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章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有时遇到遣方施药主治该病,而它疾竟意外获愈的情况。这种治此愈彼的结果,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推揣,却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异病同治”之一斑。今录验案四则,供同道参考。
患者女,35岁,2008年5月16日就诊。患者1年前因感冒而致鼻塞、鼻痒,时流清涕,喷嚏频作,久治不愈。曾在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遇气候变化而诱发或加重。近2月余,因过食辛辣而出现大便干燥、数日一行,大便坚如羊矢,便时肛门胀痛难忍,伴腹胀不适。且鼻炎发作频繁。诊见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症舌脉合参,辨属阳明腑实。宗急则治其标之旨,先以小承气汤攻泄腑实:大黄(后下)15 g,厚朴10 g,枳实9 g。每日1剂,水煎频服。3剂后,患者欣喜来告,便下粪团十数枚,而后大便通畅,腹胀消失,且鼻炎亦未发作。嘱其注意饮食,保持大便调畅。随访1年,旧疾未发作。
按: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本例因便秘之苦就诊,立法攻泄腑实,药用小承气汤原方,未用一味通鼻窍药物,而鼻鼽意外获愈。说明鼻鼽与腑实有着必然的联系。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肺与大肠相表里,鼻又为肺窍。手阳明大肠经分支分布于鼻孔两侧之迎香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至鼻根部。阳明腑实,腑气不降,浊气上逆,则见鼻鼽。以小承气汤攻泄腑实,则腑气通,浊降清升,故便通而鼻鼽亦愈。
患者男,70岁,2009年10月13日就诊。3年前患者中风住院治疗2月余,遗留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等症,出院后每遇冷风则周身风团骤起,瘙痒难忍,诊为慢性荨麻疹。服西药治疗,仅取一时之效,未能根除。近十余天来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加重而来诊。查见舌质淡胖,舌底脉络青紫,苔薄白,脉缓;血压及血脂均正常;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法宗补气活血,通络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0 g,当归15 g,赤芍、白芍各 15 g,川芎 10 g,地龙 10 g,全蝎6g,桃仁 10 g,红花 10 g,水蛭10 g,桂枝10 g。每日1剂,水煎分服。10剂后诸症好转,发作较频之荨麻疹亦1周未发作。上方略事加减,服药30余剂肢体麻木消失,活动恢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1年,荨麻疹未发作。
按:补阳还五汤功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中风之名方。此案何缘又愈荨麻疹?细想原因有二:荨麻疹属中医学“隐疹”之疾,多为风邪所致,治疗上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明训。上方大队活血药物以活血通络而祛风,此其一;患者年高卫阳不固,为荨麻疹反复发作之病因,方中黄芪为益气固表之要药,桂枝、白芍又有调和营卫之功,药中病机,以治其本,此其二。
患者女,20岁,学生,未婚,2009年4月26日就诊。为迎接高考,日夜苦读,渐致心烦失眠,夜卧辗转,难以入睡,睡中多梦,伴盗汗,舌质红、尤以舌尖为甚,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阳亢,心肾不交。治宜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 10 g,黄芩9 g,白芍10 g,生地15 g,阿胶(烊化)15 g,鸡子黄2枚。服法如《伤寒论》方后注。5剂后其母来告,诸症明显好转,每夜能安静入眠6 h左右,盗汗除。且自半年来每遇经期则鼻衄之疾,此至经期,亦未再发。嘱服天王补心丹善后,随访3个月,一切正常。
按:该例以失眠就诊,因羞于启齿,未述逆经之苦。但两者病机均为烦劳过度,心阴暗耗,阴虚阳亢,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而致心烦失眠,至经期则阴虚更甚,冲气旺盛而逆,热伤阳络,血随气升,则发逆经。本例失眠与逆经,虽为两疾,但共出一因。治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药证合拍,敢收一方愈两疾之功。
苟某,女47岁,2010年5月24日就诊。自述半年来时发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浮肿,尤以劳累后加重,伴有手足酸麻感。诊见舌质淡,苔白滑,脉缓,尿、血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水肿。证属心脾阳虚,不能制水。治宜温通阳气,利水消肿。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30 g,桂枝10 g,白术1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服。3剂后水肿消,但停药后5d诸症又起,守上方隔日1剂继服。1年余后患者陪其朋友来诊,言按上法服药约30剂,不但水肿消退未再发作,且患有数年而发作频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亦告痊愈。
按:本例之水肿与心疾虽属不同疾病,但其病机均为心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不化,水邪流溢则发为水肿;水气上乘阳位,阴以搏阳则发为心悸。细思此证心悸似有古之“奔豚气”之嫌。药用苓挂术甘汤,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通阳以消阴;二是下气以降冲;三是补心以制水。如此切中病机,故心疾亦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