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丰
龋病是在细菌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龋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龋病对于牙的破坏,大多由表及里逐渐加深扩大,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1]。临床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溶解与破坏,形成不能为自体修复的龋洞。儿童青少年对龋病的敏感性高,更易发病。龋病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尤其是恒牙龋病引起的危害更大。现对中小学生中开展群体性浅、中度恒龋的充填治疗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为 10~14岁的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患恒龋学生为研究对象,共 105名,共 210颗龋齿,其中单面洞 95颗,复面洞 115颗,患牙存在 1个或多个龋洞,洞口 >1 mm,刮除器械进入龋洞,排除有牙髓疾病、存在窦道者,或备洞过程中可能暴露牙髓者。
1.2 临床表现 龋病易发生在牙的窝沟和不易清洁的邻面。根据龋病的深浅,可分为初期龋、浅龋、中龋和深龋。初期龋只限于牙釉质浅层。浅龋只限于釉质深层或牙骨质,尚未达到牙本质,在窝沟处为小黑点,平滑面往往是白噩状。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在检查时才被发现[2]。中龋是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检查时可发现牙已形成较深的龋洞,洞内有软化牙本质。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对冷、热、甜、酸等刺激较为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症状即消失。深龋是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临床上有很深的龋洞,患者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食物嵌入洞内也可因压迫而引起严重疼痛,但无自发性疼痛。
1.3 治疗 表面无明显缺损的浅龋,可采用药物疗法,再矿化法治疗,在窝沟部位的可用窝沟封闭法治疗。已有牙体缺损的浅龋,静止性龋、中龋和慢性龋,应进行充填治疗。深龋必须垫底后再进行充填治疗;深龋伴有牙髓充血,应先进行间接盖髓术(安抚治疗),待症状消失后再进行充填治疗。大面积缺损的龋损,可用嵌体修复或充填治疗后全冠修复。对龋病易感者和猖獗龋患者,在治疗同时给予防龋措施,如清除菌斑、控制糖食、窝沟封闭或再矿化治疗等,术后进行定期追踪观察。
210颗龋齿,其中单面洞 95颗,复面洞 115颗,修复体完好,修复体存在,轻度破损 <0.5mm,表面磨损深度 >0.5 mm204颗,失败 6颗。牙冠色泽与邻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病程的发展而有由色泽变化到形成缺损的演变过程。由于龋病患病率高、分布广,因此不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龋洞一旦形成,牙齿本身即不能自身修复[3]。如病变继续发展,可波及牙髓、尖周组织,导致牙髓、尖周组织和颌骨疾病,有的甚至成为慢性病灶,影响机体健康。根据龋洞深度,结合平时症状和探查时的反应即可基本确诊。对于隐匿性的龋坏,只要认真检查,并配合X光照片,诊断也不困难。较难的是深龋,需与慢性牙髓炎相鉴别,后者也是深龋洞和活髓,临床表现常与深龋相似、稍不慎,即易误诊。
龋病治疗的原则是终止病变发展,恢复牙齿外形和功能,保护健康的牙髓,以维护牙列的完整性。磨除龋坏组织,以期达到阻止或终止龋病的进展。适用于乳前牙浅龋,有广泛组织缺损的釉质发育不全并发的浅表慢性龋,龋坏面广泛并不易做出洞形的浅龋等。可采用合适的牙钻或砂石,磨除表层龋坏组织和过锐的边缘,增加溢出沟。磨除法常配用药物治疗,以达到抑制龋病的进展[4]。患浅、中龋的乳前牙,龋坏面广泛或釉质发育不全并发广泛龋坏而不易做出洞形的乳、恒磨牙或恒前磨牙。应选用渗透和杀菌力强,并能使牙齿再矿化的药物,目前常用药物是氨硝酸银液和氟化钠甘油。继发龋的治疗原则上应去除原充填体或修复体,再按浅、中、深龋治疗原则处置。如果不影响抗力形和固位力形,也可只在龋洞的局部进行充填治疗,不必除去全部充填体或修复体。急性龋和猖獗性龋在窝洞制备后,做暂时充填或封药。应先做再矿化治疗,然后进行永久充填治疗。猖獗性龋应进行全口患牙治疗设计和全身疾病的治疗。
充填术是治疗龋病的有效方法,若诊断不明,处理不当,都可造成修复失败,甚至引起并发症,给患者增加痛苦,临床上并发症常包括意外穿髓是指在制洞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健康牙髓的意外暴露[5];术后疼痛主要有三类咬合痛、激发痛、自发痛;充填物与邻牙接触不良导致食物嵌塞,或邻面充填物有悬突,均可导致龈炎或牙周炎;充填物折裂松脱;牙体折裂。因此充分认识,并从以往总结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00,262.
[2]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颜雨春.口腔卫生保健必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7.
[4]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