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的治校之道

2010-08-15 00:51姚晓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治校学术学会

姚晓峰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张楚廷的治校之道

姚晓峰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在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冲突管理、柔性管理等方面探讨张楚廷的治校之道。

张楚廷;治校;制度管理

在担任多年校长职务后,张楚廷深谙治校的关键是对知识分子行为的影响,懂得大学作为适宜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的学术组织,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1 重视大学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整合作用,实行制度管理

高校组织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行为起着潜在的规范、控制和整合作用。早在1984、1985年,在人才市场对博士还十分淡漠的时候,张楚廷就采取行动,制定了“来去自由、出国自由”的政策,废除一切关卡,实行全方位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他认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要靠民主,要有完善的制度。他深谙“让制度守望大学”的重要性,往往优先考虑完善制度,让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在和谐制度的范围内,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制度由人制定,也由人执行。如果没有公正的观念,缺乏宽阔胸怀,那制定出的制度就会缺乏公信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大学里的管理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分寸不好把握。无规矩不成方圆。可过多的规矩又会束缚人的发展。张楚廷的制度管理,并非想方设法约束人,而重在用制度来鼓励人,创造一种让人不好意思不好好干的氛围。他的管理作风使制度管理更具人性化,更富有成效。

2 培育大学精神,实行文化管理

重视培育大学精神,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提。张楚廷在管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构建大学精神,坚持学术价值。他认为学术逻辑不应屈从于经济等外在逻辑。他曾写过一篇《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的文章,阐述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1992年,张楚廷提出了3个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系服务,各项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学生服务[1]。他竭力避免出现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他管理的大学行政服务学术、领导服务学者蔚然成风。他特别注重隐性文化的教育功能,挖掘建筑文化、校园景观、校旗、校徽、校歌、校训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文化管理在大学中将长期发挥作用,并悄然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的各项工作和教职工与学生的行为中。他不轻易大谈教育、空谈管理,而主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坚信文化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文化建设,让学生、教师、员工都热爱自己的学校。努力营造崇尚学校优良传统、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校荣誉的文化氛围,最终形成有凝聚力,具有不教之教、不管之管作用的校园文化。

3 尊重知识分子的需要,实施人本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该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张楚廷认为:“大学,依人,源于学生;依事,源于学术。因而,依人,应是学生本位;依事,应是学术本位。”他极力主张把学生看作学校动力的来源和精神的依托。提出在管理中要理解学生、信赖学生、尊重学生。在他管理的大学里流传着许多故事:雨中为学生送伞,为个头特别高的学生制作特大床,为教师让出住房,替将要调离的教师评定职称等。学校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凡教授调进、调出或退休,校领导要专门找其谈话或接送;学校重大方案出台之前,要征求教授的意见和建议;每年春节,校领导要给教授、博士拜年,给在外深造和研究的博士、教授写慰问信。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才本位、教师本位”观念很浓,尊师爱生已经深入人心。

4 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实施冲突管理

冲突是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价值冲突占主导地位。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战场。要创新,就需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切磋思想,探讨学问。张楚廷在管理中并不因为自己身为校长就一人说了算。他养成了与大家平等探讨,特别是与青年学者交流的习惯。认为“学问”就是问着学、学着问。在分析我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时张楚廷说:“原因诸多,我们千篇一律的演绎面孔和教师对演绎几近盲目的崇尚,使得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想象的自由,失去了突破的胆量,失去了可能对前提质疑(即反思)的勇气,失去了对美感的强烈向往,失去了异想天开的活泼……。”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管理中,他还适时地激发冲突。对敢于向现状挑战、倡议观念更新和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大加赞扬。他深谙管理的藏“拙”之道,一是要有兼容并蓄的雅量,能够容纳各种学说、观点,不以某家、某派、某人的意见定于一尊;二是要有无为而治的作风,遵循知识创新的规律,为创造力的充分涌现提供自由空间。

5 尊重人才个性特征,进行柔性管理

张楚廷在高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教师特点,认为对知识分子必须采取柔性管理方式。他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点、工作方式和独特风格、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以便做好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对每一位教授、博士的专业、喜好、特长张楚廷都了如指掌。只有安排好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和谐、融洽的集体才会出现。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外出联系工作时未能按时返校。张楚廷一方面指出其错误,另一方面在他未申报职称的时候,仍按条件给他评定了副高职称,在他离校后还把任职资格证寄往其工作单位。

6 讲究管理艺术,学会“不管”

“管”与“不管”是管理的2个方面。管理中要思考“管”,同时必须思考“不管”。张楚廷认为:管什么,不管什么,这是管理的两面。但一个事物的两面,人们偏偏只看一面,常常以为管理就是要管,而忽视了另一面“不管”。学会“不管”,在本质上在于学会管在点子上,学会管最基本的东西,学会在管理中有更深层的思索,学会预见管理的未来效果,学会在管理中求得做与思的合理平衡,学会管得更好。因而真正能做到“不管”,做得自如,把“管”与“不管”和谐统一,那是高水平的管理[2]。校长是管理者的管理者,他必须把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分解成每一位管理者的工作任务,让自己从琐事之中解脱出来,无为而无不为,真正做到统筹全盘、把握全局,做到无为而“管”、有为而“理”的有机结合。领导学术的最好办法就是无为而治,只要有一个宽容的政策,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提供相对宽裕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其他都不用管,放手让教师去教自己的书、学者去做自己的学问,积以时日,自会产生“精品”。可以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就是人才辈出的摇篮。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楚廷.一所大学在崛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G47

B

1671-1246(2010)05-0021-02

猜你喜欢
治校学术学会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会分享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培育法治文化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