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答疑智慧

2010-08-15 00:49汪荣富
中学语文 2010年15期
关键词:修己颜渊子贡

汪荣富

从《论语》看孔子的答疑智慧

汪荣富

《论语》是一个以“问答”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文本,对话的过程大都是学生质疑—孔子答疑—学生释疑。弟子提出的疑问涉及各个方面,孔子从容答疑,留下经典的话语、哲思性的观点,充满了圣人的智慧。孔子的这些答疑,对我们塑造高尚人格、合情合理处事很有帮助。

《论语》 孔子 答疑 智慧

通观整部《论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是一个以“问答”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文本。《论语》中属于孔子问答情况记载的共413章,占全书的81%左右。对话的过程大都是学生质疑——孔子答疑——学生释疑。弟子提出的疑问涉及各个方面,孔子从容答疑,留下经典的话语、哲思性的观点,充满了圣人的智慧。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并汲取孔子的答疑智慧。

一、关于为政、治国的问答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在本章里,冉有针对老师对卫国人口增多了,提出为政者下一步该怎么做,孔子说,先让他们富起来。冉有进一步追问,孔子回答,教育他们。孔子这里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治理国家,应该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教化他们。当然,孔子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早在2500年前的孔子就告诉人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这里孔子回答季康子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他认为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4.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这三章,都是学生问政,孔子认为,领导者要身先士卒,不急功近利,不贪求小利,忠心耿耿勤政爱民,就能成大事。

二、关于仁、礼、孝、君子和士的问答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先进》)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这里是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这一章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哲理性地回答:这恰恰是礼。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这两章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今天我们提出“精神赡养”,这就是对孔子孝道的文化传承。

7.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这里三个学生问君子,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他的君子观。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作为君子经常会反省自己,力求问心无愧,当然也就不忧不惧了。君子有更高追求的是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乐。

8.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这段师生问答,对君子厌恶的事做了精辟的论述,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这对我们当今的为人处世都很有指导意义。

9.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三、关于察人、交友、为人处世等生活方面的问答

1.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这里孔子告诉人们评价一个人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同时,要看评价别人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体现了他“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的观点。当然,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能以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对我们今天识别真善美假恶丑有重要指导意义。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里,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即因材施教,也说明他察人之深。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论语·颜渊》)

这里孔子表明了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不自取其辱。这实际上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4.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孔子认为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

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对别人无端的或无理的怨恨,无需以德报之,可以仗义执言,这也体现了做人要有原则性。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从子贡的口气中推测,子贡认为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不错了,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不料老师思想要深刻得多,孔子先肯定,然后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显然,“贫而乐,富而好礼”比子贡说的要难得多。

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修己颜渊子贡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