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重建精神世界
——自我内心和谐的研究
李永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个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使个人和谐发展,精神世界的充实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然而,在当今世界,随着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的精神世界非但没有得到丰富和充实,反而有日渐空虚的倾向,这表明精神世界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的呼唤。重建和谐精神世界,当然不应该是回到前资本主义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宁谧,而是应该建构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在世界,这需要培养和提升现代公民意识,以区别于以往的精神世界,还要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另外,宗教对精神世界的重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神世界;内心和谐;和谐社会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表现在肉体和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上。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突飞猛进,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日新月异而变得丰富和充实,相反,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了,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因此,要建构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人的精神世界。
欲知何谓精神世界,须先厘清精神一词。精神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精神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和意识;狭义的精神则是指人的内心意识中深层次的部分。精神世界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精神现象,单以狭义的精神作为研究对象不足以涵盖所论内容。据此,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在内的人的内心世界。有如下特征:
1、内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所认识到的世界有多大,人的精神世界就有多大;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有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就有多丰富。客观世界无论从广度上来讲还是从深度上来讲,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人的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随着人的视界的开阔,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无限拓展。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不占物理空间,但它的空间之广大绝不亚于物理空间。除了客观世界反映到精神世界的物象之外,精神世界还具有情感、意志、气质、信念和信仰等深层次的东西。外在的世界是客观的、冷漠的、机械的,而人的精神世界是有情感的、有意志的,有信念信仰的。这就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比客观世界更丰富、更复杂。
2、多层次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它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根据不同的标准,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是否被主体认识到,人的精神可以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荣格的无意识还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根据对象的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外在的意识(指向外在东西的意识)和内在自我的意识(指向人的内在自我的意识,这构成了人自己的私人精神世界);根据对人的不同作用,精神世界可以分为知识性的部分(经验、常识、知识、理论、技能等)和信念性的部分(如情感、意志、信念、信仰),前者是“真”的层面,能指导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后者属于“善”和“美”的层次,是行为的动力所在。根据不同的标准,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做无限的划分。
3、人的精神世界以内部语言的方式存在。人的精神世界本质上就是人的心理世界,人们独处时就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沉浸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地解决问题,只不过这种语言是“一种极度简化了的内部语言”。①这种语言具有模糊性,不像说出来的语言那样清晰。只有该语言的使用者才能明白这种语言,别人无法理解,但这种语言却非常快捷、非常方便,致使人们可以快速敏捷地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由于它不同于说出来的语言,它比说出来的语言更丰富、更微妙,许多以内部语言的方式存在的内容用外部语言是说不清楚的,所以,经常会有“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但却倒不出来”的困境。而且,记忆的内容也是以这种内部语言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因此,可以说,人的精神世界就是以这种内部语言的方式存在的。
4、“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的精神世界没有物理空间性,但却有时间性,它之所以存在于我们心中,就是因为我们在不停地思索,精神世界在不断的绵延。人的行为可以停止,但人的精神世界却从不停止,除非死亡。平时人们说的“我什么也不想了”也是一种精神绵延,乃至睡梦中,人的精神世界也不停地运动。
精神世界就是人无限宏丰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来说,人的精神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现实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对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但是,这个高速发展最主要指的是物质的发展,物质世界发展了,精神世界应当得到相应地发展。但是,当今人们所繁忙的是物质世界,极少有人去顾及自己的精神家园。久而久之,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焦虑、苦闷、痛苦、无聊、彷徨成为当今困扰人们的难题。时代要求我们去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1、研究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就必须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是灵与肉的统一,但最能体现人本质特征的还是灵魂,灵魂支配着人的行动。如果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充实的,那么,人的行为就会充满巨大的动力,同时,也会有充沛的精力;如果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贫乏的,那么,人的行为就会懈怠乏力、精神不振,不愿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更有甚者,会悲观厌世、消极无为。精神世界固然是实践的结果,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但对个人来说,精神世界一旦形成,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精神世界。
2、研究精神世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人的发展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人既然是灵与肉的统一,那么,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必然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发展上。但在现实中,我们的发展只重物质发展,精神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偏颇,孰不知对一个人来说,纵使腰缠万贯、物质享受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那他也很难说是在享受幸福。人们生活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幸福,一要物质需求的满足,二要精神需求的满足,缺一不是真正的幸福。物质发展是精神发展的前提,但物质发展了,精神世界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去修葺、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3、可供人们自己支配的余暇的增多使精神世界的研究提上了日程。精神世界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只有在独处或者悠闲的情况下,才会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之中。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养家糊口,除了必要的休息时间之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人甚至忘却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剩余时间增多了,人们的余暇也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我内心世界之中了。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贫乏,乃至人们不愿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之中,认为只有在繁忙的劳动中才觉得充实和有意义。处于闲暇时光不是幸福和享受,而是痛苦。这种情况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研究精神世界问题。
4、科技理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萎缩了。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致使科技理性成为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似乎实现了人类长久以来所希冀的“乌托邦(utopia)”式的理想生活,但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享受着极度物质生活的现代人,慢慢地发觉现代世界并非如最初想象般完美,……人类的精神活动日渐萎缩。”②这是以往发展观偏失的结果,我们要汲取历史的教训,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5、信仰的缺失。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但人不愿过飘忽不定的生活,而总是试图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之中找到永恒不变的稳固根基。这种根基就是人的信仰,有了信仰,人也就有了安全感、归属感、稳固感,也就有了精神寄托和圆融的心境,也才会形成“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宁谧”。信仰有多种,贺麟先生把信仰分为:宗教的或道德信仰;传统的信仰;实用的信仰。③无论自觉与否,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冲击人们原有的信仰,由旧的信仰过渡到新的信仰要经历一个阵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些混乱,这是痛苦的,当今的社会正是处在这种过渡之中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们的信仰问题。
人的精神世界牵扯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梳理与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1、精神世界与人。精神世界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们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把自己提升为万物之灵。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精神世界一旦形成,就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精神是以肉体为依托的,但精神却支配着人的肉体,人的每一个行动决定的做出,都是由精神世界来完成的。如果人们能对客观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那他就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导致行动的成功;如果他对客观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他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行动失败。精神世界不仅对人的行动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的充实与否,也是人们的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所在,人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我们的国家也在努力使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幸福一方面需要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另一方面,也就是更高级的一方面,即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只有有了充实、丰富的内心世界,人才可以有幸福可言。如果精神世界贫乏,纵使你腰缠万贯,纵使你可以一手遮天,你也没有真正的幸福。
2、精神世界的根源。精神世界的根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从人类精神世界的起源来说;二是从单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来说。人类精神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最初,人的大脑只是一团混沌,没有一个清澈的精神世界。随着人们劳动的深入,人们开始更多的使用手,开始直立行走,也开始更多的使用大脑,使用语言。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人脑总量扩大了,慢慢地,人也就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精神世界。单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是单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刚出生的人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正如早期的人类一样,在没有学会语言之前,人还没有清晰的意识,语言对人形成清晰的内心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婴儿时期,人不会语言,他的精神世界极其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世界逐渐成型。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变得丰富了,体验了更多的酸甜苦辣,精神世界也就变得更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单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其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缩影,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重演了人类精神世界形成的全部进程。
3、精神世界与文化。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纵观学界的争论,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凡是刻有人的痕迹的东西都是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直接就是精神世界的成果,精神世界本身虽然不能被历史所记录下来,但它可以支配人的活动,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被改造过的客观世界就留下了人精神世界的痕迹,历史文化就是无数前辈人物的精神世界外化的积淀,我们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精神世界再物化到客观世界上,可以说,文化是物化了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动态的文化。
4、精神世界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按现在的趋势来说,似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非但没有丰富和充实,相反,却日益贫乏与枯萎。那么,精神世界与社会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第一,充实的精神世界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都是由精神支配的,虽然从根源上来说,精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但是,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动起到能动的支配作用,社会是由无数单个人组成的,如果每个都有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冲天的干劲,那这个社会必然发展很快。但是,如果相反,大多数人精神空虚、萎靡不振,那么,社会就会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第二,从社会发展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来看,社会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它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且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从理论上来说,社会发展应该是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然而,现实当中却并非这样,人的精神似乎更贫乏了,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偏颇,现在各国正在扭转这种偏颇,力图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鼓励物质消费、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人们只要被动地接受就行了,不必进行思考,而且,这个时代的特征决定,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一切,各种媒体的广告已经左右了人们的兴趣,人们的选择虽然形式上是自己做出的自主选择,但是,人们的主动选择又是被外在的社会时尚所决定的。这样的时代不会有发达、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人们的欲望是被创造出来的,一旦欲望得到满足,除非新的欲望又被创造出来,否则,人们就会陷入空虚与无聊。重建精神世界成了现时代的一个重要需求,但是,建构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重新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前资本主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精神世界回归原始的和谐与静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存有空虚和无聊的倾向,但是,我们的时代对于前资本主义而言,是进步的,只是在进步当中还存在不足。重建精神世界应该是建构一个适合现代社会而又能避免现代社会之不足的精神世界。
1、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和谐的,但不应该是那种从属的和谐,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和谐是被动的、从属的和谐,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统治阶级需要他的臣民们服从他的统治、顺从他的意志。现代社会的核心政治理念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不再需要服从别的外在权威,而是要做自己的主人。与此相适应,人们应该形成包括法治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参与精神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这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如果没有现代公民意识,各种现代民主制度,即便已经设计得相当完备,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因为公民没有形成现代公民意识,他们所具有的还是旧的臣民意识,或者说臣民意识还是他们思想观念中的主导,这种意识常常导致新制度被绕开、被闲置的现象。公民意识属于精神世界里的显意识层面,虽然不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层面,但它对于形成个性丰富、主体意识浓烈的现代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都刚刚脱离前资本主义社会,旧的观念——尤其奴性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大量地存在,即便是经过了革命的洗礼,仍然难以尽除,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2、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化的印象总是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匆忙地生活,这样的时代冲淡了前资本主义的精神宁谧,但它并没有重新构造出一个新的精神世界,现代化最主要的是物质的飞速发展,现代民主制度的建构,以及文化工业化的发展,这些一般不会为精神世界的充实提供太多的资源,它鼓励人们整天忙碌于外在世界,至于精神世界,不但社会没有给予主动的鼓励,而其还设法引导它服从大众文化的意志,服从文化霸权的统治,这不利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形成。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余暇的增多,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现。如何丰富、充实人们的余暇精神生活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文化艺术,让人们真正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沉浸在美的体验中,这对于精神世界的陶冶与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歌、绘画、音乐、小说等都是充实人们精神世界的文艺方式,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这些功利色彩不太浓厚的“行业”也应该得较快的发展。
3、发挥宗教在精神慰藉上的作用。宗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社会存在,宗教就会存在,即便宗教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已经消除,它也会存在的。在社会中,宗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对于社会的作用。宗教对于社会的秩序、稳定,以及凝聚社会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对于个人的作用。它使信众在宗教中体验到了虔敬的愉悦,体验到了某种安全与宁谧,抚平了日常生活中偶有的苦楚伤疤,漂泊不定的灵魂找到了稳固的依托,这些都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圆融与和谐做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宗教是慰藉人们精神世界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它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只要不违背法律,就不应该认为应该或必须禁止某种事物的存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宗教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种宗教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有一定的作用。例如,佛教在很多地方很盛行,信徒们以其特有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合理的方式对待人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释:
①夏甄陶著:《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②阮新邦著:《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③贺麟著:《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2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B023.2
A
1671-2994(2010)04-0050-04
2010-06-20
李永杰(1975- ),男,河北邢台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本文系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民社会组织(CSOs)与社会和谐发展》(批准号:08CKS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