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2010-08-15 00:44康达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节约资源

康达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康达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瓶颈。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此问题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方式;“两型社会”;问题;措施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由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3月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将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外暂无学者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结合起来研究,将二者分别进行研究的有:关于资源节约,从古至今,不少思想家对此进行过研究。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主要从节约的角度,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把一切节约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前苏联经济学家卡西莫夫斯基、聂莫夫,原东欧经济学家布鲁斯、科尔内等分别从制度角度探讨了节约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对节约问题进行论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现在的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节约,并有大量论述。国内学者,如陈华山等人时有探讨节约的文章发表。关于环境友好,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概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国内,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则有更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问题分别论述甚丰,但至今为止,尚无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同时,对二者本身的研究还须深入。因此,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成为抑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1、我国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第一,浪费现象突出。在生产领域,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现在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投资高达5亿元,而在“六五”、“七五”时期,投资2元就可以增加1元GDP。我国的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不断升高,按照国内数据近几年来这一指标约为5;如果按照国外数据,这一指标达到了7左右。①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鲍云樵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②在生活领域,人们不注重节约。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约有公车400万辆,每年耗资3000-4000亿元,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三分之一,如按照社会轿车的效益来计算,我国每年3000多亿元的公车开支中,至少有2600亿元被浪费③;同样,我国的个人消费领域中也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第二,资源消耗量高,资源短缺压力大。研究显示,到2020年,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等10种矿产品的可供能力将下降40%—70%;铬、铜、锌、铂族金属、镍、硼、金刚石等9钟矿产品可供能力将小于40%,可供储量严重短缺。④据调查测算,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约为2亿亩,可以开垦成耕地的只有约8000万亩,其余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⑤中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的标准,其中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低于1000立方米的最低限。⑥

2、我国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具体来说,第一,从水的状况来看: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II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III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2%),IV类水质的湖(库)1个(占4%),V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9%),劣V类水质的湖(库)13个(占48%)。水体污染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农产品质量下降;渔业生产严重受损;水资源供应更为紧张,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第二,从空气的状况来看:自1981年以来,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未低于1200万吨,而自1991年以来则从未低于1620万吨,且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588.8万吨。⑦同时,酸雨现象频繁,2006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在这些疾病上的花费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第三,从土地的状况来看:众所周知,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土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因采矿业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500万—600万亩,其中损坏耕地160万亩,倒塌、损害房屋3800万平方米。⑧仅仅由煤炭开采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500亿元。⑨同时,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各类生态退化的集中反映。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18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此外,土地沙漠化的情势也十分严峻。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面积,主要分布于北纬35°-50°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km,南北宽约600km的万里风沙带。⑩

3、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渐严峻。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首次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010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几年了,有关文件经常发,要求经常提,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广泛,其主要矛盾是将传统的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也就是要把落脚点放到建设“两型社会”上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表明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它已成为我国的国策。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最终需要靠人的行为来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也必然要求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方式,然而,人的行为方式又受到人的观念的影响。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真正把发展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第一,要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把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生产的集中度;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专利发明,发展知名品牌,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下决心尽快淘汰能耗高、物耗大、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二,要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从实践出发的,从传统的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再到目前的可持续消费,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转变消费观念不是要求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等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政绩要经得起考验,就不能为政绩而政绩,就不能只顾眼前,也不仅仅体现在GDP上,这个衡量尺度不仅需要全面,而且要长远。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领导干部节约与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具体包括:第一,要建立全面的政绩内容考评机制。从单纯考评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全面进行考评。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测算,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发展与环境综合核算制度。第二,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要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充分反映资源环境的价值。2006年9月,我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正式发布。核算结果的公布,把真实的环境成本告诉了全社会,起到了警示和监督的作用,但该项制度还存在技术和观念上的障碍,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服务价值和资源环境损失的评估和计算方法的研究。此外,过去我们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环境状况,现在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动态地评价资源环境状况,以真正反映资源环境的禀赋状况和利用效率。

3、加快自主创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等社会各界主动积极参与,从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落实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第一,构建有利于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中作用的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改进管理科技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减少对科技活动的行政干预,通过信息公开、政策扶持、牵头合作等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政府主导型的投入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研发体系,扩大科研的资金来源。第二,构建有利于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健全我国现行的融资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机制,促使科研、开发、应用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环节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三,落实有利于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政策。在建立体制、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这样,才能使科技应有的作用落到实处。以产业政策变化为引导,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产业政策;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环境;落实有利于科技发挥作用的干部政策。

4、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两型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立法,严格执法,增大法律监督的力度。当前,关于“两型社会”的法律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第一,完善节约型法律制度。必须科学创建由基本法、配套法等构成的节约法律体系,充分发挥节约法律制度的指引、预测、评价、教育、警示功能。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对贪污犯罪的惩治,早就有法可依,但对浪费的惩治,迄今为止无法可依。这是我国长期存在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一部统一的关于节约的基本法。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以下简称《反浪费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法》,以立法的形式把有关节约的大政方针、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明确下来,并建立统一的节约法律制度,消除节约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现象。此外,还应制定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垃圾处理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当前,在制定新法的同时,必须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变革现有法律中与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的规定,使之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二,严格执法。光靠立法不够,还必须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充分、及时、正确地实施,利用节约型法律制度的教育、警示功能,充分发挥“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作用,保证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促进依法行政,也促使相关措施得以落实并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

5、发挥“道德力量”的作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温家宝总理多次讲到“道德力量”,习近平也指出,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道德责任感,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这些对两型社会建设同样是重要的。古人称德有其五,取名“五德”,文者,其“盛德”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倡导的“夫子温、良、恭、俭、让”;武者,其“德备”为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推崇的“将者,智、信、仁、勇、严”。无论是文是武,只有“五德”俱全,才可能做到精、神、魂、魄、意五气旺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从何来?靠长期的学习和教育,主要是自觉的学习。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在美国,有两个均已繁衍了8代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始祖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他的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珠克,他的8代子孙中有300多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两个命运迥异的家族很有启迪意义,雄辨地说明了家庭的文化结构,父母的示范以及家教对后代的影响何等深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

6、借鉴国外经验,学习“两型社会”建设的榜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在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1: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经济转型。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197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1976年首次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87年公布了《国家电器产品节能法》,1998年出台了《21世纪清洁能源的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战略计划》等。2003年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⑪。例2:除了法律之外,日本还采用各种经济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运用市场与政府补贴政策来调节循环经济建设主体的经济利益。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资金投入政策,如在预算制度上采取的主要政策有:创造型的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补助;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促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⑫;实施产业倾斜政策,以支持企业节约技术、环保技术的开发,政府补助技术开发费用率可高达50%,政府还在融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⑬。例3: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以廉洁高效而出名,在节约与环保方面,新加坡政府同样毫不逊色。在其众多的政府公共机构中,有一个“减少浪费委员会”。该委员会设立了公开网站,专门受理公众对于政府部门节约的意见和建议。2003年5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公共部门节约运动”,倡导政府部门采取节约措施。新加坡大型环保项目——耗资1.8亿新元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首个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垃圾处理项目。在这个合作项目下,公司为国家提供25年的垃圾焚化服务,合同金额5亿新元。当然,国外在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不少,但是,在做到“洋为中用”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我国国情。

注释:

①吴君强、吴敬琏:《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达到危险水平》,《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第4期。

②高士荣、李俊彦著:《2006中国社会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王雷、苏丽雯、卢艳峰:《全国公车仅1/3用于公务,学者建议出台反浪费法》,《羊城晚报》,2006年6月23日。

④张文驹著:《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徐绍史:《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⑥梁从戒著:《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版。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⑧李金发、吴巧生著:《矿产资源战略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⑨郄建荣:《生态补偿机制“难产”呼唤法律修订提速》,《法制日报》,2009年第11期。

⑩孟树标、温素卿、马冬雪:《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5 年第 10 期。

⑪⑬吴迎春:《外国节能政策面面观》,《人民日报》,2005 年2月1日。

⑫林云莲:《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及启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许如江

F120.3

A

1671-2994(2010)04-0097-04

2010-06-11

康达华(1987- ),男,江西泰和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节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节约
资源回收
节约
节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