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婴幼儿手术分离性焦虑及其护理干预措施

2010-08-15 00:51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性焦虑婴幼儿麻醉

邓 颖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浅析婴幼儿手术分离性焦虑及其护理干预措施

邓 颖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目的 分析婴幼儿手术时的心理状况,总结减少婴幼儿手术分离性焦虑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手术患儿4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不同护理措施,通过儿童焦虑量表(CCMD-3)进行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儿未出现明显的分离性焦虑情绪,而对照组患儿则出现明显的分离性焦虑情绪。结论 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手术时的分离性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婴幼儿;分离性焦虑;护理干预措施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等各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心理活动的初始阶段,也是生活经验开始积累的时期。Adolf Meyer和Sigmund Freud认为健康或疾病的种子在儿童早期即被种下[1]。各种不良刺激都会对婴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手术极易引起婴幼儿分离性焦虑[2]。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手术对婴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婴幼儿顺利完成手术,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手术患儿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34个月,平均22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35个月,平均24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手术时由其父母抱到手术室门口等侯,再由护士、麻醉师接入手术间。在接入过程中,患儿大声哭闹,极力反抗,手足乱动,拒绝被医务人员接入。强行把患儿抱到手术间后患儿仍哭闹不止,全身出汗,面色发红,不断呼唤母亲或亲人,对输液和麻醉工作极不配合。通过儿童焦虑量表(CCMD-3)评估发现,患儿均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性焦虑。

对实验组患儿采取以下护理干预措施:(1)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及时和患儿父母取得联系,了解患儿病情,多与患儿交流;(2)改变以往强行抱患儿入室方式,改为在医务人员的陪同下,由其父母抱入手术间;(3)患儿父母协助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基础麻醉;(4)在手术间播放柔和音乐,创造良好环境;(5)护士在操作时动作轻柔,并采用安抚性、鼓励性语言;(6)手术间内准备各种柔软的彩色玩具。

2 结果

通过干预实验组患儿的焦虑程度大大降低。主要表现为:(1)患儿在其父母陪同下进入手术间到完成基础麻醉基本不哭闹,即使偶有哭闹也能在其父母的安抚下停止;(2)患儿能较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输液、麻醉准备、基础麻醉等操作,安静地进入麻醉状态。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麻醉前的表现和儿童分离性焦虑量表(CCMD-3)评估比较,实验组患儿从进入手术间直到实施麻醉前不存在明显的分离性焦虑情绪,而对照组患儿则存在明显的分离性焦虑情绪。

3 分析及讨论

研究表明,婴幼儿出生后即有情绪反映[3]。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舞动,这是原始的情绪反应,3个月左右情绪分化为积极和消极2方面,即快乐和苦恼,在此以后继续发展。社会性微笑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初生婴幼儿对各种不同的刺激,包括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如灯光、铃声、人脸、图片、话语等都会产生微笑,此后由于成人,尤其是母亲的照顾,在大约5周左右开始对人脸、人声表现出偏好。到4个月左右,婴幼儿逐渐能区分不同的个体,把母亲、其他家庭成员和陌生人分开。亲人和婴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婴幼儿早期生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婴幼儿的早期社会交往中,其与母亲的交往占据重要地位。母亲通过对婴幼儿日常生活的照料和陪伴其游戏,与婴幼儿形成了亲密、持久和特殊的情感联系,即依恋。根据婴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把依恋分为3种类型。(1)安全型,婴幼儿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能愉快、安逸地玩耍,当陌生人进入时有点警惕,但继续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停止玩耍,并试图找回母亲,可能会哭闹,当母亲回来时,能迅速被安抚并重新玩耍。(2)回避型,婴幼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环境,与母亲刚分离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3)反抗型,婴幼儿表现出很强的分离性焦虑,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极度反抗。

从婴幼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婴幼儿意识到与父母的分离,并表现出惊恐、不安、哭叫等,这种分离性焦虑不仅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也不利于手术的开展,为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及时和患儿父母联系,了解患儿病情,多与患儿交流,不管患儿能否听懂,都要语言亲切,面带微笑,多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同时注意抚摸也是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法。心理学者达维认为,在所有的非语言交流中,触觉沟通在感官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早被使用的[4]。要适时抚摸患儿,减轻其陌生感。

(2)手术当日到手术室门口迎接患儿,患儿由其父母抱入手术间,这样能有效减轻患儿恐惧感。

(3)患儿父母协助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基础麻醉。进入手术间后要先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在给患儿安装电极片时患儿不知所装何物,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安全感,往往开始手足乱动,大声哭闹,干扰了操作。而让患儿父母陪同进入手术间,可以明显降低患儿的紧张情绪,使之较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操作。

(4)在手术间播放柔和的音乐,创造良好环境。相关研究认为,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可以记忆,因而出生时即可辨认母亲的心音和节律。出生后3~7天听力相当好,音调过高或声音太大可使新生儿转离声源方向,甚至以哭声表示抗拒。2~3个月时开始倾听周围的声音。早期的音乐能增强大脑分辨声音时程的作业能力[5]。8~9个月时能分辨各种声音,对严厉与和蔼的声音能作出不同反应,柔和的音乐能够舒缓患儿的紧张情绪,降低其焦虑程度。

(5)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应选择安抚性、鼓励性的语言,配合甜美的微笑、轻柔的动作,使患儿保持比较稳定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6)手术间内准备各种柔软的彩色玩具。克拉斯诺高尔斯基的研究表明,3~4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红色。因此,在患儿所处的环境中悬挂彩色玩具,装饰鲜艳的图案,能够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其紧张、焦虑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对于手术患儿,更需注意护理的特殊性。分离性焦虑是患儿手术时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的进行和术后恢复。因此,有效降低患儿的分离性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owlby J.Developmental psychiatry comes of the age[J].Am J Psychiatry,1988,145(1):1~10.

[2]Coyne I.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hospitalization[J].Child Health Care,2006,10(4):326~336.

[3]李荐中,刘忠立.医学心理学与现代心理护理[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许正授.儿童发展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5]冯瑞本.早期音乐暴露增强大鼠分辨声音时程的作业能力[J].心理科学,2001,24(2):138~140.

R726.1

B

1671-1246(2010)05-0142-02

猜你喜欢
性焦虑婴幼儿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男人要学会应对性焦虑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男人羞于开口的那些事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日、美恐怖电影中性焦虑之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