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宏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050)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时表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8 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 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 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在这里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的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引导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也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08 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2009 年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船舶航运市场的低迷情况,船舶类毕业生需求有所下降,很多船舶类的工科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往年10 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今年的校园招聘在起动期便寒意阵阵。现已到了今年的10 月底了,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非但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校园招聘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然而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借鉴学习很多相关职业学校的就业措施:让学生选修双专业;加强学生英语教学与培训;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技能竞赛;加强学员人文教育,培养学员文化底蕴,以适应跨文化的工作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竞争力,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多一条腿走路,在学习经验的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任何课程都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发生作用的,纵观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教师没有从事企业工作的经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会沿用在本科课程中的知识,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压缩,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各个高等职业学院要结合实际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认真挖掘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创设教师培训平台,在高等职业学院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学方法和技巧,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具有与社会经济和技术革新同步,持有“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高职学校中,很多高职生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对学校开设的很多课程就是被动地接受,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种职业,在就业中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所以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此课程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在一些学校里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此课不重要,或是授课教师本身就没有对这个专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或是完全不熟悉,只是为了完成授课任务只能赶鸭子上架了,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高等职业学院开设因“专业”制宜、因人制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聘请有专业背景、有就业经验的专家来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者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岗位人才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其主要内容包括外语+应用型专业知识+计算机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共同培养。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专多能、“双高”即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即外语实践能力强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合理、更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认为在这里可以实施“四步走”战略。第一阶段是通过各种调研渠道收集资料,初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充分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不仅要走访相关企业、拜访有关专家、学者,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我们的毕业生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就业问题,认真订立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第二阶段是广泛征集意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阶段。在这里各个职业学院可以通过开座谈会、头脑风暴法、利用校友录平台、QQ群等方式,大量收集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第三阶段是目标强化阶段。各个职业学院应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确定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内容,使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同步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四阶段是多方整合阶段。各职业学院还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线,通过对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的优化重组,将原来分散的各项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整合成专业职业实践、身心健康实践、就业创业实践等多个系列的活动,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每个系列的活动都由学校教师、企业代表、学生共同介入,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共同考核。通过这四个阶段检验与锻炼,设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也是对传统职业人才培养理念的突破和超越。高职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技能教育更不能取代素质教育。强调素质与技能教育并重对高职院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树立了这种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岗前训练、顶岗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校企业合作教育模式是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祝志勇副教授认为学生在校完成前两年的专业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任务,在最后一年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的专业训练基地,完成以行业企业文化熏陶、岗位职业素养训练、顶岗实习等为主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在行业、企业专业训练基地可以分3 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由训练基地组织开展岗前专门训练,可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第二个阶段由训练基地组织安排学生到典型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群开展顶岗实习,对学生实行准员工管理,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技能;第三个阶段是搭建就业平台。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训练中,不仅强化了岗位技能,而且能充分体验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增强了对社会和未来岗位的适应性,提升了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学习、工作问题的意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而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且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也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自觉地获取所需信息,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 王长杰.就业压力下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09(9)
2 黎晓娜,何兆东,彭明权.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