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锐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占儿童肘部骨折的第二位[1]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共收住治疗50例肱骨外髁折患者,均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本组50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1岁。其中4~8岁者最多,共35例,占70%。
其中左侧22例,右侧28例,入院时间最短的为伤后半小时,最长的为6个月,平均2.4 d。本组病例肱骨外髁骨折块均有移位,其中严重移位的32例;有25例有90°~180°的旋转,合并有肘关节脱位的3例,尺骨鹰嘴骨折的1例。本组病例手术前有13例行手法复位均告失败。
2.1 麻醉 幼儿用全麻,10岁以上儿童可用臂丛阴滞麻醉。
2.2 手术显露及复位取肘外侧弧形切口或肘后外纵切口,显露骨折部,切开关节囊,清除关节腔内积血或粘连;仔细辨明骨折块移位及旋转的情况;按骨折块旋转相反的方向使其复位。复位时要注意保护骨折块上前臂伸肌总腱及其他软组织,以保存血运。
2.3 内固定方法骨折完全复位后,用一枚克氏针通过干骺端骨质向肱骨干骨折处斜行固定,注意勿损伤关节软骨。固定前后要仔细检查肱骨外髁与滑车的关系是完全恢复。为防止骨折块滑移,在近端肱骨外侧上钻一小孔,用细钢丝穿过小孔做成张力带固定骨块。对于幼儿新鲜病例,可用粗线或铬制肠线缝合骨质和腱膜作固定。
2.4 术后处理用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屈肘90°,3周后拆去石膏,开始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去除克氏针及钢丝。
本组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者41例,其中随访1年以上者20例,最长3年。疗效优者28例;良者18例,尚可者2例,差者2例,疗效评价标准:①优:肘部外形和功能正常,无后遗症;②良:肘屈伸在110°以上,肘外(内)翻在10°以内,无疼痛及其他后遗病;③尚可:肘屈伸在90°~110°,肘外(内)翻在11°~15°,无疼痛及其他后遗症;④差:肘屈伸在90°以下,肘外(内)翻在15°以上,或有骨折不连接,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等后遗症[2]。
4.1 诊断肱骨外髁骨折多发于儿童、幼儿骨折块大部分为软骨,在x线上只有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和干骺端小片骨质显影,易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因此,健侧x线对比片,对确诊有很重要的意义。
4.2 治疗方法 肱骨外髁骨折无移位者无需住院治疗,多在门诊用长臂石膏托固定于屈肘90°位和前臂旋后位3周。对有移位和旋转的手法复位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必须尽早手术复位及内固定。
4.3 手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肱骨外髁骨折手术的疗效与伤后时间关系很大。有的学者认为骨折2周以上手术的病例,其功能难于完全恢复[2]。本组20例中随访结果,伤后4周内手术者大多数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且轻,伤后4周以上手术者,大多数功能恢复差,并发症多且重。
本组有2例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分别于伤后1-6个月手术,术后并发肱骨小头缺血坏死,导致肱骨外髁发育障碍,随访3年,2例各有20°~25°的肘外翻。肘屈伸有较大障碍。分析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手术疗效差的原因主要有:①术前肘关节已存在严重僵硬;②瘢痕粘边或骨痂形成,对骨折块复位造成困难。③前臂伸肌总腱和关节囊挛缩,使骨折块难于复位,为了复位,往往将骨折块上附着的软组织剥离太多,从而影响骨折块的血供,导致肱骨小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连接。因此,我们主张有严重移位或旋转的肱骨外髁骨折应尽早手术复位及内固定。对于较晚病例,如不处理,后果更严重,为了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4.4 内固定方法 关于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复位后内固定方法,目前主要有下面三种:①粗线或铬制肠线缝合骨质和腱膜;②用克氏针作交叉固定;③用镙丝钉固定。我们认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方法①疗效好,但操作困难,适用范围窄,只能适用于幼儿新鲜骨折。方法②操作简单,但固定不牢靠,容易滑移。方法③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但损伤大,特别是骨块较小时容易使骨块碎裂,损伤骨骺,进而影响骨骼发育。而我们用克氏针加张力带的固定的方法,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①只用一枚克氏针,操作方便快捷,损伤小。②因加用张力带,固定牢固,骨块不会滑动移位;③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去除也方便。
[1]过邦辅.小儿骨折及其他损伤.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123.
[2]李稔生,等.严重移位眩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