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伟,蔡爱武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3)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切入点
吴 伟,蔡爱武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3)
临床医学教学;切入点;教学效果
笔者对不同的临床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某些教师没有抓住教学切入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紧紧抓住教学切入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疾病的命名具有科学性。如病毒性肝炎是根据其发现的顺序来命名的,用中文分别命名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用英文分别命名为:A、B、C、D、E、F、G……,但它们都是病毒,具有病毒的相关特性;单纯性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微小病变”,“微小病变”既是专有名词,也具有形容词特性;风湿热属于结缔组织性疾病,顾名思义,此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丰富的部位,如关节、皮肤、心内膜等;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引起肾功能衰竭及出血。
如分析致病因素时,要分辨其是感染性的,还是免疫性的;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感染性病因引起的病变往往容易变化,理化因素反之。感染中大病原体一般引起的病变范围小(如寄生虫、真菌),小病原体一般引起的病变范围大(如病毒)。引起的病变主要是器质改变还是功能改变,器质改变难恢复,功能改变易改善。如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引起肺的广泛纤维化,故难恢复;支气管哮喘主要是支气管痉挛,为功能改变,故病情易得到控制。
(1)了解临床表现主要是为了诊断疾病,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不同。但要注意不能被临床“表现”所迷惑。
(2)注意对刺激症状和抑制症状的讲解。教师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情况下为刺激症状,什么情况下为抑制症状。一般症状较轻的疾病及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刺激症状,反之为抑制症状。如:腹泻病表现为腹泻次数增多,而一些感染较重的肠炎表现为便秘和腹胀;轻症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次数增加,而新生儿肺炎病情较重,表现为痰堵、呼吸暂停;休克早期血压偏高,后期则血压下降。
(3)注意对中枢问题和周围问题的讲解。任何系统的临床表现都有中枢和周围之分,讲解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什么为中枢问题,什么是周围问题。如:瘫痪要注意中枢和周围的区别;循环衰竭是心功能衰竭引起还是周围循环衰竭引起。
在分析疾病时,一般从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3方面进行。病因的分析有直接查找致病因子(如显微镜检查、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扩增及药敏试验)、间接查找致病因子(如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检查)、毒物的鉴定、异物的查找等;病理解剖的检查有大结构改变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和小结构改变的检查(如组织活检);病理生理的检查有功能方面的检查(如心、肺功能等检查)和电生理的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肠电图等检查)。另外,还应考虑人体内环境的监控(如电解质、尿素氮、血气分析等)。
(1)注意治疗原则。西医主要是对因、对症及支持疗法。对因应彻底,故使用抗生素及抗毒素一定要足量,抗免疫要强。对症方面,注意有些症状是人体的积极反应,只要控制其程度,用药适量即可。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注意内环境的稳定、正氮平稳、热量及维生素的补充等。
(2)注意整体性原则。在患者整体情况较好的条件下,可采用刺激疗法。如肺炎患者采用冷空气疗法,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采用发汗退热疗法,中暑患者采用刮痧疗法,咯血患者采用扩血管药降低血压以减少出血量疗法。但假若患者整体情况较差,采用上述方法只会加重病情。如危、重症患者要注意内环境稳定;慢性肾炎患者一般不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因为此药会使水钠潴留,加速组织分解,使人体产生更多代谢产物,加重肾脏负担。
(3)治疗时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患者的病情常常很复杂。如休克往往伴有心衰,在处理时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还是心功能不好;休克伴有颅内高压,是补充血容量、脱水,还是边补边脱等。
(1)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如某一疾病引起心衰,可能主要引起左心衰,但也会影响右心功能;心衰水肿主要表现在人体下垂部位,但它是全身性水肿,故有可能在肠黏膜等处有水肿。
(2)注意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病情时不能硬套教材上的参考值。如休克时不能硬套教材上血压低于90/60mmHg的参考值,长期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30%也要考虑有无休克;大出血一般指出血量超过人体血容量的20%,但肺出血就不能参考此值,因为肺出血还得考虑因出血引起窒息的危重情况。
(3)注意脏器的主要功能。如肺部的呼吸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功能、血压的功能等,只有掌握脏器的主要功能,治疗疾病时才能抓住关键,更快地治愈患者。
G421
B
1671-1246(2010)03-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