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养生

2010-08-15 00:45付爱娥李桂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8期
关键词:阴精夏养阳阴气

付爱娥 李桂梅

(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26260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为四季阴阳消长变化在万物中体现了生长化收藏的特点,而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的变化,因此便提出了四季起居具体的养生措施,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时养生的原则

春夏秋冬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人生在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人如果能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就能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这种人与自然的相通、相应关系,就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和四时阴阳密切相关,并进一步阐明阴阳的重要:“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春夏之季,阳气盛长,万物开始生长茂盛,人体要顺应春夏季节变化,注意调养、保养自身的阳气;秋冬之时,阴气闭藏,万物收藏,人体要顺应阳气收敛、阴气盛长的特点,注意保养、调养自身的阴气,使自己阴气、阴精充足,更好地蓄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此,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调养人体之阴阳是养生的根本法则。

阴阳、四时养生

对于四时养生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便有提及:“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春养阳。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而养肝则需要心情的舒畅。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因此,养肝首要是调理情态。故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春日养阳宜多食甘而少食酸。《千金方》载“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2.夏养阳。

夏属火,与心相应,赤日炎炎的夏季,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所以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调摄精神,调息静心,保持心静自然凉,如嵇康《养生论》曰:“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夏季人体出汗多,腠理发泄,饮食宜多食酸味,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出汗过多,以固肌表,如小豆、桃李等,又如绿豆汤、酸梅汤均可消暑解渴;同时夏季饮食多食些咸味,补充出汗多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夏月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自然界地下井水寒凉,人体胃肠功能下降,肾气不足,人与自然均为外热内寒之象,故夏季饮食不可过寒贪凉,过食冷饮,多食则易伤脾胃,令人吐泻,胃肠功能较弱不宜过食肥甘之味,以食清淡易消化食品为宜,此为夏季饮食要特别注意之处,是夏季养阳的一个方面。

3.秋养阴。

秋季时要早卧休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床活动使肺气得以舒展,以利于肺气之清肃,早起又可防止收之太过。精神要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又要注意收敛神气,适应阴气生长。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做到酌情增减衣服,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这时阳气尚未潜入于内,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强,不可骤增衣服,此即为人们常说的“秋冻”。

秋属金而通于肺气,秋气有利于肺气清肃下降而司呼吸。故秋季饮食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应多食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秋气主肃杀收敛,食酸味有利于肺气之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利肺气。

秋燥易伤津,又常引起肺燥咳嗽,使之气逆,故秋季适当食些滋阴润肺之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润燥生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滋阴药物易于“碍胃”,常常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如龟甲、阿胶等补益药物较为滋腻,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副作用。因此,应遵循“补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同时配合服用一些健脾理气的药物,可避免出现副作用。

4.冬养阴。

冬季严寒,生活起居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情绪安定,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的积蓄闭藏。《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冬时大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就是说冬季不要过汗、劳作,更不可房劳伤精,冬季不注意养护阴精,春天就会发生温热病。故《黄帝内经》又存“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

冬主水而通于肾气,冬主闭藏,肾主藏五脏六腑之精,冬季要顺应自然界阴气闭藏而注重养护肾气,使肾精充足。

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四时五味养脏气时说:“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多食些辛味,如谷类、鸡肉、葱椒等,开通腠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使肾闭藏阴精。冬是自然界蛰藏之时,顺应冬时之气养阴养藏而养生,阴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生命之本,肾藏先天与后天之精,人体精气充足,生命才能强健。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其顺时养生、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中医时间医学之典范,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遵循其效法自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宗旨,定能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阴精夏养阳阴气
春夏养阳勿上火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11月养生
健康养生月历(十月)
青梨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