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失范与领导干部行政伦理建设

2010-08-15 00:44陈建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官德伦理官员

陈建锋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上海 201700)

官德失范与领导干部行政伦理建设

陈建锋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上海 201700)

领导干部的官德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某些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官员在权力运用方面的不道德。领导干部官德失范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缺乏伦理规范和法律秩序而导致的行政主体伦理失范。为避免行政伦理失范所带来的领导干部官德失范,我们必须加强官德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和对领导干部的信念教育重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伦理体系。

官德;领导干部;行政伦理

为官有“德”是现代民主政治公意的要求和现代管理的重要行政伦理规范,为官无德则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当前,领导干部的官德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某些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官员在权力运用方面的不道德。纵观我国公共行政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政府的行政行为联系在一起。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家的各项制度、法规、政策处于一个亟待整合的阶段,加之各种新旧思想碰撞、观念更替等问题的存在,政府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存在一些官德失范的现象。正确估价当前官德建设的现状,正视当前官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合理设计新时期新阶段官德建设的推进路径,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官德问题引人关注

所谓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和思想政治素质,即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官理论、为官信念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说到底,就是领导干部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

官员以德行施政,正直清廉,忠于职责,多为人民做好事,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政府的信誉就会提高,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只有官员在“立德”方面为世垂范,整个社会的公德和文明水平才能够提高。“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要做好一个人,就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为政做官者,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有高尚官德的人,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影响人,从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很高的威信。

“官德毁,而民德降”。“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官风不正,民风难好。人们从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言论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同时,人们又从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中判断善恶是非。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不仅显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而且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比一般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更大更多。

二、“官德”失范的行政伦理分析

就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兢兢业业地为人民谋利益,显现了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官德,得到了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拥戴,郑培民、孔繁森、任长霞就是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环境中,有些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却缺乏应有的“官德”,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官德”失范行为。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道德滑坡开始的。一些人受到剥削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腐蚀,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发生混乱:有的慕羡奢华生活,盲目攀比,心理失衡,思想扭曲,精神空虚,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经不起金钱、美色和物欲等诱惑,傍大款、养情妇、迷赌博,沉湎于糜烂腐朽,以至目无法纪,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有的以吃喝玩乐为正常,把公款高消费娱乐看成“潇洒”,以沉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为荣,醉生梦死般的生活逐渐使他们堕落,最终堕入犯罪泥潭而难以自拔。

领导干部“官德”失范的核心,是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行政权力变成了商品,即权力的商品化;二是以权谋私;三是失职渎职。这三方面的问题,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缺乏伦理规范和法律秩序而导致的行政主体伦理失范。因此,“官德”问题的实质是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具体来说,造成领导干部“官德”失范,引发行政伦理危机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共行政官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加以渗透和影响,政府官员在缺乏相应制约机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充当“经济人”的角色。因为“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者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品性不会变化”,②他们都会追求最大化效用或利益。作为政府治理主体的官员,在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果其“经济人”特性不加任何束缚,就会把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作为为官的唯一动力和原则,而把为人民服务抛在脑后,甚至想方设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追逐私利的最大化,进而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从而违背了为官道德的基本宗旨。

2、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使得官员缺乏现代职业精神。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官僚统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场文化,权力运作的任意性与私密性是其重要特点。“官本位”意识使得为官者以“民之父母”自居,并以“官贵民贱”、“官大为尊”为行为准则。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外来文化刺激下开始的,由于没有经历市场经济自发的、完整的发育过程,在自身经济结构的演变中亦缺乏刺激本土文化发生变革的因素,因而,社会成员普遍缺乏与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与现代职业化过程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因此,以官为主体、以为官者的利益为核心的“官文化”、“潜规则”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党政官员现代行政伦理观念和良好官德的树立。

3、公共行政官员的利益驱动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对行政官员的利益驱动与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相对忽视物质激励。随着行政官员自利性的充分激发和传统道德激励功能的逐渐减弱,缺乏物质激励基础的道德激励逐渐失去其往昔的威力。由此,公仆角色的社会期待便与行政官员的自利性冲动形成一种矛盾,使其行动处于两难的境地。行政官员手中往往握着公共权力,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两难就很容易以变态与扭曲的方式在行政官员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很容易把公共权力用作牟取私利的工具。

4、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客观条件。过去,我们在行政伦理建设问题上,习惯于从精神层面号召、宣传而忽视从制度规范层面建立伦理的运作保障机制,过于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这就使得对行政人员的要求只限于软约束,缺乏硬性的强制力。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尚缺乏完整、严密的监督制度和相应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监督效能的发挥。正是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为权利异化和行政伦理失范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三、领导干部行政伦理的重构

为避免行政伦理失范所带来的领导干部官德失范,我们必须加强官德建设,重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伦理体系。

行政伦理重构具有有双重维度,首先是制度伦理的构建,即外部控制。制度伦理的优点在于:制度成为人们活动的出发点,而这个制度是按照某种道德要求塑造起来的,道德要求作为一种规则、习惯被固定下来,从而对任何人都构成强制性的约束力。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约束与激励。比如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公民意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建立健全官员道德评价机制。上述的方法对于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各级官员的官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行政道德伦理范畴的官德,仅仅依靠纯粹外在的力量约束与控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依据道德的本质、依据道德教化的内化途径,真正能够从源头上匡正官员官德失范的方法是运用信念的力量。通过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党性锤炼来构建起行政伦理的“官德”基础。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引路人与领导者,理应以执著的信念引领自己执著的活动,以信念的力量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领导广大民众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公而忘私的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并以坚定的信念抵御和防止各种有悖官德的思想和行为。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何以能够成为匡正官德的基础,成为构建当前行政伦理的核心,主要因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官德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

1、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官员立德的道德情感。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与其他信念的产生一样,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发展轨迹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社会发展趋势有了愈来愈自觉的体验,因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质、发展道路、发展手段、发展规律的一整套理论知识,并体验到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可抗拒性。把在社会改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经验转换为坚信社会进步的理念和信念。社会主义的知识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一旦转化为信念,就具有了十分稳定的意向心理,由对社会主义发展事实的尊重转化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坚信不移,在“坚信”中饱含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情感。这种包含情感在内的信念也就成为树立“以民为本”、“修身正己”、“秉公去私”、“清廉俭朴”、“勤勉谨慎”的官员道德的精神支柱,进而才可能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形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无私情怀,才可能具有“不义富贵,于我浮云”的道德气节。

2、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官员励志的精神支柱。由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坚定的社会主义的信念,既包含道德情感,还包含道德意志,它是官员从事执政活动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作为执政活动的前提,也就以意向的形式凝聚在执政活动的结构与过程之中,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固有定势,长久地作用于官员的执政活动,并具有了稳定性和巩固性。显然,官员道德的树立与遵循,道德意志的磨砺与熔铸,因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而产生持久性和坚定性,显现出执政者执著的高远志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就能够得到始终一贯的体现。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也就缺乏遵循官德的自觉性和稳定性,虽然一度也能为社会公众做好事谋利益,但是,一旦缺少监督,一有诱惑怂恿,就会在公众利益与个人私利的冲突与矛盾中,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引诱下,放弃为官道德的底线,丢弃共产党人的本色与传统,与社会的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以公权谋私利,由清官伦为贪官,由座上宾伦为阶下囚,陷入腐败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自身的理想道德人格,才能获得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

3、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践履官德的价值源头。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坚信笃信,也是各级官员从政活动与践履官德的价值源泉。坚定的政治信念彰显了一切利用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价值所在,指明了社会活动的前进方向。而官德则是官员引领社会公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的正义要求和道德基础,也是官员有效开展执政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德性是党员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③因而,政治信念是履行官德的政治保证,履行官德才能保证执政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确定官员执政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推动社会制度的更新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也就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执政活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本性,各级领导干部惟有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自身的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勤勉努力,把握社会进步的方向,为社会公众提供正确的政治领导、资源的调节、政策的服务与扶持,把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公众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执政活动的价值。

总之,党政官员要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引领自身的执政活动,并且在执政活动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修养,巩固自己的信念,并在政治信念的导引下,领悟、生成和自觉遵循官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为建立清廉的社会、形成淳朴的民风发挥引路人和导航者的作用。显然,官员的政治信念是否坚定、官员的官德是否高尚,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而政治信念与官德生成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弘扬官德,以官德为核心的行政伦理的构建必须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为基础。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

②(美)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③郑永扣:《人性、德性、党性的统一: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30.1

A

1671-2994(2010)04-0090-03

2010-06-10

陈建锋(1982- ),男,上海青浦人,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和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官德伦理官员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