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凤 黄金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笔者对 4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护理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8例手足口病患儿,男 26例、女 22例,年龄 30d~7岁,其中 3岁以下 33例。患儿均有发热,热型不一,体温超过 38.5℃有 13例;均有口腔黏膜疱疹及手足、臀部皮疹;均按《实用儿科学》第 7版中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确诊。
1.2 治疗措施 包括加强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及对症处理。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 C与抗病毒药物,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或遵医嘱口服退烧剂等。
1.3 结果 经临床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本组患儿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治疗有效率 100%,住院 2~13d,均痊愈出院。
2.1 消毒隔离 患儿一旦被确诊后,应立即予以消毒隔离治疗,防止疾病蔓延扩散。应将患儿安置在经常通风、温度适宜的隔离室内,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护理不同患儿前,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一次性压舌板。配备足够的体温计,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后的医疗护理用具浸泡于 500 m g/L含氯消毒剂 30mi 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患者可能接触到的物品表面、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诊疗护理用过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可用 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2次/d,污染时随时消毒,金属物品消毒15m i n后用清水擦洗,减少含氯消毒剂的腐蚀性。危重患者使用医疗护理用具一用一消毒,同时加强无菌技术操作,重视做好呼吸机及各种管道的消毒[2]。
2.2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能安静地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护士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治疗。与此同时,应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如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教会其口腔、皮肤护理及饮食调整的方法等,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2.3 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胸闷、气促、心率增快等表现。如有上述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做心电图查心肌酶谱,明确患儿是否并发心肌炎,给予相应的处理。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协助医生进行处理,重症者加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2.4 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对体温在 37.5℃~38.5℃的患儿,给予散热,对体温在 38.5℃以上的患儿,给予泰诺等小儿退热药[3]。对呕吐、腹泻的患儿,及时清理并消毒,更换污染衣物。
2.5 口腔及饮食护理 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3次/d。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加生理盐水调糊状后涂擦口腔溃疡面。患儿发病 l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因发热、口腔疱疹造成患儿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高盐等刺激性食物。
2.6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要清洁舒适,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盖被应轻软,出汗后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被褥及床单,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便盆及衣裤要及时清洗消毒,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皮疹感染。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以防抓破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药膏或 1%的龙胆紫。
总之,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日康复。
[1]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2]黄瀛.手足口病医院内感染防控的护理措施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34-8635.
[3]刘翠霞.小儿手足口病 39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