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本”到“人本”:中国发展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论发展观在新中国6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现实意义

2010-08-15 00:44龙秀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江泽民科学建设

龙秀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从“物本”到“人本”:中国发展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论发展观在新中国6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现实意义

龙秀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发展观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观在我国先后经历了“以工业为主体,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从片面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新的科学理论基础。

中国;发展观;发展理论;演进历程;现实意义

发展观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手段和模式等,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观在我国先后经历了“以工业为主体,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从片面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新的科学理论基础。在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深刻总结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追溯发展理论在我国的独特发展路径,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工业化为主体,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对发展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1、发展要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发展就开始取代革命而成为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而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则是当时最艰巨而又最紧迫的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时我国的发展主要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正是基于这一发展理念,毛泽东提出了“赶超式”的发展战略,其目标就是快速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①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发展战略对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起了重大的作用。

2、发展要以统筹兼顾为主要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十分重视国内各种矛盾和各种关系的协调,并且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方法,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统筹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处理好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等。“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②“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③这表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那里,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已经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发展理念还存在许多弊端,最为突出的是它无法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和发生的社会问题。虽然我们党也曾对此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与反思,但遗憾的是,我党在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在方向上发生了偏离,使“发展就是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最终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代替,经济发展被政治运动所代替。因此,它非但没有为我们带来所预期的发展,反而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了极“左”的错误道路,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教训是惨痛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④事实证明,这种“发展就是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已不能继续下去了,客观上需要我们在对其基本理念进行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发展观。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把发展看作是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主题的高度出发,在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社会综合”发展观和对毛泽东关于“发展就是实现工业化”的发展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一特定国情出发,从中国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教训和我国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巨大差距的实际出发,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早在1980年1月,邓小平就分析指出:由于我们的工作重点始终没有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造成了工作的失误,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他强调:“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⑤“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⑥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告诫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⑦“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⑧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当时历史现状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论者,他既强调重点论,又强调两点论,总是辩证地看待发展问题。在邓小平的发展理念里,“中心”并不等于“唯一”。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在内的整体推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时就必须保持各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还存在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一时硬、一时软的问题。这种状况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身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防止、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⑨这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其目的就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发展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表明,在邓小平那里,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面的发展。

3、人既是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又是目的。邓小平坚持唯物史观看待人的发展问题,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在经济建设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生活中关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的发展观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⑩一切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归宿。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⑪“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⑫。

总之,邓小平的发展观对于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本主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在客观上已经内在地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综合的、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空洞-绕开最短路径HBSP(Hole-Bypassing Shortest Path):令(s,t)表示空洞凸包H外的两个节点,且s与t间连线贯穿H,如图2(b)所示。令Hs1、Hs2、Ht1、Ht2分别表示s、t的VLV节点,且Hs1和Hs2在矢量st的右边,而Ht1、Ht2在在矢量st的左边。s与t间的HBSP就是和间的最小值。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2年,江泽民在“5.31讲话”中说,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⑬而且,江泽民还强调“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努力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2、发展的内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作了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指出:“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⑭这一概括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而且落脚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江泽民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指标。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进步。”⑮

3、发展要有新思路和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第一,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贯彻。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他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⑯2002年3月,他再次强调“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实现、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⑰实际上就是要摆脱传统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强调综合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系统地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纲领。在党的十六大上,他再次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⑱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全面实施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地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了这一发展的巨大契机。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⑲

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和险象环生。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我国已经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二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又一阶段性目标。但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国,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的社会转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亦显现出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就业岗位更显现出多样化等。与此同时,我们也积聚了不少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如三农问题、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经济与社会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相互交织叠加,将构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呼唤新的发展理论。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坚持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于对当代中国客观现实的理性思考,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而且,第一次将到2020年“翻两番”的指标由“经济总量”改为“人均指标”,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立足点,强调了“民生”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发展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集中概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和本质。

2、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思考维度。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揭示了有关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发展理念的形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思考维度上:(1)全面性。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一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又要看到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要求降低社会成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诸如贫困、失业、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给社会带来危机和动荡等不稳定的因素,会大大提高社会发展的成本。这就是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须坚持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因为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2)协调性。就是指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综合性。协调性要求其内部各要素协调运行、整体全面地进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同时又要求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才是全面发展的保证。“五个统筹”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的协调性的具体要求。(3)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发展,其科学性还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承受能力,注重发展的代际延伸。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做法。

注释: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②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28 页。

④⑦⑨⑪⑫《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37、370、249、110、255 页。

⑤⑥⑧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249、312、250、342 页。

⑬⑯⑰《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09、279、284 页。

⑭⑱⑲《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61、697、667页。

⑮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179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K02

A

1671-2994(2010)04-0046-04

2010-06-02

龙秀雄(1973- ),男,湖南桂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执政党思想和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江泽民科学建设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学拔牙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江泽民关于军队后勤改革的重要论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