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琴 孙丽颍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系,河南安阳 455000)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对英语语言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写作等信息交流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写作这门课程怎么教、怎么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成为了“老大难”,“教学负担重,教师怕教;文章难写,学生怕写。”(黄源深,2006 :13)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一而足,其中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写作这门课程的偏见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基于成果教学法之上的传统写作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写作技巧、修辞手段等理论知识的讲授为重心,视学生习作为最后成品。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写作主体的主导作用,写作课堂死气沉沉,学生视写作为完成任务,从而抑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因此,教学必须结合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现状,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性,注重“教”和“学”、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论文详细分析目前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写作能力,扭转目前写作教学困境。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仍以传统教学法为主,过分强调教师作为权威和审判者的角色,对写作技巧、语言输入、模仿等观念情有独钟,忽视了写作的社会交际功能和写作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毋庸置疑,了解写作要求与基本理论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理论与写作实践脱节,理论知识的讲解占去了课堂大部时间。而单纯的理论知识往往空洞乏味,缺乏具体的使用指导,对学生毫无吸引力,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写作课无用论”的思想。同时,伴随理论知识讲解之后的是大量的专项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练习只是为了加强写作技巧,与写作交流、表达思想这一目的相去甚远。在写作中,写作技巧只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手段,应服务于写作目的,且写作的根本在于将写作技巧应用于写作实践中,因此写作技巧的训练不可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以避免出现写作教学中的舍本逐末。考虑到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的思想高度是衡量写作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为较好解决写作理论基础与其实践之间的问题,写作教学需时时建立在写作是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观念之上,以此在宏观角度把握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和方法。据此在具体教学中,理论讲解应占用多少课堂时间,如何将写作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并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因为缺乏目的语言输入,从而在课堂上过分强调阅读背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阅读与机械式的背诵主导着课堂,导致写作实践课程沦为了泛读课。同时,机械的语言输入视学生为信号接收机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和交际需要,滋生了对写作课的厌恶感。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距,反映出写作课与阅读背诵间的不对等性。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消化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片面强调语言输入往往导致学生机械式背诵,如此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至多会引用几句名言名句或者套用个别句子结构,而真正的动笔写作能力并没有质的飞跃。
写作是“练”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一直是外语界争论的话题,受这一争论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写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种极端片面的观点导致了写作课堂氛围冷清,学生对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同伴互改,交流讨论课等)反应冷淡,个别学生甚至屡屡缺勤。诚然,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写作实践是提高写作水平关键的一步,但如果只是一味的练,对文章不作讨论并反馈意见,学生只会不断地重复错误,而写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这种做法无异于“闭门造车”。笔者认为,写作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 “修改”出来的,通过不断地有目的性地修改完善习作中的错误和不足,让学生在写作的酸甜苦辣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写作实践中,师生间的交流和信息反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安排中,写作课占用课时相对较少,加之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师生间除了课堂有限的交流外,很少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如此造成了发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错误不断地重复。目前写作课授课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由学生课下完成,之后交给教师批改,教师给一个最终分数或者写上几句评语然后分发给学生,写作任务即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批改作文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意见寥寥数语,流于表面形式,而学生大多仅关心结果,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从而造成了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自上世纪80 年代起,写作教学即由“成果教学法”转变到“过程教学法”,过程教学强调写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修改反馈的过程,教师起到意见反馈、促使学生反复修改、端正学生习作态度的作用,据此,如何创建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迫在眉睫。
基于过程教学法和先进科技之上的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是一个创造发现、循环往复不断修改的过程,注重思想内容的挖掘和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体现了写作的本质和意义。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通过多种渠道共同探讨写作过程,在对这一过程的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语言技巧作为思维的载体是写作的基础,限于理论知识本身的局限性,教学中将理论讲解融入写作实践中,将写作的纯理论分析“淡化”分解到写作的过程中,达到在写作实践中再现及重构写作理论,如此为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优秀作品而言,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思想密不可分,教师可要求学生边阅读欣赏作品,边分析作品写作方法,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框架结构和思想深度,结合提问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活动。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及培养其思维的灵活创新性,使学生“有话可写”,化写作任务为一种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建立浓厚的写作交流兴趣。“人是智能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学习者很快产生厌倦感。”(刘润清,1999 :10)
鉴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教师应精心挑选阅读背诵材料,对材料中语法、用词、篇章结构等进行详尽分析,引导学生有意识欣赏、背诵经典材料,做到有针对性的输入语言,这样学生可逐步积累写作所要求的基本语言知识,增强对目的语言的敏感性,有效培养语感和语篇建构能力,化显性语言知识为隐性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吸收。在阅读赏析等语言输入基础上,为加强语言输出,要求学生进行大量、有针对性地写作实践练习,其目的在于强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并在写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考虑到写作教学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显得较为重要,教师应遵循方法服务于目的的观念,融阅读欣赏于写作实践中,如引导学生借用阅读材料中的某些句子结构进行造句,以表达某种意思,进而表达一个思想,让学生切身体会写作实践的具体过程,然后使练习从句子扩展到整体段落篇章,如此取得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协调了阅读欣赏与写作间关系,从而,在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中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写作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讲解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实践,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题材的选取,在兼顾题材新颖特点下,保证学生对主题有话可讲,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心理需要。鉴于语言习得中模仿的重要性,写作中,可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相关话题的词汇句型,然后灵活掌握材料,使其为我所用,同时,认识到写作是一个模仿-融合的过程,通过模仿把外在知识转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达到对知识的吸收和灵活运用,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即谓写作实践,即“练”,然“练”讲究其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要有意识地对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如针对某个词、句型和话题进行训练,逐个攻破写作中的众多难题。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切实提高写作教学质量,在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辅导时间的基础上,建立切实有效的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师生课堂信息反馈不重要,只是反馈的方式和内容值得商榷。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同伴互改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修改作文,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讨论,加深对写作过程的认识。同时,教师的反馈意见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积极性,反馈方式和内容为关键部分,其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传统的反馈方式多表现为否定方式,如此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逐渐导致学生对写作课失去兴趣,众多关于写作教学反馈方式的研究表明,积极反馈和否定反馈相结合更为可取,教师首先指出来文章优秀方面,然后点出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学生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错误的注意力和敏感度。再者,就反馈的内容而言,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鼓励其在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及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和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网络化多媒体远程教学将成为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师生信息反馈渠道不应局限于课堂,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远程网络教学信息交互平台,保证师生间信息交流的实时畅通。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开展网络交流课、讨论课,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教学知识信息,取得信息的实时反馈传输,如此表现在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明显事例为学生可以远程在线提交作文,教师可以远程在线批改作文,师生间的信息可以实时进行反馈传输,这样真正提高写作等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探索和主动掌握新的适合网络化的教学写作模式,以使现代化科技更好服务于写作教学等活动。
1 黄源深.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二[J ].外语界,2006 ,(5):13.
2 邓郦鸣,王香云.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07 ,(7):52.
3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