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010-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政治系统

车 辚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车 辚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研究执政规律、探索执政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稳定性反映了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关系,是系统的一种更深刻的内在性质。缺乏稳定性的系统随时可能崩溃,缺乏稳定性的改革不可能持续。从理论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演化的稳定三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稳定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研究执政规律、探索执政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稳定性反映了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关系,是系统的一种更深刻的内在性质。缺乏稳定性的系统随时可能崩溃,缺乏稳定性的改革不可能持续。从理论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演化的稳定三个方面。

一、结构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结构是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稳定关系的反映,结构的改变意味着系统性质的变化,甚至意味着系统本身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具有两种基本结构:一是空间结构,即元素通过空间进行排列和配置的方式。二是时间结构(演化),即元素在时间流程中的关联方式。这两种结构都和中国共产党现行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密切相关。本节主要讨论空间结构。

1、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性和优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执政”的涵义和西方执政党相比有特殊之处。一是它不仅表现为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而且表现为对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二是它不仅对中央一级权力机关实施领导,而且对地方国家机关也发挥领导作用。三是对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都负有组织、指挥、引导的责任。党不仅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领导力量,而且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组织基础。具体而言,国家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以及国家事务的管理,都直接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相连接、相适应;社会的改造与重构直接以党的组织力量和组织网络为资源,从而构建起以党的组织为网络的新的社会组织体系。这种执政体制体现出组织水平高、意识形态强、权力较为集中、党政高度统一的特点,十分有利于政治体系的稳定。亨廷顿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①“一党制的力量源于它和殖民政权、传统制度或保守社会的斗争,它的弱点则在于政治体系内部缺乏制度化的竞争”。②在强调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政治资源进行集中配置的年代,这样的体制发挥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有助于将精神力量、政治力量转化为公共产品。即使中国经历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政治错误,中国的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完整稳定的,否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政治重心、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刚性太强、弹性不足、容量过小、管理过度、等级森严、环节过多等诸多缺点,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政治系统结构,在强调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的引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面临着进行结构调整的压力。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政治系统的特点。第一,政治结构的稳定性。首先,通过政治运行法治化,国家的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因得到法律确认和调整而被固定下来,并被加以有效地保障,从而为政治结构的稳定奠定基础。第二,政治关系的稳定性。通过政治运行法治化,在政治结构的框架内,各种政治关系被法律化,成为法律关系。于是,政治关系的主体由于有法可依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各参与者都能明确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政治体系的演进能大幅减少偶然性和随意性,政治主体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不可侵犯性,从而使政治关系的运行程序和纠偏程序合法化,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第三,政治行为的规范性。政治运行法治化,一方面通过政治法规范的正确引导,政治行为始终保持在政治秩序允许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通过政治法规范的客观有效的评价,失控的政治行为得到规制和矫正,从而为维护政治稳定扫除障碍并创造条件。③这样,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政府的行政权、人大的立法权和监督权、政协的参政议政权,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权力边界,防止党在介入公共权力运作的过程中,扭曲、削弱和损害政治运作的法理关系,从而造成关系混乱、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权力监督失效、人民主权流于空泛的局面。

因此,这样的政治系统一定是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较高的系统,系统的结构在应对环境变化和政治危机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张力,系统元素的内在排列、空间布局和时间演进按部就班,具备扩容和升级的能力,能有效吸收异质政治资源、化解异质政治力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④从图形学的角度,政治系统的金字塔式垂直管理结构层级会相应减少,权力向下分流,部分党委和政府权力退出传统的微观管理层面,交由群众自治组织、行业协会进行调控和管理。同时,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结合也在悄然改变传统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模式,大幅降低参与成本。在数字化背景中,随着地域、时空的缩小,精英理念开始消失,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民主的意识上升,草根阶层的声音通过网络即时传播,可以影响民意、反映民心。这就要求政治系统结构更加扁平化,以提高对民众诉求的回应速度,增强公共事务的透明性,激励并引导社会资源以制度化的方式在系统内流通,并内化为体制内的一部分,有效降低系统的结构性风险。

二、功能的稳定性

1、政党的功能。政治系统的传递功能是政党功能的总和,要实现系统功能的稳定,政党及其组织首先要实现稳定,包括党员数量、机构设置、法规条例、核心价值观、组织运作、权力交替等的平稳有序。亨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的程度。”⑤换言之,政党的力量是政党功能的外化体现,执政能力是评价政党功能的显性指标。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不稳定产生于“政治体系的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脱节”。⑥决定政治体系能力大小的核心因素就是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能力。

在现代民主政体下,政党的存在既是社会自主参与国家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是以民主的方式运作国家制度的要求。任何掌握政权的党都必然同时维系着国家与社会,由此形成的党、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执政党活动的现实基础,决定着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执政体制和执政基础。“执政党是政治体制主要的稳定者”并且“是唯一能够对体制进行彻底检查但不会伤害政体本身的制度”。⑦党建的核心就是要使党成为具有强领导力和强执政力的政党,有效发挥其在政治系统中的功能。现代化是一个资源集中和问题丛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实现发展的高效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和政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社会的良性发展更须如此。强有力不代表大规模,也不是权力高度集中,而是政党能量的有序释放、功能的正向发挥,切实承担起连接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桥梁作用,将民意转化为国家政策、将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将反馈转化为结构的自我完善,有效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外部力量的冲击。

2、边界的功能。所谓边界,就是把系统与环境区分开来的分界面,是系统质的规定性的某种反映,用以区分系统与环境(或其他系统)的本质不同和系统所包含的元素的界限。相对来说,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界较直观容易确定,社会生态系统的边界较模糊不够清晰。我们常常以社会组织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转换过程所必需的活动确定系统的边界。相对封闭的系统有着比较固定、不可渗透的边界,而开放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有着可渗透的边界。

边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使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使其少受或不受环境的干扰。系统控制论已证明,对于一个稳定系统而言,当它受到瞬间干扰之后,它对干扰的响应会最终衰减到零,系统最终会回到初始的平衡状态。系统的边界对干扰形成第一道屏蔽。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其它参政党接受中共的领导,参与政权建设。换言之,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中国没有反对党,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排他性。任何想要参与到权力运行中的个人或组织,必须首先加入到中共或其他民主党派中才有可能。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的自主性、自治性较强,生命系统的活力完全取决于党的建设的效果。“自主性是获得内聚力的手段,使组织形成某种独树一帜的精神和风格。尽管自主性不能杜绝来自内部的破坏因素,但它却能防止外部破坏性势力的渗入”。如果执政党意识形态鲜明、组织健全、机构完善、信息通畅、团结稳定,其免疫能力、抗干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就强,就较少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控制政治过程。第二,边界对系统发挥着过滤作用。即便是那种有渗透性的边界也是如此。边界承担着对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任务,异质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势力,如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思潮、宗教势力、敌对组织要想渗透进党的思想阵地、组织肌体,就必须通过边界,否则,只能游离于系统之外。在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时代,政治体系的稳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边界的过滤作用,但这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封闭的政治系统由于与外界只有能量和信息交换(集中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法律等上层建筑层面的交锋),没有物质交换,没有人员、资金、技术、产品的往来,自我补充、自我循环、自找平衡,影响到生命系统新陈代谢功能的改善和执政的物质基础的提高。从系统论的角度,这样的系统容易导致正反馈的形成,即从系统输出端回来的信号进入输入端后,使得系统下一步的行为更加偏离了系统原来的目标,使系统振荡起来,影响系统的内部稳定。“政治过程的高度开放性成为政治时代维持政治体系稳定、促进其功能完善的重要条件。”但是,“在政治体系本身不健全的情况下,政治过程的开放性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危及政治体系本身的生存”。⑧政治体系健全与否,边界的过滤和筛选作用是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部需求和压力对系统的冲击主要是在边界,有利的过滤进来,有害的阻挡在外,有助于政治体系的同质化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第三,边界具有缓冲环境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社会组织系统中,常常被称为系统的“跨界线”功能。跨界线部分必须在代表本系统的同时,为了取得系统应有功能又必须敏感地对待它们与之打交道的环境的态度、需要、变化和前景。系统的利益和环境的需要在跨界线部分里得到较好的融合,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力才比较好。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其他人民团体中的基层党组织就承担着“跨界线”功能。其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的学习、评议、奖惩、选举、监督,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执行、反馈等,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另一方面要体现普通党员的主体意识,反映基层党员的利益和诉求。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更是党联结人民群众的纽带,善于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善于把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化解在基层,善于反映群众的心声和疾苦,基层组织就很好地完成了融合功能、缓冲功能,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

三、演化的稳定性

演化(时间结构)稳定性分析属于系统动态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演化方式分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即系统依靠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基本动力来推动系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系统。这个自组织系统还是一个非平衡系统,需要外界持续地提供能量、物质和信息。一般而言,一个非平衡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演化,需要如下条件:第一,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诸要素形成某种相互制约、彼此协调的关系,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提供了可能。第二,系统对环境开放并且开放度达到一定阈值,使之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第三,系统内部的“涨落”(创新、革新的触发行为)不断,为系统提供非稳定与稳定对立统一的某种张力,使系统能够跳出某种能量陷阱,处于激发状态,这就是“耗散结构理论”。所谓“耗散”,就是系统要不断消耗能量才能实现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就是一种远离静止的平衡状态的高度有组织的有序结构,它要不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才能存在、延续和发展(即追求动态平衡)。

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中,稳定不是常态,不稳定才是常态,稳定是系统演化追求的目标,新的稳态一旦实现,不稳定性因素接踵而来,推动系统继续演化。政治发展亦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在一种政治不稳态之中,对它们来说,政治发展就意味着从政治不稳态结构走向政治稳态结构”。⑨亨廷顿也认为:“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引起动乱。”“现代化最惊人的现象之一,就是它能够在许多社会势力中间引起日益增长的意识、内聚力、组织和行动”,从而“增加了传统集团之间、传统集团与现代集团之间以及现代集团之间的冲突”。中国政治系统的演化和政治发展的现代化同步,不稳定性因素在系统演化中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积极因素。追求系统演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是要将不稳定因素转化为动力和条件,促进系统的革新和升级(渐变),防止系统的中断和崩溃(突变)。不稳定因素包括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

1、传统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和社会结构的多元性(二元结构)是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不稳定的历史根源。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的工业积累和投资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条件下必然加重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落后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危及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既照顾到历史因素,又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锁定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扩大内需都离不开农村和中西部。而且,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至今仍在一些地区存在,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开展带来消极影响,将基层民主建设和消除封建残余结合起来,有助于农村政权的巩固。

2、现代化带来的变革冲击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引起与旧体制利益相关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不满和抵制,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起点低,可供国家分配的资源有限,一部分群众不能同步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产生期望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可能酿成社会骚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敏锐地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在国力允许的条件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保证社会公平、民生改善的领域,能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的公信力。

3、中国多元文化共存的事实,使中国共产党构建均质和有力的政治文化遇到挑战。尤其当异质文化与政治权力、利益争端、历史积怨纠缠在一起,容易引起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宗教狂热情绪。经典政治理论认为,政治文化在政治共同体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对亚政治文化统摄的能力,是政治体系稳定和高效的决定条件之一。中央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各种亚文化统摄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旗帜下,形成具有强大吸收力的政治文化。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以找到的。这种强调“统一”和“核心”的民族政治心理有利于塑造政治认同感,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参与政治文化的构建。

4、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若干时期,依靠武装斗争赢得政权,是一个意识形态鲜明、组织纪律性强、善于宣传鼓动、习惯服从的政党,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格局中处于超强的地位,其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基层组织的网络化、行政资源的集中化,为高效的社会整合和政治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具有的鲜明特点和优点,为体制提供了合法的监督和纠错力量。加上斐然的执政绩效,有助于强化这样的政治格局,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能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这是有利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经历过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集权专制传统根深蒂固,民主意识缺乏。这一特点在现代化早期对树立政治权威、维护政治秩序有利,但它会严重阻碍政治体系内部的民主制度建设,妨碍政治统治集团对大众参与要求的正确认识,从而贻误大众参与制度的建设,甚至扼杀政治系统的活力。缺乏合法的参与渠道容易引起政治不稳定,因此,对于一个政治参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未来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用以面对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组织政治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党体系。换言之,政党是推动民主发展和政治参与扩大的制度化力量。如果执政党结构稳固完善,覆盖的地域广阔,组织良好并且拥有自己的资源,就应积极回应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这是将不稳定因素化为积极因素的最佳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演化的必然归宿。

注释:

①②④⑤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396页。

③李元书著:《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2页。

⑥⑧⑨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251、98、96 页。

⑦荣敬本、高新军编著:《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D521

A

1671-2994(2010)04-0093-04

2010-06-13

车 辚(1969- ),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技术史。

*本文系是200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安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Z2009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WJ-700无人机系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基于UG的发射箱自动化虚拟装配系统开发
“政治攀附”
半沸制皂系统(下)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