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刘 静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本文汲取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劳动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前提、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劳动;制度前提;科学技术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本文汲取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对于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理论渊源是很有意义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关心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并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却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和实践活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而且能够和谐。
1、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形成史缺乏科学的认识,上帝创世说和上帝创人说在西方社会相当流行。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①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论证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命题。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到高级,最后从类人猿当中分化出来,通过用手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使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不只人的身体、器官,人的思维意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为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也即是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存在物”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④。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⑤。人类永远不能割裂与自然界的联系,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类需要自然界,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⑥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自然界、感性的外部世界“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⑦;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⑧所以说,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养育成长、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空气、水、阳光及其它物质条件),自然界是一切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人都离不开自然界这个衣食父母。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⑨在这里,马克思的论述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即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即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自然界的制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而不能把他们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⑩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对自然采取敌对的态度,人类在支配自然的同时必须服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界对人具有制约的作用,这种制约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以忽视,否则,就会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最终人类只能自食苦果,从而限制甚至取消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观点。
1、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范畴。“范畴好比是理论体系‘之网的网上的纽结’。它起着把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原理、规律联结起来的作用。理论体系中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凝结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认识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客观辩证法中,发展的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在主观辩证法中,联系的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在实践辩证法范畴中,实践是最基本的范畴。”⑪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在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恩格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主体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通过生产实践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相对于人和实践活动而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⑫在这里,“人化的自然”是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即被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打上了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在实践中,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被人类改造过的“人化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还指出:“人并没有创作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⑬可以看出,他丝毫没有因为自然界通过实践而“人化”,就用实践活动来否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相反,他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发展,强调物质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最重要的中介。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使用物质变换概念,用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二者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⑭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有条件的,唯一的条件就是人的劳动。没有人的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物质变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满足自己生存繁衍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写到,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⑮一旦人类的行为超出了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们不应该向自然界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更不应该向自然界过度排放各种废弃物。总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和人类活动的辩证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人类也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才能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
1、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前提。资本主义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⑯但伴随着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尖锐对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前提。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在于实现使用价值,不在于直接消费,而在于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利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控制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自然界和人类劳动也变成了赚取利润的工具。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对自然进行无偿占有和恣意掠夺,对这种占有和掠夺的后果不加考虑,更不会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从而破坏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第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资本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想“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从而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异化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和力量就越大,他就越穷,越受他的产品所统治。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人们不自愿的活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它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这就改变了劳动对人的意义,也违背了人与自然本应有的关系,在扰乱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损害了人类自身。三是劳动者同他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最终被贬低为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了自己的目的,异化为自私的个人。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结果,而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式的私人占有和利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社会制度之中。只有克服了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才有可能克服自然界中的异化现象。因此,要真正实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根本措施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全球问题的解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实现,最终都归结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的重要立论依据。
2、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⑰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既反映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就必须调整和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深刻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⑱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摆脱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⑲,“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⑳。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与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社会制度,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而能够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作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充分肯定了它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做致富的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㉑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通过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进入生产过程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通过人的途径和物的途径变成生产力的。通过这两个途径,科学技术变成“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过程。”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利用技术发明干预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并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他们同时代思想家中对科学技术推动历史发展论述最到位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㉒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㉓他还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㉔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革命。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马克思说过的一句名言,“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㉕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归根结底是作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即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就已经看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急速增长,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资本主义时代遇到的这些难题,他们也曾从科学技术层面作出了论述,这是非常宝贵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科学的认识自然,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防止和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新的有用属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㉖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既提出得早又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思想毕竟是在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提出来的。今天,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强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与时俱进。
注释:
①③④⑥⑦⑧⑨⑫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8、167、95、95、91、95、167、126、572 页。
②⑰⑲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74-375、385、757、758 页。
⑤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84、384 页。
⑪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⑭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7-208、215 页。
⑯㉒《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7、142 页。
⑱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28-929、117、392-393 页。
㉓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69 年版,第 375、375、372 页。
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3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N031
A
1671-2994(2010)04-0021-04
2010-07-15
刘 静(1982- ),女,山东曲阜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