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奖掖后进的动机及目的考述

2010-08-15 00:43王东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佛道张籍韩愈

王东峰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2)

韩愈奖掖后进的动机及目的考述

王东峰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2)

中唐社会,佛老泛滥,儒学衰微,同时,骈文盛行,颓靡之风未减,这些都不利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与社会的发展。韩愈崇尚儒学,倡导道统,但由于佛道二教在社会上大肆盛行,骈文又在文坛上占据统治地位,势单力薄的韩愈自觉难以完成此大任。为此,韩愈大力奖掖后进,培植斗争力量,以重振儒学,并恢复散文的历史地位。

韩愈;奖掖后进;培植力量;排斥佛道;古文运动

韩愈毕生提倡儒家学说,排斥佛老思想,推行古文运动。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赞扬他,“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1]韩愈又喜奖掖后进,《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2]2862-2863。《新唐书·韩愈传》又云“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3]3871-3872。当时受惠于韩愈的后学之辈有很多,如李翱、皇甫湜、张籍、李绅、侯喜、樊宗师、李汉、李翊、贾岛等。近人陈寅恪曾将韩愈的贡献归纳为“六门”:一是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是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烦琐;三是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是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是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最后一条就是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4]。韩愈这样做的动机与目的,与自己的排斥释老的立场和推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

一、唐代佛道二教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及陈腐的文风

唐朝初年,李唐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宣称是老子后裔,对道教大力扶持。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称当时的益州:“灵山水府,俱为炼玉之场;甲第离宫,多入空歌之地。青牛道士,按锦节于中都;白鹿仙人,列瑶台于八表。”[5]1268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可以想见初唐道教之盛行。至唐玄宗时,“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6]124。唐朝统治者尽管扶持道教,抑制佛教,然而佛教在实际上却受到自上至下的狂热信奉,在势力上压倒道教,大行于朝廷及乡野。到唐玄宗时期,“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四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一十三所尼”[6]124。而到中晚唐时期,全国寺院及僧尼总数更是大得惊人。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除去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各留寺4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每寺留僧人5~20人不等之外,“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2]412。佛道的大肆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以佛教为例,为数众多的寺院占用了大片的田地,且不用上缴国家财政,导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2]2138,“凡京畿上田美产,多归浮屠”[3]3514。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农民破产,国库空虚,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佛教宣扬色空、现世的虚无,寄希望于缥缈的来世;道教学说的核心亦是虚无,蛊惑各色人等追求长生不老,这同儒学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及舍生取义等观念针锋相对。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对于佛道之说自然深信不疑,顶礼膜拜;而佛道二教在上层社会的传布则无情地冲击了儒学的传统地位,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致使他们对社会现实和自身责任漠不关心。韩愈《送灵师》概叹:“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7]149皇甫湜《送孙生序》云:“浮屠之法,入中国六百年,天下胥而化,其所崇奉,乃公卿大夫。野益荒,人益饥,教益颓。”[8]7025儒学的衰微和道统的丧失,是当时一些以儒学“传承环节”自居的士人所不愿意接受的。尤其是韩愈,更是希望通过排斥佛老来振兴儒学道统,以恢复儒学在社会上的正统地位。

韩愈倡导“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文”则是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似先秦典籍,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古文体。也就是说,要用符合儒家经典、先王之道的思想,去充实文的内容,使文章有益于政教。然而,当时中唐时代的文坛,骈文仍旧占据统治地位,其流俗仍旧是“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桎梏,拳拳守之,如奉法令。闻皋繇史克之作,则呷然笑之。天下雷同,风驱云趋,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木戢,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9]3946。骈文的形式华丽浮艳,内容却陈腐空虚,难以承担“文以载道”的重任,所以,韩愈极力推行古文运动,要求革除六朝绮靡文风的流弊,把文学从刻意追求辞藻、对偶、声律倾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它以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并使之具有较为丰富的现实内容,以其作为反对佛道的重要工具。

二、韩愈在排斥佛道的实践中遇到的艰难困阻

佛道二教的大肆盛行,骈文陈腐风气的风靡,使得以恢复儒道正统地位为己任的韩愈感到力不从心,危机重重。

张籍写信给韩愈,劝其著书立说斥佛排道,以“兴存圣人之道”。韩愈的答复则是,“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7]1327。仔细揣摩韩愈的言辞,我们可以发现他为自己作的以口相传及才识不逮的辩解实在勉强。不满的张籍又给韩愈写了第二封信,对他继续劝诫。面对张籍的追问,韩愈无奈地回答,“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乃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余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吾其可易而为之哉!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7]1333-1334。韩愈所顾忌和忧虑的,如孔子一样,乃是当时“道微”的社会现实。

李翱也曾因为韩愈排佛不力而写信微言刺劝他,韩愈在《与李翱书》中虽抱歉于“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邪?”但随即向李翱诉苦,“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7]1387。

韩愈的惧怕、担心和忧虑并非是杞人忧天。元和十四年(820年),韩愈上疏谏阻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皇宫,结果触怒宪宗,险些被处死,在裴度、崔群等大臣权贵的竭力开脱下,才被宪宗开恩,被贬谪到偏僻荒远的潮州做刺史。

“圣人之于人,犹父母之于子。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虽有而未之知,不智。”[7]1302作为一个儒家子弟,圣人之徒,韩愈将传授儒家“道统”当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强烈地希望重振儒学、复兴儒学,然而,迫于当时佛道势力炽盛的严峻形势,他又不敢大胆而言,倾力而为,因此,他的郁闷、孤苦可想而知。

三、韩愈的另一种斗争策略:奖掖后进,培植斗争力量

“抑又闻上之化下,得其道,则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也。”[7]1240道统的推行,通过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宣传,就可以大行天下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韩愈的别集中为什么有不少诗文,都是勉励后进之士要积极投身仕宦。他怂恿唐衢,“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7]460他劝刘师服,“勉来取金紫,勿久休中园”[7]612;他认为,“文人得其职,文道当大行”[7]528。这些都说明,韩愈的奖掖后进,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培植反对佛道与骈文的斗争力量。

韩愈所奖掖、提携的后进之士,都是经过他自己刻意考察了解后所选取的。他们或者是与韩愈一样对佛道持排斥态度,或者崇尚《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所写诗文风格高古,符合韩愈所倡导的“文者贯道之器”的主张。清代的赵翼因此说:“昌黎以主持风雅为己任,故调护气类,宏奖后进,往往不遗余力,如荐孟郊于郑相,荐侯喜于卢郎中,可类推也。”[9]34

李翱与韩愈一样,也对佛教持排斥态度。其《去佛斋并序》斥责佛教:“非圣人之道”,“乱圣人之礼,而欲以传于后乎!”[10]25-26“吾之道非一家之道,是古圣人所由之道者也。吾之道塞,则君子之道消矣;吾之道明,则尧舜禹汤文王孔子之道未绝于地矣”[10]53-54。张籍于文亦主张弘扬“圣人之道”,辟佛、老之言,但张籍官卑名微,于推行儒学之运动力薄势弱,所以韩愈才竭力推荐他。韩愈死后,张籍《祭退之》:“我官麟台中,公为大司成。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扬。特状为博士,始获升朝行。未几享其资,遂忝南宫郎。”[11]对于韩愈的举荐意义,张籍此诗阐发得很明白。皇甫湜,也是排佛的坚定力量,“湜自学圣人之道,诵之于口,铭之于心”[8]7019。

此外,韩愈还大力奖掖那些好古文的青年后学。《送权秀才序》云:“愈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或与之游,或得其文。”[7]1292可见,韩愈一直在密切地考察后学之辈的思想与作文,以选取有志于古文写作的青年,奖掖并提携他们。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推荐了几名后学青年,原因是:“文章之尤者,有侯喜者、侯云长者”;“有刘述古者,其文长于为诗,文丽而思深”;“有沈杞者、张苰者、尉迟汾者、李绅者、张后余者、李翊者,或文或行皆出群之才也”[7]1514-1515。韩愈的《师说》,写作目的是为了奖掖一位“好古文”和“六艺经传”的后学之士,“李氏子蹯,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7]1509。对于“穷究经史,章通句解……又善为文章,词句深刻,独追古作者为徒”的樊宗师,韩愈先荐于郑余庆,后又荐于故相袁滋,最后又以状荐于朝廷(分别见《与郑相公书》《与袁相公书》《荐樊宗师状》),可谓尽心尽力矣。

《韩愈集》中有许多与后进交往酬答的诗文,如《答陈生书》中的陈商,《答胡生书》中的胡直均,《答刘正夫书》中的刘正夫,《送陈密序》中的陈密,《送何坚序》中的何坚,《送王秀才序》中的王埙,《赠侯喜》中的侯喜,《送无本师归范阳》的贾岛,等等。以上仅是有文可查、有名可记者。而他在《与崔群书》中云“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7]1532,韩愈交往的这些志同道合的群体,人数众多,其力量不可忽视。

四、结语

韩愈以极大的毅力和热情,诱励后进,奖掖并荐提拔了侯喜、张籍、皇甫湜、樊宗师等一大批传承儒家道统的后学青年,为反佛斥道事业和推行古文运动培植了一支坚强的生力军。经韩愈奖掖的后进,有的又再传弟子,如晚唐的孙樵,“然尝得为文之道于来公无择,来公无择得之皇甫公持正,皇甫持正得之韩先生退之”[8]8326。通过韩愈和其追随者的努力,有力地冲击了佛道二教在社会上的大肆流播,并且取得了战胜骈文长期统治的胜利,开创了散文发展的新局面,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影响非常大。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及明清两代古文的盛行,都应归功于韩愈、柳宗元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在《上赵先生书》中说:“吏部志复古道,奋不顾死,虽摈斥摧毁,日百千端,曾不少改所守,数十子亦皆协赞附会,能穷精毕力,效吏部之所为。故以一吏部、数十子力,能胜万百千人之众,能起三数百年之弊。唐之文章所以坦然明白,揭于日月,浑浑灏灏,浸如江海,同于三代,驾于两汉者,吏部与数十子之力也。”[12]此番见解,可谓中的!

[1]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6: 509.

[2]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76;卷14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陈寅恪.论韩愈[M]//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 2001:319-332.

[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乙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李林甫.唐六典:卷4[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2.

[7]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8]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9]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0]李翱.李翱集[M].郝润华,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1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15.

[1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89.

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4-0018-03

2009-12-29

王东峰(1970-),男,河南南阳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佛道张籍韩愈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窦圌山绝顶飞渡表演(外一首)
秋思
秋 思
秋思
南岳名胜楹联的内容研究
Chinese Idioms
秋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