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全,杨泽斌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景和优化教学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和学的方式,为拓新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崭新、高效的辅助手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多媒体技术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的弊端已在教学过程中很明显的暴露出来,这些弊端有的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使用不当等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应予以充分重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如果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中“技术和人”之间的主次关系,[1]就会使现代教学陷入技术盲崇的误区。如果不注意加以纠正,就会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产生危害。因此,对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对于热衷“赶潮流”和“技术盲崇”的人,多媒体教学好似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多媒体”成为“现代化”、“先进科技”的代名词。更有甚者将多媒体的使用视为教学“评级”、“评优”的唯一标准,显然这是对现代化理解的偏差。众所周知,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的全面进步,多媒体教学只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环节,决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技术的普及已成为趋势,一时间,人人都在学,但效果又如何呢,笔者认为并不如人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专长与爱好也不相同,并非都能成为多媒体制作的行家里手,普及多媒体教学不代表人人要学,人人要会,同样的道理,也不等于时时要用、处处要用。教学内容千差万别,不是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多媒体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不能一味盯住不放,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有人视多媒体为教学的“灵丹妙药”,把课堂从头到尾交给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要“退居二线”,让多媒体做授课的“个权代表”,主宰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成了“看戏”的观众,教师成了“放戏”的播映员,机器掠夺了教师的上课“演出”的权力,教师和学生在机器的支配下被动的教和学。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教学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设备再好也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人的地位。
多媒体能大容量的集合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现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多媒体教学要杜绝华而不实,要求精求真,把设计制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上。
如果对此不能正确的把握和警觉,还是无法改变多媒体技术滥用的危害,导致人的缺失,表现在:①教师能力的退化;②教师主导作用的丢失;③情感的消失。
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哲学警示:[3]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启蒙运动,在现代社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同科学主义一道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和机械化。罗杰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用于解释人的学习,并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承认学生学习的能动性;②强调学习资源的提供;③通过使用合约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学习目的;④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⑤强调真实体验和情感参与对学习的重要性;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我们不能把教学工具的技术性提升到极端而无视教育的人文性。教学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它本身没有生命,无法顾及人的兴趣、情感。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教师用真情去与学生交融,要燃起学生内心对真理渴望和追求,这是任何技术和机器办不到的。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流动,还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流动,如此建起的人文环境是任何媒体难以替代的,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取消的。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人文精神关怀已成为共识。明确人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宰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不可动摇的课堂主旋律。[4]
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将一种手段推崇到极至而忽略了提高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一种技术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对技术的运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控制。统治的特定目标和旨趣不是‘后来’的从外部追加给技术的,它们早已渗透在技术设备的设计中。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规划:一个社会和其占统治地位的旨趣,打算利用人和物所要做的事,都要用技术加以规划。统治的这种‘目的’是实质性的,因此它便属于技术统治的形式本身。”显然这对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这种偏执不仅忽视了人的理性和本性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科学技术,使技术走向异化。
再次,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造成人与自身对立的反思。[5]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对技术的滥用、误用,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的危机,即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使得人自身在肉体上受折磨,精神上遭摧残,从而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以及精神的萎缩。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在技术社会,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办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的网罗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办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制造的机器的奴隶。”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的运用,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以下方面来防止技术异化。[6]
2.2.1 技术需要理性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依据客观事实,合理地综合利用发挥各自特长,以取得最佳效果。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在教育性方面,多媒体教学要符合教学大纲,遵循教学原则,要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演示,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发主动思考,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科学性方面,主要有3个层次:一是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切实表现教学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组合;其次,要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要有区分的选择技术,有策略的应用技术,使技术的运用最合理化,既有整体性又有操作性;三是实用性,即确保所选的多媒体技术是当前教学所必需的,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达不到的。要力求简洁,以最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学重难点为准则,要以操作方便、可靠,有明显的效果为准绳。
2.2.2 实现人与技术的结合
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要做到人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包括人与技术的有形载体——机器的结合。人与技术之间,人是主体和中心点,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人是技术的发明者,也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技术的受益者。在技术的使用上,人不应该被动地应用技术和机器,不能成为技术与机器的附属。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技术的组织者、管理者,多媒体应该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二者组成系统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学生是多媒体的服务对象,多媒体的使用还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与教师合作交流。只有将这三方面关系调整好,实现人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才会有人情味,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着进步的意义,关键在于能否突显教学中人的主体地位,合理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人与技术和谐统一的步伐也将愈来愈快。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不断分析问题,化解矛盾后,总结经验,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之路。
1 张 斌. 关于多媒体教学中“技术和人”的反思与再认识[J].科技信息,2007.12:61~62
2 刘晓红.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反思[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6.12:64~65
3 赵 修、朱 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80~83
4 张 婷. 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作用[J].济宁学院学报,2008.6(3):51~55
5 李 芒.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65~70
6 梅家驹.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56):9~11