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波
让“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的精彩
张小波
课堂“动态生成”即在师生及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教学形态。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习方式,使师生的思想情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在师生“生命”的不断碰撞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演绎课堂精彩。
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
明人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如教《背影》这一课时,笔者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设计了一个质疑的环节,这一教学环节,笔者的设想只是希望学生归纳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色,而学生却不仅再一次体会到朱自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述说自己的父亲在火车站送行的场面,实在令人欣喜。不经意的一次质疑活动,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实在精彩。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
例如,教学《曹刿论战》,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然而,当默写课文时,却总有一些同学写错,有一些同学把它误写成 “一股作气”、“一鼓足气”了。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呢?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向同学“发话”:你们能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那些同学“改邪归正”,不把“一鼓作气”写错吗?
这一招还真见效,纠错方案很快“出笼”了:“一鼓作气”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法指挥进军作战,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达到最佳状态,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之意,“作”是振作。在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因为不理解成语意思所导致的。
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纠正错别字训练,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加工、精加工,只有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后,才能真正明了成语“一鼓作气”的含义,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也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文言文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尝到了自我纠错的乐趣,明白了学习中的许多错误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道理。如果教师稍作引导,让学生还能明白生活中的错误也是可以自我改正的话,那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就更为精彩。
课堂教学活动中,外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当它们突然闯入课堂时,我们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自己形象,如果利用得好,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倒也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种因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教学危机,只要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加以利用,不仅不会给正常的教学造成麻烦,反而会使学生得到了美妙的情感体验,实现文本与生活的最佳融合。
比如有一次笔者正在讲冰心的《纸船》这一课时,忽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某某和某某在玩纸飞机!”按理说,笔者应该停止上课,对那两名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但当笔者发现那两名学生抬头看了我之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笔者觉得和他们重申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意义已没有必要。
看着他们的纸飞机,笔者突然想到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正在学习冰心的《纸船》,诗人以纸船作为一种载体,寄托着自己对母亲的思念。笔者想就让两个学生也以纸飞机为题材,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想到此处,笔者便对两个学生提出了要求:既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老师就不再多说什么。不过,有一个额外的要求:请你们以“纸飞机”为题目,完成一首小诗。
笔者知道这两个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平时也喜欢写几句小诗,做这个作业应该不难。不一会,两人的作品就完成了。一个写的是:我把小小的纸飞机/投掷在无限的空间/我的梦想随着它一同飞翔/无论是什么/都无法阻挡心的飞翔。另一个写的是:纸飞机/一只白色的小鸟/飞驶在蓝色的天堂/明天的我/将也如你一样/张起知识的羽翼/冲向成功的天宇。当他们两个念给大家听了以后,得到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面对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和学生,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只要语文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植实践的“沃土”,以积极的心态把握,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将“动态”视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生成”之花将不断绽放,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灵性,充满精彩。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