性技巧的研究还有很多亟待深入的地方,比如采用能反应话语质量而不是长度的测量手段进行考察,避开在与朋友父母的对话中考察,如通过讲故事,学术讨论的方式进行考察。另外,跨病原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在理想状态下的会话是一项高度有组织的活动。索振羽(2003)在其《语用学教程》中提到,会话过程中很少出现两个人或几个人同时说话的情况,一般是一次一个人说话。在正常成人的会话交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重叠或者被人打断谈话的概率是百分之五。有规则决定是否到了替换说话者的时候,谁应该成为下一轮的的说话者,怎样竞获发言权以及如何纠正话语,话轮转换中出现的。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弱智群体在话轮转换中出现的错误频率,考察的语料大都是来源于儿童与父母(一般是妈妈)的自由对话中。这些研究发现,轻、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话轮转换时出现的错误频率比同龄人高,而正常儿童在两岁时出现的概率就已经很小了(Tannock 1988)。但Abbeduto(1991)认为这种低错误频率可能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迁就和理解,而不是完全表现了儿童的话轮转换能力。同龄人一般不会像父母那么迁就,因此对同龄人对话的研究可能会出现与上面不同的情况。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获得智力落后儿童同龄人之间的资料。不过,已经有人对成人之间的资料进行了研究。Abbedtuo(1980)研究发现,在吃饭的时的会话中,弱智成人在话轮转换中犯的错误和正常成人相似。他们还发现这些错误的在性质和位置及改正的方式也和成人相似。这些研究表明,智力落后成人与正常成人一样能有效的运用话轮转换规则。
总而言之,经过对智力落后群体的话轮转换并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关于话轮转换还是可以做很多研究,如以往的研究都是在理想状况下(与父母聊天)的谈话下进行的,我们今后可以从非理想状况下进行研究(如学校、工作中的情况下)。另外,正常儿童在五岁时就准确地掌握了转换的时间,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智力落后儿童能否或者什么时候能掌握这个规则。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智力落后儿童言语行为的表达,特别是对于用礼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力较弱,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好;在面对面的交流情况下,智力落后儿童指示词的表达有障碍,而其对指示词的理解却与正常人相似;智障儿童在对话中更少引入新话题,智障成人经常对话题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贡献,如用“哦”等来回应别人;在理想的环境下,发现儿童话轮转换的能力与正常人类似。总而言之,智障儿童的语用能力很多方面存在障碍,对其原因的探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促进智障儿童的康复和治疗。
[1]引自吴昊雯,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语用障碍研究新进展.中国特殊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