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城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浙江 舟山 316021)
学生评教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对此都十分重视。但从目前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它在指标体系设计、信度效度控制及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评教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学生评教存在的风险,寻求降低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是独立性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督导和专家每学期最多下班级听几次课,所以他们的评价一般只适用于抽查。而学生则自始至终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他们最了解教师在平常状态下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所以学生评价具有相对有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生评教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某些教师的投机行为,起到全程监控作用。
由于高职院校的拟卷、判卷及成绩评定一般都由授课教师自己完成,因此不宜根据学生学科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工作业绩,否则易出现导向错误。而通过学生评教,则不但可以把脉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实效,还可以反过来诊断学生成绩的信度和效度,即通过评教分数和学生成绩的一致性比对,推断出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教师给学生评定的分数很高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却不高,那么其成绩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评教能比较全面地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有效的诊断作用。
斯塔费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师形成一种间接约束,使教师更认真、更高质地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评教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及时反馈,督促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教师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作为一种科学的评价手段,具有积极的改进作用。
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专业设置没有本科院校那么成熟和规范,所以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也尚未成熟和完整。很多从中职升格上来的院校,有的甚至直接沿用了中职教育的评教体系,或者借用了普通高校的评教体系,因此难免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评教指标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要面向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每一项指标必须符合客观教学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评价量表的指标体系构成上基本与普通高校没什么区别,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特点,体现不出 “双师素质”等要求。
第二,评教指标未能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差异。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比普通高校更大,用同一个评教指标去评价不同的学科,往往会有失公平和偏颇。虽然目前不少院校已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区分开来,但许多高职院校并未能视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情况,建立多样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第三,指标内容模糊、理论化、难理解。学生的评价指标与专家、同行的评价指标应该有明显不同,应该清晰、易懂、可操作性强。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指标和专家、同行的指标存在不少粘合性,看上去其因素涵盖十分全面,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不少指标内容显得模糊、太理论化、不易理解。
评价指标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往往使评教工作难以完全体现评价的公平原则,存在一定的“公平风险”。
因为评价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学生评教存在一定的 “道德风险”,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当,就更易使风险放大。
第一,评价主体易带感情色彩。评价主体与客体即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特殊的 “对立统一”关系,教学工作不同于机械性生产劳动,蕴含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因素,所以学生难免感情用事,根据自己的喜恶给教师打分。他们会给自己喜爱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打高分,给那些责任性强、工作负责、敢管学生的教师反而打低分。
第二,评价主体存在被动性和随意性。学生评教一般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他们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给他们的任务,所以许多学生完全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则害怕教师打击报复,不敢得罪教师,因此就随意给个分,以致某些院校出现所有教师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另外,部分院校为评教而评教让学生产生心理固着,他们未看到评教之后教学有什么改进,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使以后打分更加随意。
第三,评价主客体易结成 “利益同盟”。当学生评教及结果处理走到某种极端,师生双方为了达到 “双赢”的目的,就会出现相互 “换分”的情形。教师降低考试要求或泄题、漏题,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则给教师打高分。这种情形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便会使学生评教深陷道德泥坑,其潜在风险无疑是高危和致命的。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对评价结果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奖惩教师方式与发展教师方式。前者注重终结性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聘任、晋升和津贴等挂钩;后者则注重形成性评价结果,主要起诊疗作用,目的只为促进教师今后更好的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目前所采用的都是折中的奖惩方式,一般将评教结果以一定比例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与教师津贴发放关联度比较大,而与其它虽有关联但关联度不大。这样的结果处理方式,对教师切身利益和心理底线未形成过大冲击,所以大多数教师都能基本认同和接受,并能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评价的公正性与真实性。
部分院校则采用比较极端化的处理方式,无限地放大学生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如将学生评教分数作为一个硬指标,采用 “一票否决制”,学生打分低于平均线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等等。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化了教师与学生评教之间的矛盾,使教师和评教组织者都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就有学者提出了“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2]的责问,对学生评教的滥用和错用提出质疑和批评。
也有个别院校采用单纯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方式,即评教结果与教师奖惩完全脱钩。这在一些名校 (尤其是国外名校)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其前提是教师的高度自主和自觉,但就目前高职院校而言,这种完全脱离奖惩激励功能的做法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反过来它又会对评教组织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评价结果重要性的降低会直接导致评价组织认真程度的降低,最终使评教流于形式。
所以,评价结果处理不当,既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更不利于当前和谐校园的构建,不但不能起到正向作用,反而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 “反向风险”。
为了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评价原则,从源头上降低和规避风险,必须重视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优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和学科性质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突出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创新和信息处理等能力的评价,注重教师的 “双师素质”。评价指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在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二级指标个数不宜太多,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每项指标的内容要具体确切,区分度高,便于学生把握,减小评价偏差,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实、有效。”[3]评教工作一般不宜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以避免因学生不耐烦而导致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此外,评教量表有必要设计一些对教师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的内容,既正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引导学生去多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从而让评教工作既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激励和促进教师增强从教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为了切实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降低和规避评教过程中的风险,必须合理、规范、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评教工作。
第一,要加强和改进评教组织管理。评教前对师生双方都必须进行宣贯,尤其是要做好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他们切实体会到作为评价主体相应的权利与责任;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评教不仅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更能使他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评教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酝酿和考虑时间。此外,还须做好对评价组织者的培训工作,避免组织者的言行态度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评价误差。
第二,要不断完善网上评教系统。随着网上评教系统的研发与改进,它的可操作性已越来越强。网上评教作为目前许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不但使评教工作及结果统计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而且比纸质评教更具隐秘性和保密性。但组织者在系统设置时必须科学合理,一般宜以每项满分值的40%设定一个最低分;在统计结果时,宜去掉最高、最低分各百分之十,这样能使评教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第三,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时间。选择一个恰当的评教时间,能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以学期结束前两到三周为宜,若时间过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体现的质量特征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时间过晚,则因学生迫于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压力,致使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组织。
为了减小教师与学生评教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过大的 “反向风险”,必须正确看待和科学处理评价结果。
第一,要正确把握与教师奖惩的关联度。学生评教系统 “是并不完美的客观存在,有独特的功能,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学生评教结果是大量模糊的信息,需要通过互相印证来增强说服力,所得出的评分或排名并不具有数字本身固有的精确性,在使用时也不具有绝对效力。”[4]所以不宜过分突出和放大学生评教的作用,宜偏重于发展性教师评价,或两种方式适当结合,以更好地发挥评教的改进作用。
第二,要避免差错、减小误差。为使学生评教更加有效和可信,评教结束后,管理组织者必须对评教结果进行仔细核查,对于疑义或异常分数,必须深入调查核实,特别是对于个别分数过高、过低的情况,必须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作进一步了解,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三,要合理选择结果的公布形式和时间。结果公布必须慎重,绝不能草率行事。结果公布一般以半透明相对保密为宜,采用公开排名的方式易引发争议和矛盾;时间最好选择在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否则一些得分较低的教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至于改进作用的发挥,一般只能留待下一轮的教学过程。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3.
[2]潘艺林.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J].江苏高教,2006,(1):92-95.
[3]王洪国.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案[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23-24.
[4]商弘,章飞军.我国学生评教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1):149-15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