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

2010-08-15 00:42段秋枫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硕士生专业学位

虞 翔 段秋枫

(1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2南京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我国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已有180多个培养单位、40个招生领域,年招收4万多名学生。自2009年起,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2009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1.8万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制订“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已是我国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培养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及学位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本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制订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学位标准制定的前提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与主要特征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一个口径宽、覆盖面广的工程领域。按学科特征,本领域主要对应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的二级学科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

2.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特点

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很多共性特点,工程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和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课题为主,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创新性,强调论文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培养有着本领域所特有的特点。首先,基础理论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的基础理论,才能胜任建筑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高级技术工作。其次,学科的交叉性较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控制等新兴学科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应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的交叉,涉及到设计、施工、维护与加固、管理、实验、计算机分析与仿真等多项技术。

3.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在学术上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从事(领域内某一方向)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内的国外科技文献资料,并能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

二、课程体系制定的要求

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及培养目标,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要求在工科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学习各类应用数学工具,提高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科学与工程的分析和处理。

(2)专业知识:要求在本领域本科毕业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领域某个学科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为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3)人文知识:要求通过学习自然辨证法、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等人文社科知识,培养工程硕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程实践。

(4)工具性知识:工程硕士生应具有的一些工具性知识,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一些行业内常用软件及常用的规范、掌握专利撰写及阅读能力、掌握行业相关的法律等知识。

2.能力要求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具有的能力有: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国际交流能力。

3.素质要求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

三、培养过程的要求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要点

(1)全日制工程硕士:本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毕业后主要到设计院、施工单位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工作年限不长的本科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企业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学制为2—4年,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专业实践教学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不少于1年。

(2)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企业,学习方式为进校不离岗,主要用业余时间或适当集中的工作时间学习;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一样,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和程度差别较大,所在单位不论在其规模和单位性质上都呈多样性,所以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求能够满足生源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针对性。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从学位论文开题起计算)。

2.工程硕士培养对导师的要求及职责

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两位导师都必须具有副高职称或已获得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学校,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即校外导师。

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工程硕士生制定培养计划、学习;校外导师主要指导工程硕士生的企业实践、推荐或提供工程研究(或设计)课题。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商议,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指导学位论文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检查;指导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防范论文的抄袭等不良现象,严把论文质量关。

3.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1)对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的要求:在进行选题报告前,工程硕士生应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的文献综述。导师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以报告会形式进行评审。

(2)对论文主要工作环节检查的要求:工程硕士生要根据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总结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校内外导师应对指导的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提出意见;培养单位的工程领域小组应对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和评审。

(3)对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学位论文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学位论文反映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工作量饱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对学位论文评审的要求:工程硕士生在申请答辩前学位论文必须送交本领域2名专家评审,至少一名为企业专家;参加评审的专家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经验;校内外导师均不能作为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应根据论文类型分工程设计类、技术研究类、工程管理类进行评审;评审未通过的论文,应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导师指导下,由论文作者进行修改,3个月后可申请复审;复审仍未通过者应继续修改学位论文,如超过规定最长学习期限则自动放弃申请答辩。

(5)对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学位论文评审通过后须得到校内导师同意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办理学位论文答辩时(或答辩前),同时参加各省市评估院组织的学位论文盲审抽查,被抽中的学位论文有培养学校送交双盲审,此学位论文暂不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审;组成3人或3人以上的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者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内外导师只能参加1人,如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人,则校内外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员,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应有半数人员来自企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企业专家担任。

4.工程硕士生学位申请与授予的要求

工程硕士生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且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通过;完成必修环节;参加学位论文双盲抽查,抽中者通过双盲评审;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且评阅的答辩通过。

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也应有所提高,要求以第一作者(或校内导师第一作者、工程硕士生第二作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出版著作;或获奖励(科研、设计、工程技术);或研究成果通过鉴定;或获批专利。

满足上述条件后由培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与投票,经投票通过者,培养学校发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学位证书。

三、结语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在我国开展了十多年,制订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自主与自律思想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我国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趋势的要求,它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科学的学位标准须建立在对其属性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同时标准的制订也须经历从制订到实践运用,再到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培养单位及行业组织等积极开展学位标准的前期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吸纳国外先进学位标准制订的程序、方法和实践经验,构建起完善的学位标准建设与管理体系,使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订工作尽快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1]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设工作概要,2009,5.13.

[2]李宏,刘东,肖建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体系的构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26-30.

[3]李宏,刘东,王东红.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属性与制订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53-56.

[4]潘泉,王雄,杨根科.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指导与实施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57-60.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硕士生专业学位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