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友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邓小平的发展辩证法思想
吴怀友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堪称一代辩证法大师。邓小平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辩证法,是一种实践辩证法。
邓小平;发展观;辩证法思想;实践辩证法
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应用哲学家、实践哲学家”,①是“一代辩证法大师”。②早在太行山工作时,邓小平有过一句至理名言:照辩证法办事。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来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尽管邓小平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辩证法的文章,但在《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一系列篇章中,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辩证法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辩证法,是一种实践辩证法。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并运用其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③
1、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十年“文革”结束后,能否正确看待党在建国后的这段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对此,第三次复出后的邓小平,一方面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尊重历史,继承历史。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④。所以,“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准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⑤也就说,在邓小平看来,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就不能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就不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2、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有前提的,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来解放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所以,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⑥“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承认“毛泽东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总结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⑧鉴于“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主义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⑨但是,“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⑩因为老祖宗丢不得。当然,“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⑪所谓发展,就是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起来,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正确看待党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在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而且在理论上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早在1956年11月,邓小平就提出了“马列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他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看来,普遍真理有这样一条,就是消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将来还要实现共产主义”。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⑬
2、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动摇,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充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命题,它鲜明、突出地体现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本质要求。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动摇了就要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此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⑭“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⑮“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内在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矛盾系统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所以,一旦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⑰在邓小平的积极工作和努力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此后,邓小平在各种场合、从多种角度一再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⑱“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⑲
2、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和“两手抓”的方针。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⑳“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要受损”。㉑“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㉒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等等。他一再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的方针,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邓小平正是根据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论运用于指导发展的实践,领导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方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和“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我国经济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看来,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要促成事物的质变,首先要搞清楚事物的本质所在,然后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实现质变创造必须的条件。邓小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创造性地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㉓“部分先富”论,旨在通过先富者的示范、激励作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道理。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但是,部分先富容易导致“两极分化”情况的出现。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㉔“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㉕怎样防止和遏制两极分化呢?邓小平当时设想: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等。在邓小平看来,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的目的只能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才能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到一定时候、一定基础上才能着重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对于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认为,“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㉖
邓小平遵循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质量互变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实践中注重量变和部分质变的积累,创造性地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积极有序地促成社会主义向高级形态的转变。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动摇。在邓小平看来,像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二者相辅相成,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㉗此后,邓小平还多次强调: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国策,但决不允许走资本主义的邪路。邓小平认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由于当今世界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交往日益扩大。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外因的作用明显增强。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㉘所以,邓小平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㉙但是,对外开放不是盲目引进,学习外国更不是全盘西化。“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㉚我们绝不允许把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而是要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走资本主义的邪路。
总之,邓小平始终遵循事物发展动因的辩证法,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不动摇;又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敢于和善于学习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积极有益的成果,为我所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注释:
①雍涛著:《邓小平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林建公、昝瑞礼著:《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③④⑤⑥⑦⑧⑰⑱⑲⑳㉑㉒㉓㉙㉚ 《 邓 小 平 文 选 》, 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21、143、141、39、126、300、128、162、314、164、175-176、249、152、167-168、168 页。
⑨⑩⑪⑫⑬⑭⑯㉔㉕㉖㉗㉘ 《邓 小 平 文 选 》, 第 3 卷 , 人 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58-259、369、191、258、3、118、213、111、172、374、3、78 页。
⑮《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
责任编辑:许如江
A849.1
A
1671-2994(2010)04-0037-04
2010-06-13
吴怀友(1964- ),男,安徽宣城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