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辞 马 宁 周玉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景洪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研究
陈 辞 马 宁 周玉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景洪市的对内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景洪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景洪市的整体开放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景洪市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改善创业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才能尽快赶上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步伐。
景洪市;对内对外开放;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政策措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景洪市开放型经济在外资、外贸和外经三个主要层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助推了景洪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景洪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景洪市的整体开放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与研究“十二五”期间景洪市对内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期尽快赶上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而紧迫。
1、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有所改善。近五年来,景洪市大力抓好投资软硬环境建设,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全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投入巨资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搞好投资环境的硬件建设来“筑巢引凤”。思小高速公路、景洪——曼谷的航线恢复运营、昆曼公路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竣工,加快了景洪开放的步伐。另一方面,不断修改完善优惠政策,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增强部门的服务功能,全力塑造诚信政府的形象,力争把景洪市建设成为西部同类地区城市中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开放水平明显提高,招商引资不断突破。“十一五”以来,景洪市国内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以区域合作为基础,与东盟诸国合作为重点,结对协作为补充的格局,与国内多个省、市、区开展了经济合作。从2006年—2009年底,共引进外资6340.14万美元,招商引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招商引资总量占重点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和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双双实现增长。一是园区招商效果显著。规划建设了景洪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招商平台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各乡镇也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园区平台,园区建设目前已成为景洪市吸引外来投资的动力航母。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开放战略,在国内招商引资中坚持以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为重点,紧紧抓住省政府把景洪市列为云南与上海、浙江、广东合作的重点市的机遇,并充分利用景洪市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互补性较强的机缘,瞄准国内500强为主的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主动带项目走出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在国外的招商引资中,以东南亚的华商和投资商为主要对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范围,积极寻求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为合作伙伴。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景洪市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534亿美元,比“十五”时期的2.2亿美元增长了59.2%,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末的4423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14100万美元,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出口商品不断增多、出口市场有所扩大。
4、利用外资取得进展,来源领域不断拓宽。2006年—2009年,景洪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6340.1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4.64万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个,与“十五”相比,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东盟和欧美等10来个国家,合作领域涉及加工、水电开发、种植、仓储等10几个行业。利用外资的不断扩大,对增加税收、解决就业、扩大对外贸易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促进景洪市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外经合作逐步推进,对外交流日趋活跃。近五年来,景洪市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市场是以周边国家为主的东盟诸国。从2006年—2009年底,全市批准设立境外企业9户,景洪企业在境外投资总额2098.41万美元,实际投资756.8万美元。项目涉及缅甸、老挝等国家和地区;派出境外劳务人员400人次,外派劳务市场主要集中在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领域涉及种植、建筑、水产、缝纫、机电和护理等行业。实现了“一个发展”和“三个突破”,即:境外投资有了新发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国际工程承包和境外劳务输出实现零的突破。
1、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够强。景洪市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在半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小生产意识、小农意识影响极为广泛,缺乏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还不够强。另外,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满足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精神,政策运用不足不活。
2、对内对外开放环境欠优。“十一五”以来,景洪市开放经济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但难以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求,“硬件不硬、软件偏软”,环境因素仍然是全市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瓶颈”。“硬环境”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要。火车尚未通、公路档次低,全市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有效的立体式便捷畅达的通道。城镇、园区建设功能不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发挥它们在对内对外开放中应有的功能与效益。“软环境”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除了观念层面的问题外,一是人才匮乏。既缺少能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又缺乏高素质的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外事人才,劳动力数量较多但素质较低,技术工、熟练工比重很小。二是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不配套,或者虽有政策但落实很困难。
3、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贸易方式单一。在整个外贸出口产品中,资源型以及原材料型的多,高技术产品、深加工的高附加产品空白。以2009年为例,景洪市外贸由于受缅北局势的影响,大量锰矿抢运经240通道进口致使进口贸易大幅增加,拉动了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对外经济贸易总额累计完成1.41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年度计划的130.6%。说明景洪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于锰矿进口的依赖度过大。多年的贸易发展形成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没有稳定的出口商品作保证,是制约景洪市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景洪市的对外贸易情况看,受相邻国家市场需求及配额的限制,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产品主要以建材、大蒜、日用百货、农机具等为主,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单一,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空白,尤其是缺乏名优大宗出口产品,培育自产产品出口难度大。
4、口岸功能弱化,对外“窗口”的发展和管理有待加强。景洪市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有两个国家级口岸(景洪港和版纳机场)和一个互市通道(“240”边民互市通道)。景洪港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上进出口贸易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受季节影响,景洪港上半年由于上游电站和枯水季节的影响几乎成为“死港”,9月份进入丰水期后,又因码头泊位不够,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货物流量的增加,从而成为制约景洪市对外贸易增长的瓶颈。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始终无稳定的流量。240通道是西双版纳州重要的边境陆路通道,是全省流量最大的通道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内外交通运输条件和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240通道目前未能升级为国家级口岸,仅属边境指定出入境通道,在出入境管理方面较为严格,境外替代种植的农副产品难于顺利返销国内,制约了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
5、由于国家对边境小额贸易政策调整,部分边贸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到边境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国务院国函 [2008]92号文件规定:从2008年11月1日起采取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替代现行边境小额贸易进口税收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云南省制定的《云南省边境贸易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试行)》中对边贸能力建设扶持力度不够或效果不明显,影响和制约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对从事木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进口的企业影响较大,原因主要是国家鼓励资源性产品,资源性产品国家只征收增值税,进口关税为零,边贸企业享受不到能力建设的政策扶持。边境小额贸易“双减半政策”停止执行后,部分边贸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经济效益下滑,直接影响到边境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6、利用外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景洪市利用外资规模远小于沿海发达省市,在西部地区也处于靠后位置。外资项目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短平快”的一般项目和资源消耗类项目多,而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少,小规模的制造业项目多,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农业等项目少,来投资的中小企业多,国际大财团、世界500强企业相对较少,香港、台湾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相对较少。
借助外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但仅仅对外开放是不够的,还要在重视对外开放的同时,将对内开放摆在重要位置。抓好对内开放,是发展中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科学选择。
1、强化对内开放观念,清除对内开放的隐形壁垒。要把加快对内开放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出台启动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对内资也一样开放,着力清除对内开放的隐形壁垒。
2、扩大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手与合作。在全市范围内,打破一切封锁和束缚,对所有地区、部门、行业、企业和个人实行开放。扩大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手与合作。
3、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实行与国有和外商投资的平等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新兴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
4、扩大投资主体,发展资本市场。在当前民间既有资金实力、又有投资需求的情况下,建议在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的同时,采取积极的优惠鼓励政策,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启动投资市场。
5、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当前景洪市消费市场偏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和服务价格过高,形不成消费热点。为了启动消费市场,需要采取积极的消费政策,以鼓励消费。应把消费市场的重点变城市为农村,给农民提供需要和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是鼓励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景洪市要千方百计改善创业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
1、改善创业投资的硬环境。第一,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网络。要积极争取国、省、州资金,强力推进干线公路建设,提升全市公路干线的等级,同时,稳步实现“以国道为依托,以市乡公路为骨架,以村寨公路为网络”的公路建设目标,建立起晴雨无阻、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公路交通状况由滞后到相对适应的转变。第二,依托港口,打造通道,提升口岸。一是依托现有的两个港口,加快港口建设,增强基础设施能力;加强岸线资源及其纵深腹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港口集疏运通道的建设;注重综合开发,尝试走港口携手之路,大力提升现有港口的品质。二是加强口岸通道管理,提升口岸通道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口岸各联检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全力为外经贸企业提高通关效率。
2、改善创业和投资的软环境。“十二五”期间,景洪市要用硬措施建设软环境、改善软环境,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制和生活环境,创造先进的人文环境,提高景洪市在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第一,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指导和服务。第二,破除地方保护。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对非公有制资本、外来投资者实行“非禁即入”和“国民待遇”政策,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鼓励投资者以独资、参股、租赁、托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第三,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失信行为。搞好商品检验检疫,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老字号品牌,培育、创立知名品牌。依法公开、公平地解决各类经济纠纷,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完善创业发展平台。健全完善要素市场,重点抓好产权、劳动力、技术、土地等交易中心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建设投融资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产评估制度,规范发展资产评估、融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加快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为创业投资者提供安全、法治、规范的环境。第五,经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文化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国际城市更需要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位。景洪虽有着丰富的、独特的知青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节庆文化、村落文化等资源,但是,景洪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宣传和开发很不够,景洪本土的城市文化品位更需要培植和放大。
1、优化引资结构。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能源、加工、旅游、高载能以及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产业项目。结合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鼓励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迅速扩大金融、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度。
2、提高引资质量。注重选商引资,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禁止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
3、丰富引资方式。大胆采用直接投资、股份制、经营权转让、购并、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资,努力丰富引资方式;大力发展代理、中介、委托招商;强化驻点招商,实施专职招商,逐步转向专业化招商。营造更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加强引资项目的后期服务工作,切实推进投资促进活动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通过增资扩股、兼并收购、以商引商、以内引外、以外引外等多种渠道,加快外资项目引进。努力扩大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业联系和战略合作,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
4、创新引资载体。积极利用项目、产业链、投资基金、工业园区、网络和会展等载体招商;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活动,加强项目储备,整体包装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标准化工业园区,形成吸引投资的新载体。
在全球化不断向前演进的大潮中,区域合作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加强区域合作兴趣甚浓。景洪身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和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之中,“十二五”期间,景洪市应主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区域内的影响力。
1、务实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全面启动。由于东盟部分国家经济比较落后,购买力不强,对景洪市中低端产品抢占东盟市场非常有利。所以,景洪市的企业要抓住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商机,务实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主动参与澜沧江流域合作。近几年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均致力于各自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而随着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与流域内的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现已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景洪市在对这一区域的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外资方面,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潜能和合作的方面:水能资源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合作进行农产品开发;合理开发生物资源;合作发展旅游业;区域交通工程项目合作等。
3、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一是以云南省的一个有影响力的代表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重点加强区域内的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与州内的其他两县的合作、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协同推进的新格局。三是加强与沿海地区的深度合作。大胆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景洪的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景洪区域合作开发的整体实力。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外向型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二是调整贸易方式和结构,在搞活边民互市、促进边贸发展的同时,做大一般贸易。三是在做好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努力扩大农业技术、房地产、建筑、旅游服务、电信、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贸易合作。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扩大对外开放。景洪市在我国实施向东南亚开放战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要发挥景洪市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各类国际国内经济合作。认真抓好与周边国家通路、通商、通电、通关的各项工作,实现外经、外贸、外资、外游取得新突破。
3、加大对物流基地的建设力度。没有稳定的出口商品作保证,是制约景洪对外贸易发展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州在云南省对外开放中的“桥头堡”优势作用,加大物流基地建设力度,培育自产产品出口,保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0)04-0124-04
2010-06-13
陈 辞(1972- ),男,湖南隆回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
马 宁(1971- ),男,云南勐海人,景洪市发展和改革局科长。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周玉燕(1972- ),女,云南景洪人,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